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系的有16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系;幾個表面上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竈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制,也有時令的講究。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臘八、祭竈以及除夕節,均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而其余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傳說、神話和宗教。 中國傳統節日之產生乃至傳承發展的根源在於千年的農耕文明,具體的支撐又表現在三個方面,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劃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壹”的哲學思
二、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我們不能數典忘宗,不能忘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其中也有許多精彩的文化內容。它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決不可低估。”李露露這樣表示自己對保護傳統節日文化意義的理解。 劉魁立則從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強調說:“為什麽壹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呢?每壹個民族在壹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獨特的自然的視角,而這個獨特的自然的視角和獨特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各個不同的。就像我們所有的人都走路,但是每壹個人走路的姿勢也不盡相同;所有人都說話,說話的聲音不同,所使用的詞匯也不同。而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性的。”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宋兆麟先生談的更加細致:“第壹,節日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說牽牛要牽牛鼻子,研究民間文化抓住節日,就可以帶出壹系列的問題,比如民間文學、民間神話傳說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第二,節日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我們要考慮如何因勢利導,好的保留,壞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發展。比如春節的壹些禮儀形式,我就認為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禮好,能夠保持距離。再比如鞭炮,盡管可以營造節日氣氛,但是汙染嚴重,而且存在隱患,如果能夠制造出改良的品種,只有聲響和光電,沒有煙塵和爆炸,不是兩全其美嗎?第三,節日對於社會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過節期間壹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來往的樓上樓下、街坊鄰居見了面也會很禮貌地問好祝福,整個社會洋溢著安定祥和的氛圍,另壹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裏,春節是壹定要過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 三、如何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宋兆麟認為,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進行記錄:“我們這代人要把我們看到的記錄下來,因為過很多年它還是要變,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特別是現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記錄也可以錄像,這裏有很多歷史價值。但是搶救要註意壹個問題,就是要保持連續性。不是說今天記錄完了就完了,明天還是壹樣得記錄。” 單純的記錄更多只適用“過去時”,“保護”與“發展”並重,才是更大意義上的“保護”。 每4年舉辦壹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成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為關愛的當代文化盛事,眾所周知,它起源於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臘人為祭祀雷電大神宙斯而舉辦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風俗。歷經2800多年斷斷續續的發展演變而至今日之氣象,烏丙安評價它“為發揮古代民俗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效應樹立了最高典範”。
烏丙安認為,要認識並發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就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現代性認定,即對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存在價值進行認定。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民俗文化遺產作出選擇,以便認定某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許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而是把過去引向未來的文化財富。”他還談到了許多具體措施,比如推動文化保護立法、建立專業協會和專門的民俗文化博物館等等。
有關傳統節日文化保護的話題,還會繼續下去。記者以為,似應把“傳承傳統”和“吸納先進”結合得更緊密才好。 不同於多數青年,記者喜歡聽京劇,但僅限於部分曲目。同時我很清楚自己的這種喜歡不是出於自覺,不是因為京劇是國粹而聽眾日稀就主動去“盡義務”,而是出於自發,我認為許多京劇選段確實非常“好聽”。可以說,是京劇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籠罩在它身上的“傳統文化精粹”等諸如此類的光環。在我看來,用“危機”或是“尷尬”來形容京劇目前所面臨的形勢和處境,是帶有感情色彩和主觀傾向的。實際上京劇只是不如以前輝煌,它在特定的時期歸到應有的位置上了。而在這壹過程中,京劇損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審美魅力和藝術價值則並未消損。基於這壹判斷,我不認為京劇會消亡———至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而那些該送進博物館的部分,只管送進去就好了。 傳統節日———或者說它裏面蘊含的核心價值也不會消亡,這是我的看法。對部分“洋節”,我也相當歡迎並樂在其中。“洋節”裏體現出的先進的文化,比如“以人為本”的思想,有什麽必要去排斥呢?
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