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改善當前學校德育中的不正之風和缺陷?

如何改善當前學校德育中的不正之風和缺陷?

學校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當今學校道德教育缺乏實效性的重要原因之壹。本文旨在探討這壹問題的表現、原因及解決方法。

思路等方面進行探討。

壹,學校道德教育功利化傾向的表現及後果

1.關於學校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學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價格

價值在於“提高和拓展人的價值,發揮人的創造才能,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尊嚴。”

,人格更加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註:孫希庭:人的價值,教育與道德教育(下),教學

教育研究,第4期,1989。)只有人的價值提高了,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著眼於我們現在的學校道德教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範教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由此形成。

培養品德的過程有明確的規定和強制的服從。“忽視道德內化的規律,否認道德學習和使用規範的主體性。

宣揚純粹的外在過程而不是精神修養,已經成為中國道德教育的主流特征。(註:譚·:《論美育的德育觀》,《南》

京師大1996博士論文,第4頁。)

需要註意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主義傾向不同於倫理學中的功利主義傾向。功利主義是壹種倫理理論,它以“現實”為基礎

作為道德標準的國際功效或興趣》(註:楊昌永:《論道德教育的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第3期,1997)。),認可

因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共利益服從個人利益。”(註:楊昌永:《論道德教育的適應與超越》,

教育研究1997

三個問題。本文所說的功利主義是指學校德育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公共價值)

),而忽視了本體價值(教育價值),總是要求德育的立竿見影、顯而易見的效果,忽視或貶低德育的長遠效益。

2.學校道德教育的功利性表現。首先,在考慮道德教育時,要重視政治,忽視道德。長期以來,學校德育經常被抹黑。

功利主義色彩,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完全從屬於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德育

內容和形式上,主要是帶動青少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國民基本文明教育,

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培養。其次,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政治化。學校道德教育習慣是基於政治立場和尺度的

去理解道德問題,把壹些原本屬於道德教育和評價的問題作為政治問題來解決。比如將壹個人的道德品質與

其政治立場掛鉤,將道德品質作為政治可靠的基礎,使得壹些原本屬於道德範疇的問題政治。

改變;或者單純從工具主義的立場出發,把壹個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政治升遷的手段,把學校道德教育狹隘化為政治教學。

教育,使德育不能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和地位,不能實現真正的德育功能。行動上的偏差來自理論上的誤解。

把德育僅僅理解為思想道德教育,容易忽視“小德”;同樣,如果把道德教育僅僅理解為道德教育或道德素質教育,就會突然

“大德”的遺漏,讓人失去政治方向。因此,道德教育既不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註:王鳳仙:道德教育原理

大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 6。

月版,1頁。),

更不用說“道德教育的簡稱”(註:王鳳仙:《道德教育原理》)

大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6月1983,第1頁。)。在理論上,對道德教育的內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道德教育實踐中,

就會出現偏差,甚至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受到歷史的懲罰。

3.學校道德教育的功利後果。首先,它傷害了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由於過度的政治化取向,在實踐中很難實施。

在道德教育中,人們對政治問題過於敏感,而對道德問題不敏感。整個社會對道德問題形成了普遍的脫敏。

就像,對各種不道德的行為視而不見,聽之任之。所以很難形成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國民基本道德。

其次,阻礙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政治是壹個權威性很強的領域,人們不能掉以輕心。

當政治影響力全面滲透社會,人們在關註和擔憂切身利益時,會非常敏感和謹慎。

政治問題。長此以往,人們普遍對政治問題產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熱情和參與意識,這就給思想政治工作

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另外,學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是壹種社會意誌。所以在實際過程中,學生會被當作簡單的對象,他們就失去了權利。

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維護,學生對規章制度的遵守,不壹定是出於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於外界壓力。因此,也

沒有道德行為的自律,更談不上主體的責任感,道德也就失去了內在的意義。

二、學校道德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有其獨特的歷史和現實根源。

1.傳統倫理的政治化傾向使道德的倫理意義完全喪失。中國文化是壹種“倫理-政治”文化,而政治

工作和倫理工作這兩個核心內容是齊頭並進的。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和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既是倫理思想,也是政治整合。

它是壹體化的具體體現。

“倫理政治化”不僅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得到了物質與精神、政治與倫理的有機結合,而且成為主導性的原因。

中國傳統社會穩定運行的主要原因之壹。由於這種傾向,道德往往與壹些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標固定在壹起,政績就降低了。

它可以與道德的功能混為壹談,使道德的工具價值等同於目的的理性價值,使道德的實踐規範功能獨樹壹幟。

功能。因此,我們失去了超越現實經驗、批判和引導現實越來越完善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

傳統倫理以群體為基礎,導致個體意識的弱化。傳統倫理強調以家庭血緣關系為主體的人際關系

群體本位的思想認識在壹定程度上存在忽視個體獨立性、壓制個體性的缺陷,導致個體意識的喪失。學校

道德教育中存在重社會輕個人的傾向,追求道德和社會效果,不能說沒有這種文化積澱因素的影響。

2.革命戰爭年代道德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成功經驗,框定了建國後道德建設的基本方向,使

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直到改革開放,這種傾向才有所改變。可惜,改革開放2

近十年來,學校德育並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其運作仍主要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強調學校德育的重要性。

其重要性、作為個體的價值以及人格的獨立性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3.規範倫理本質上是學校道德教育功利化傾向最根本的認知來源。規範倫理學把道德理解為“規範人們的行為”

對於規範的總和來說,規範和社會約束被視為道德最本質的特征。其主要缺陷是“過於強調道德的社會性和整體性。”

身體價值的意義忽視了道德的個體性和內在主體性,導致這種倫理所提供的壹些道德規範缺乏內化。

論實力,個人要以客觀、正規、對外有約束力的立場自覺認知和踐行,並不容易。(註:萬俊人:《倫理學》

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第242頁。

)不得不走上灌輸和強制的道路,從而使道德成為壹種對人的外在

東西方道德教育已經成為壹種強制性的、標準化的服務工具,表現出強烈的功利色彩。

第三,功利主義的學校道德教育改革思想

在明確政治與道德功能區的前提下,應該分別進行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我們應該承認道德和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利益和道德生產的集中表現。

它誕生於人類社會的需要,總是反映著人們經濟利益的變化。因此,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具有相同的經濟生活基礎。

* * *兩者都反映了經濟生活的需要和利益。從功能上看,道德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規範體系,更適合人類從事。

各種活動提供了相對穩定和可預測的關系環境;政治作為人類活動極其重要的領域,也是不可或缺的。

少道德的調解作用。概念上有政治觀點和道德觀點,政治利益和道德觀點,政治觀點和道德需要。

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另壹方面,政治和道德畢竟是兩個本質不同的領域。政治本質上是為了社會。

對人的現實生活利益的調控是壹種實質性的活動;道德是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體系。

還有。政治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但道德調整的範圍是無所不在的,具體到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關系。

道德教育以受教育者對社會規範的內化為基本目標,要解決的問題是塑造受教育者的觀念;政治教育是接受

教育者灌輸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培養其參與政治的熱情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改變我們對政治和道德的理解。

對二者關系的片面理解,樹立了以點帶面、以點帶面的整體觀,而不是混淆道德與政治、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現實

關系的整合並不妨礙在思維或具體處理上的適當區分,只有在對事物的分析處理中才能形成壹種。

全面綜合把握。因為這種區分並不否認事物之間的密切關系和作用,而是為了打破混亂的狀態,更快

積累相關知識,有效形成處理領域當前問題的能力。

德育和政治教育的分類實施,將使他們專註於各自的領域,並將加強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並且可以避免道德教育因為政治局勢的影響,從根本上扭轉道德教育中的糾纏和相互牽制。

腳,甚至兩敗俱傷的低效局面。

  • 上一篇:女團F(X)超詳細資料
  • 下一篇:學習孝道的體會_學習孝道的理解與思考2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