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官僚制和官僚制壹樣嗎?

傳統官僚制和官僚制壹樣嗎?

現代官僚制與傳統官僚制的最大區別在於,現代官僚制是社會生活壹般理性環境的壹部分,它與理性的社會價值觀、理性的企業組織和理性的法律相輔相成。傳統中國是壹個高度發達的帝國,有著傳統的官僚制度。至少在秦統壹全國後,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確立,行政管理體制(三公九品縣制)具有明顯的官僚化特征。雖然在以後的朝代有所變化和發展,但這種官僚組織和管理制度得到了繼承,特別是在隋唐時期,中國傳統的官僚制度加入了科舉制度,使之更加完備。在傳統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這壹時期有很多我們視為現代性的特征,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最明顯的壹個是傳統的官僚體制,完全根據業績決定進退。直到19世紀,這種官僚管理體制仍然是效率和能力的典範。然而到了近代,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歷了幾千年的巨變。面對西方的入侵、西學東漸、重大技術革新、工業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傳統官僚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並不斷受到侵蝕。最後,復雜而嚴酷的現實迫使近代中國政府對傳統官僚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壹般來說,官僚制包括三類:壹是官職、官品、官位的確定;第二,官員權責劃分;第三是正式任命的程序。第壹點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可以按照級別規定分類。事實上,在傳統的官僚體系中,官員是分職分薪的。創作者除了考慮實際情況,權衡得失之外,都把他(她)們的主觀意圖放了進去。比如很多新官職的設置就是為了獨攬大權。再比如薪酬制度的區別。拋開依據,重宗室貴族薄將官,重大官薄小官,厚京官薄外,幾乎成了壹般規律。意圖很明顯。關於官員的權責劃分,秦朝設置了三個公職。漢武帝覺得三公官職太厲害,又怕太囂張,就把自信縮小到* * *處的內臣。延伸到光武帝的天下,他名義上拜丞相,把朝政托付給大臣。所謂“物歸臺閣,三公論道”。隋唐時期,中書、門下、尚書各管壹方。明代廢丞相,分六部,清代設軍部為皇帝的機要隊。而且到了清朝,很多時候吏部不僅任命了壹個稱職的大臣,還實行滿漢復辟制度,導致官職不清。內閣中,內閣大學士4-6人,軍事大臣4-8人,而六部各有大臣2人,助理4人。這些官員都是廳官,有給皇帝上書的權力,他們之間沒有嚴格的關系。這樣的多頭局面必然會增加工作的難度。當每個政府辦公室有不止壹個稱職的官員時,沒有壹個人願意負責,每個人都試圖把責任推給別人。在中國歷史上,政府在很多官職中,總是任命兩個以上稱職的大臣,這無疑是為了防止大臣獨攬大權,威脅皇權。出於同樣的目的,清代的各省地方督撫、督撫、政治使節、省法官也以這種方式相互牽制,使他們能夠相互制約,而不至於把地方權力集中在壹個官員手中。從上面可以看出,在管理職責的劃分上,國家行政權越來越集中在皇帝及其親信手中。官員的權責劃分,仔細考察,無非是專制君主和那些尋求權力的人爭奪權力的結果。這是制約傳統官僚體制效率的重要因素。第三,關於官員的任用,官員的選拔在傳統官僚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到官員的權責。科舉制度是隋唐至明清時期選拔官員的最重要的制度。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不斷完善。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有助於選拔精英人才,並在前期進行有效的政治管理,具有能人和政治和諧的色彩。而且,即使是平民也可以通過科舉獲得功名,改變身份等級,晉升官僚階層,這為國家與社會資源的互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政治社會流動的可能性,使官僚政治得以獲得。但明清時期,隨著皇權專制的發展,科舉制度弊端叢生。考試內容主要是關於儒家倫理的四書五經,采用八股文。應試者只需背誦儒家經典和官方筆記,不得自由:他們只考察背誦和寫作能力的學習。結果,被選出來的官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呆板、刻板的,沒有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官僚體制不利的是,通過科舉考試的官員缺乏專業知識訓練、行政管理能力和技能。官員接受儒家倫理教育,儒家教育。目標和社會評價標準不是專業人士,而是受過教育的人。受過教育的人被打上了統治結構和屬於統治階級的教育理想的烙印。統治階級的資格更多的是基於文化品格,而不是專業知識。除了科舉制度作為選官的主要方式外,清代選官制度的另壹個重要制度是捐納制度。捐贈是指夜場封號的出售,通常由政府制定,設定價格,公開出售並成為制度,這就是捐贈制度和程度。在清代,廣泛的捐案始於康、雍、甘三代。考察清代捐納制度和代人捐納的全過程,會發現它對晚清政治、經濟和新洋化政策的促進作用遠小於它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捐官制度造成了冗員激增,腐敗猖獗,極大地敗壞了官員管理,是對純粹官僚組織方式的背叛。此外,高級文職官員不熟悉政府的日常工作,這些工作實際上是由人事和小官員處理的。公文的格式有復雜的規定,每個官署都有自己單獨的壹套賬本。對於高級官員來說,不可能掌握這些規章制度,因為他們在壹個職位上的時間不超過三五年。因此,他們只能依靠年復壹年在這裏工作的小官員。這些胥吏地位低下,大多拿不到固定的薪水。當人們在訴訟和納稅過程中與這些小官發生關系時,後者會向他們收取費用以維持生計。因為胥吏勒索太多,這種費用就成了壹種賄賂,百姓飽受胥吏勒索之苦。從以上可以看出,胥吏制度的弊端也是制約傳統官僚制度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以上是傳統官僚體制的條件和弊端。到清末,隨著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些弊端進壹步加深,嚴重制約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同時也制約了其自身的有效運行和向現代官僚制度的轉化。到了清末,隨著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的空前加劇,就連清朝的統治集團也意識到傳統的官僚體制必須改變。
  • 上一篇:傳統文化講座。誰啊。
  • 下一篇:傳統釣和臺釣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