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幾天,爸爸帶著壹個“大哥”——烏龜回家了。
我家很久以前有壹只小烏龜。在這個“大哥”到來之前,這只小烏龜是“孤獨無助”的。大多數時候,他躲在沙子下面,壹動不動。只有在燦爛的陽光下,他才獨自躺在石頭上曬太陽。讓人覺得天生就是個“光棍”。
自從這個“大哥”來到我家,這個“小弟”就不那麽孤獨了。它不再陷在沙子裏,它不再是“壹個人”,它像變了壹個人壹樣每天和這個“大哥”玩耍,和它壹起吃飯,壹起曬太陽。
有壹次我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看到壹層“寶塔”。我仔細壹看,原來我哥正懶洋洋地靠在我哥背上。兩個人的脖子立在水面上,壹動不動地看著藍天,好像在認真聽上帝的話。突然,“哥哥”做了個“瞬移”,把他扔下去爬在他身上。這時,“哥哥”也不甘示弱,和“哥哥”打了起來。他們好像在打拳擊。最後“弟弟”敗下陣來,只好讓“哥哥”仰面躺著。
祝這對好兄弟永遠幸福。
假期裏,記者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賽汗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景點看到壹件活潑可愛的小袍子。它跟著蒙古族姑娘阿榮到處跑。許多遊客前來觀看,並被人們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景象所吸引。
2006年6月下旬,赤峰市巴林右旗賽汗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壹只剛出生四五天的小袍子,被林業警察從不法分子手中截獲,遺留在山下壹個旅遊點。因其小點多,工作人員將其命名為“華電”。從此,19歲的蒙古族姑娘阿榮擔負起了照顧“花兒”的責任。每天抽時間給花點點餵奶,陪花點點玩。阿榮說“花點”特別可愛,就像她的好朋友。她和“花點”在壹起的時候,也是她壹天中最開心的時候。
現在,“花點”在阿榮等人的精心呵護下,正在健康成長。很快它就會被工作人員放回山裏,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加拿大小城埃德蒙頓,遠沒有北京的風格。沒有像故宮、長城那樣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建築,當然也沒有北京的喧鬧和擁擠。作為壹個城市,它的風格是獨特的。
整個市中心依山而建,高樓大廈是政府機關、寫字樓、商圈、健身中心。商業區的地下四通八達,相互連接。開車離開市中心是壹道特別的風景。壹路上有丘陵,有開闊的草原,有茂密的樹木。道路時而平坦,時而起伏。當妳懷疑自己在郊區的時候,購物中心、學校、超市出現在妳面前。在這裏,城市與自然融為壹體。
山丘、草原、樹木很少經過手工雕琢,保留了原始的自然景觀。最美的風景在秋冬。在柔和的秋風中,金黃色的楓葉在道路兩旁起伏的山丘上閃爍,在藍天和淡淡的白雲映襯下,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卷。置身其中,我感到神清氣爽。樹葉雕零的深秋,清晨或傍晚,壹群群大雁在藍天白雲中歡歌飛翔,壹排排。這時候,妳的心似乎和他們壹起飛向遙遠的故鄉。壹場冬天的大雪,壹場冰凍霧的造訪,樹木披上了銀色的衣裳,家後面的白雪裏經常可以看到兔子的身影和腳印。它們不怕人,人也從不傷害它們。只有當妳靠近它的時候,它才會突然跑得無影無蹤。
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壹張有趣的照片。松鼠手裏拿著高爾夫球在草地上奔跑。原來它誤將高爾夫球儲存在樹上當蘑菇過冬。就此事,本報也展開了討論。有人說,高爾夫球被松鼠搶走並不奇怪,不值得同情。這應該是松鼠的世界。討論沒有結果,除了高爾夫球場因為松鼠而暫停。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事情很多。如果妳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看到壹只鹿跑在路中間,最快的車應該停下來為它讓路。曾經去過阿爾伯塔大學,大學區安靜肅穆,樹多草多。那是我有生以來第壹次看到三只松鼠在草坪上跑跳,有時還發出刺耳的叫聲。市裏釣魚的地方多,規定嚴格。釣上來的魚有壹定的大小要求,達不到規定的大小就必須放生。事實上,無論當地人抓到什麽魚,最後都會被扔進河裏。釣魚的樂趣不在於釣到魚,而在於釣魚的過程。
從我女兒家往西70多公裏有壹個加拿大國家公園,也叫麋鹿島。公園面積很大,有叫不出名字的野牛、野鹿、四象、野鳥,總共有250種動物。妳只能開車進公園。公園裏樹木茂密,寬闊的湖面波光粼粼,看不到對岸的蹤影。在夏天的周末,許多人帶著帳篷去公園露營。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都有標誌,告訴遊客這個地區有什麽動物。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壹些野牛悠閑地挪動著沈重的身軀,在公路邊踱來踱去。不巧的是,車開過去了,這些野牛很快就從窗口消失了。
在澳洲旅遊,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沙漠,處處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獨特趣味。澳大利亞人對動物的熱愛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澳大利亞動物不怕人
在澳大利亞的城市、碼頭和廣場,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鴿子挑釁地走來走去,爭奪遊客給的食物。成群的海鷗毫無顧忌地穿梭在遊客周圍,成群的海獅和海豹享受著在海邊嬉戲,有時在沙灘上跳躍,或者在巖石上曬太陽,懶洋洋地躺著,被人看著。就算妳坐在妳的後花園裏(澳洲窮人家是法律要求有後花園的),喜鵲,斑鳩,白頸鳥。還有成群的彩色鸚鵡,會隨時前來參觀。早上,澳大利亞人稱之為“笑鳥”的象牙大鳥會早早飛到樹上,咯咯地笑,直到妳醒來。有壹次我兒子和他的家人帶我去悉尼臥龍崗的海灘野餐。我剛壹下車,幾只長著漂亮羽毛的翠鳥就落在了我小孫女的頭上和肩上。作者立即拿起相機去抓拍,但鳥兒們似乎並不怕人,也沒有逃跑的打算。作者伸出手臂,幾只鳥掉了下來,跟家養的壹樣,壹點也不奇怪。壹家人沿著沙灘散步,很多松鼠從灌木叢裏蹦出來,跑到我們這邊來玩。我們壹起玩它,壹起拍照,人獸大和諧。
在澳大利亞,經常可以看到“當心袋鼠!”“小心動物!”這種警告標誌提醒駕車者。壹天晚上,兒子開車經過澳大利亞草原上的高速公路,突然突然剎車。他定睛壹看,發現前面的路上躺著幾只袋鼠。筆者當時正準備下車趕走這些“攔路虎”。我兒子迅速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安靜。他溫和地告訴我們,袋鼠經常在夜晚來到溫暖的柏油路上棲息。與此同時,迎面而來的車輛也悄悄停下,熄了燈。如果旁邊沒有車,這些可愛的袋鼠會睡得更好。1分鐘,兩分鐘——10分鐘過去了,沒有按喇叭,沒有開燈,也沒有人下車去趕袋鼠。十多分鐘後,領頭的袋鼠似乎發現了“滑稽”的車輛,才和家人打招呼,這群袋鼠又跳回了壹望無際的大草原。
(2)人不能騷擾動物。
在澳大利亞,如果妳開車不小心,妳會因為撞倒壹只烏鴉而被罰款。如果妳敢打鳥,妳的白人鄰居會把妳告上法庭。壹位來澳洲探親的中國大陸老人在女兒家無事可做,就從花鳥市場買了壹只帶籠子的彩色鸚鵡。鸚鵡每天大聲唱歌,很受主人的歡迎。誰知,沒過幾天,區政府就接到了街坊壹位白人老太太的投訴,說鸚鵡每天都發出類似“救命”的叫聲,有迫害動物的嫌疑。區政府相關部門立即派工作人員前往查看,指出鳥籠太小,鳥兒在裏面不舒服,必須立即改善。無奈之下,老人只好忍痛放棄自己所愛,將心愛的鸚鵡放生。誰知這壹舉動,還遭到白人鄰居的指責,說這鸚鵡是人工繁殖餵養的,是靠人養的。如果放生,它可能自己找不到食物會餓死,批評他太不負責任。
在悉尼住久了,發現悉尼周邊有幾個野生動物園。這些動物園展示動物的方式讓作者非常驚訝。他們的居住區和貫穿其間的旅遊小路之間沒有鐵柵欄,只有壹些枯枝隨便擺放,以示隔離。我想知道,它們會用完嗎?在悉尼讀中學的孫女告訴我,她會的。這種隔離的目的是告訴遊客,他們永遠不應該進入禁區。但是袋鼠和鴯鶓(類似鴕鳥,澳徽左邊是袋鼠,右邊是鳥)高興的時候可以自由活動。屆時,遊客可以零距離接近它們,但必須保證不會被嚇到而不開心。小孫女說,這種管理方式是基於“人道主義原則”,即在這些動物感到自由自在的前提下,人絕對不能騷擾動物。這個原則已經在澳大利亞人民中形成了壹種* * *意識。
二戰中,壹名8歲的猶太女孩為了逃離納粹的魔爪,離開家鄉,只身逃入深山,意外與狼結下不解之緣。
米砂·迪芬斯卡已經70歲了。從外表上看,她和普通人沒什麽區別。但她堅稱這只是表面現象。“我永遠不可能像別人壹樣。我是大自然犯下的壹個錯誤。出門前,我會像別人壹樣化妝。我在做和別人壹樣的事,但我內心是個動物。”當然,她指的動物是狼。
米砂的母親是俄羅斯猶太人,有著黑色的眼睛和長長的黑發。米砂的父親是德國猶太人,棕色頭發,藍色眼睛。當納粹開始屠殺猶太人時,米砂的父母從德國逃到了比利時。後來,比利時被納粹軍隊占領,米砂壹家不得不東躲西藏。米砂的母親總是害怕出門,因為她有明顯的猶太人特征。米砂偶爾和她父親出去,她有時去上學。為了米砂的安全,她的父母事先做了周密的計劃。他們告訴米砂,如果他們被納粹抓住,壹個女人會在學校見到米砂,並把她帶到壹個安全的地方。
避開納粹,與狼為友。
1941的某壹天,不幸發生了。米砂的父親沒有像往常壹樣在學校遇見她,但是壹個陌生的女人來了。她把米砂帶到了布魯塞爾郊區壹個陌生人的家裏。從那以後,米砂再也沒有見過她的父母。
壹次偶然的機會,米砂聽說她的收養家庭正在悄悄地討論是否將米砂交給納粹官兵。恐懼中,米砂決定逃離並尋找他的親生父母。她從養父母家偷了壹些面包和蘋果,還戴了壹個指南針。據她的養父母說,她的親生父母去了東歐,所以米砂決定去東歐。
壹路上,米砂盡量避免與人接觸,吃任何他能找到和偷的東西。人餓的時候什麽都吃,包括腐肉,蟲子,甚至泥巴。這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她睡在谷倉裏、樹洞裏、山洞裏,或者幹脆就睡在戶外。她說有幾次她真的蜷縮在壹匹被宰殺的馬的屍體中睡著了。
在波蘭,米砂第壹次遇到了狼。那天,她從壹家農舍偷了壹些食物,壹個男人追了出來,向她扔石頭。米砂拼命跑,躲進了樹林。她受了傷,疼得尖叫,像狼嗥。突然,米砂發現有什麽東西在看著她。壹開始她以為是狗,就扔給它壹塊肉,但它不肯靠近。它的叫聲讓米砂意識到它不是壹只狗,而是壹只狼。
米砂逐漸熟悉了狼,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母狼對米砂很好,把所有的獵物都給了她。米砂稱她為麗塔的母親。在那些日子裏,米砂過得很愉快。當麗塔的媽媽打獵回來時,她會和米砂分享她的戰利品,比如兔子和其他獵物。吃完後,米砂依偎在麗塔的媽媽身邊,笑著睡著了。米砂似乎找到了另壹個母親。對米砂來說,麗塔的母親就是整個世界。
後來,麗塔的媽媽有了壹只公狼做伴侶。起初,公狼對米砂非常不友好。他幾次試圖攻擊米砂,但麗塔的母親阻止了他。摸清了公狼的性情後,米砂了解到了很多。每當公狼發威的時候,米砂都會做出臣服的樣子,躺在地上,蜷起四肢,露出喉嚨,公狼看到就會放棄。
米砂和這兩只狼壹起生活了壹段時間。至於有多長,米砂說他太小了,沒有時間概念。後來,兩只狼被獵人殺死了,米砂非常難過。她離開了樹林,獨自上路了。
幾周後,米砂遇到了壹群狼。這是壹個大家庭,有狼爸爸、狼媽媽和幾只幼崽。米砂也加入了進來。當狼的父親和母親出去捕捉獵物時,米砂留下來照顧小狼,並充當保姆。當它們回來時,米砂模仿小狼的樣子,四肢著地蹲下,舔著母親的鼻子尋找食物。起初,母狼靠在椅背上,拒絕給米砂餵食。但是米砂不停地發出溫柔的叫聲和懇求,母狼慢慢地靠近了,直到這時她才把食物吐給米砂。漸漸地,狼媽媽開始像對待她的小兒子壹樣對待米砂,米砂也成為了這個特殊家庭的壹員。然而好景不長。狼群解散了,米砂又回到了壹個人的生活。她向東去了烏克蘭,還偷了壹輛去克羅地亞和意大利的火車。前前後後花了四年多。
戰後回歸人類,保護動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米砂回到了比利時。她告訴別人她的經歷,但是人們不相信她。米砂的故事如此離奇,以至於人們不相信壹個孩子能忍受這種經歷。所以,米砂選擇了沈默,她把過去深深地藏在心裏。
在比利時,兩位老師收留了米砂,並把她送進了大學。米砂的腳趾前後做了四次手術,因為她的腳趾之前已經長在壹起了,她可以像猿壹樣深深地抓住地面。米砂嘗試了許多工作。她被送到壹個女修道院,但她跑了。後來,她留在壹家運輸公司當空姐。
半個多世紀後,米砂和她的丈夫現在生活在美國東海岸的壹個小村莊裏。他們於1985年從荷蘭移民到美國。他們擁有壹棟外觀簡單的白色平房。她的家很好找,是壹家知名的動物收容所。門階上有壹尊大象雕像,灌木叢中有壹只熊雕像,家裏有23只貓和2只狗,院子裏每棵樹的樹枝上都掛著鳥食。兩只狗在院子裏互相追逐打滾。籬笆上掛著壹塊牌子“當心院子裏的狗”。
米砂走進廚房,看到壹只大肥貓躺在水槽裏,另壹只貓在櫥櫃上找了個地方休息。這時,她的狗跑了進來,跳上桌子,抓起壹塊意大利香腸。“沒門。親愛的,不。”米砂用充滿愛意的語氣說道,壹邊說壹邊撓著狗的耳朵。米砂說,她從來沒有對人這麽有耐心,但她對動物有無盡的耐心。她在二戰期間目睹的壹切讓她對人類感到憤怒。
米砂說,她在飛行中看到的最悲慘的事情是壹些孩子。他們被從火車上卸下來,排成壹排,壹個個被槍斃。這些孩子死前壹句話都沒說,也沒人喊。每打完壹槍,就有壹個孩子摔倒,掉進壹個大坑裏。壹個小女孩抱著她的洋娃娃死去了。從那壹刻起,米砂對自己說:“我和人類的關系結束了,永遠結束了。”那些殺人的軍人,可能已經做了父親,有了自己的妻兒。他們怎麽能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米砂不明白。相比之下,米砂認為狼比人好得多,至少它們能接受她。
多年來,米砂壹直對人類保持警惕。她隨身帶著壹把刀,家裏每個房間都有壹把刀。大門口有壹把砍刀,客廳有壹把日本刀,床上有壹把匕首。
米砂還有另壹個危險的習慣。她在無法發泄情緒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會咬人,甚至是老公。米砂說她咬莫裏斯咬得很重,她幾乎不能呼吸。莫裏斯說,當他和米砂30年前第壹次見面時,米砂特別容易發脾氣,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她咬人的導火索。幸運的是,莫裏斯脾氣很好,他容忍了米砂的過分行為。
米砂說,她不想生氣,但壹旦被激怒,她就會失去控制,變得極其危險。她經常告訴自己:不咬人,不。
1997年,米砂把這段經歷寫成了壹本書,書名為《狼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