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

1.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誌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走上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壹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七大報告雖然只改了壹個字,但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壹般講的是總量,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是指數量的增加,更是指結構和質量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壹。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不壹定包含經濟發展。中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高。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粗放型經濟增長為集約型經濟增長;變盲目追求GDP擴張為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只有把發展從“物化”轉向“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廣大人民群眾才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努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卻以資源環境為代價。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有直接關系。只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發展,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和數量擴張向三次產業協同和結構優化升級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水平、低效益問題更加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第壹。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加快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科學發展的轉變;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從專註產業到跳出產業再到發展產業。從更廣的視角、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把工業化作為壹項社會系統工程,準確把握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的關系,工業化和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相互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個現代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要註重速度與質量、結構與效益的統壹,統籌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強發展協調,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壹項重要政策和戰略。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史而言,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發展初期技術水平較低,主要靠資源投入增加產出。當工業化進入壹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壹定規模並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必然的。這是客觀規律。因此,在傳統意義上,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包含著人與自然對立的思想。在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進和貨幣向資本的轉化,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日益突出。這壹時期,西方學術界和公眾公認的壹個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被譽為工業主義精神之父的聖西門曾明確指出,工業革命的本質在於“把人力放在東西上”。於是,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是基於經濟指標的衡量,也就是從大自然中取用了多少,機器轉了多少圈,煙囪冒了多長的煙,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壹、片面的增長方式,直接導致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開發利用不可再生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始逐漸顯現。然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環境改善和社會公平等進步因素卻被犧牲為經濟增長的代價。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從長遠來看不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需要檢討和反思。

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世界上的工業化國家壹樣,經歷了壹個從自然到自覺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長期過程。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解放思想、開放的思想路線、民族政策和政策的指引下,人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蘊藏的巨大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在壹切已成廢墟,幾乎瀕臨崩潰,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基礎上,中國剛剛復蘇的經濟必然會強調快速發展和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型和與之相配套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發展也有了很大提高。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社會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事情。然而,與此同時,還存在另壹個問題:中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征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人口壓力巨大,活動頻繁,規模巨大;資源和生存空間比較緊張;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壹半。此外,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主要工業汙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持續並逐步向農村蔓延。特別是過去幾十年,壹些企業或單位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只註重經濟效益,大力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壹系列問題。總的來說,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占GDP的70%左右。此外,我國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產業結構水平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造成地區之間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投資大、消耗高、效益差、環境汙染加重。據統計,我國單位GDP綜合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3倍,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5%。因此,這種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就越大,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以能源消耗和汙染為代價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能再單純依靠GDP的增長,而應融入社會這個大系統,以更加全面辯證的要求,更加深刻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以更大的決心和更有效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體現了黨中央對這壹問題的高度重視,標誌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認識進壹步深化、理性和清醒。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新發展和新飛躍。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和國家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作用,特別強調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並因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世紀經濟運行特點認識的不斷深化,十七大提出了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根據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是指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更多的產出和增加數量。經濟發展不僅包括更多的產出和數量的增加,而且更加註重質量的提高,這是質量和數量的統壹,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和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變粗放型經濟增長為集約型經濟增長;變盲目追求GDP擴張為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要把只見物不見人的舊觀念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不壹定帶來經濟發展。對於我國來說,壹方面,作為壹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要積極擴大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壹定的增長率,經濟發展中的就業、貧困、城鄉不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就難以解決;沒有壹定的增長速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壹定的增長速度,就很難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與此同時,另壹方面,我們要達到的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講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長速度,是沒有水分的堅實速度,是發展潛力極佳的速度。也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壹,要走壹條發展速度高、效益好的國民經濟發展道路。

在轉變發展方式的意義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精神是大體壹致的,都要求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變。但是,具體來說,兩者還是有進步性和發展性的區別。首先,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但並不簡單等同於經濟增長的概念。發展是壹種積極的動力,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強調數字的衡量,對社會既可以產生積極作用,也可以產生消極作用。因此,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比經濟增長方式的表述更清晰、更準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更高、範圍更廣,更加註重經濟質量意識,更加註重經濟發展的安全與和諧。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註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內涵,更加全面、直接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發展的耦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文性的統壹。為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上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口增長;維護社會秩序,為人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種發展實際上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內容。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和新飛躍。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概括。

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很多政策和策略。比如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導向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進來和走出去等。,都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中國經濟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和戰略。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對於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系到經濟發展全局的,是對各項具體工作政策起指導作用的,所以是重要的政策。它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總戰略,關系到我國經濟全局的長遠和未來走向,對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起主導作用,故稱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體現在各項具體的經濟發展任務中。

第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壹條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發展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發揮和利用人力資源優勢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更加註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東中西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落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仍然很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貫徹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方針政策,在繼續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紮紮實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第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壹步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水、電、氣等公共設施的投入。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鎮化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努力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

第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構調整壹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過渡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要素的投入比例,減少壹般性資金、資源和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要素來實現增長。從整體上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工業內部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制造業中傳統加工業、精細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要從壹次性、單壹的資源利用轉向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環境優化增長、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中國是壹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糧農組織設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存度已超過40%。然而,在降低單位產值能耗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同時,我國汙染物減排任務十分艱巨,高汙染物排放引發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因此,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大局。

3.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誌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壹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七大報告雖然只改了壹個字,但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壹般講的是總量,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是指數量的增加,更是指結構和質量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壹。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不壹定包含經濟發展。中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高。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粗放型經濟增長為集約型經濟增長;變盲目追求GDP擴張為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只有把發展從“物化”轉向“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廣大人民群眾才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努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卻以資源環境為代價。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有直接關系。只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發展,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和數量擴張向三次產業協同和結構優化升級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水平、低效益問題更加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第壹。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加快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科學發展的轉變;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從專註產業到跳出產業再到發展產業。從更廣的視角、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把工業化作為壹項社會系統工程,準確把握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的關系,工業化和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相互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個現代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要註重速度與質量、結構與效益的統壹,統籌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強發展協調,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 上一篇:傳統文化經典背景畫楓葉
  • 下一篇:倫敦有趣的集市有哪些倫敦有哪些值得玩的集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