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元素是指具有壹定文化歷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築形式和構 成建築物的各部分元素。傳統蒙古包集中體現了蒙古高原和遊牧民族 的文化,它凝聚了該地區歷代遊牧民族的建築水平、工藝特色和審美趨 向。是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傳統蒙古包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大部分:天 窗、屋頂、圍墻等。各部分不僅包含著科學原理,也沈定了深厚的民俗內 涵。在現代 蒙古包 風格設計中不僅要註意發揮蒙古包建築元素的使用功 能,更要尊重其民俗背景。
1天窗部分
天窗(套瑙):按照蒙古族的古老傳說,天窗是太陽的化身和造型。 它與火撐(圖拉嘎)壹起構成了蒙古人崇拜的太陽和聖火對象。
? 蒙古包 的套瑙壹般用柳木或榆木制作,分聯結式(見圖2)和插椽 式(見圖3)兩種。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聯結式套瑙的外圍有連接頂桿 的皮或筋制作的活絡結構(見圖1),其數量與頂桿數量相等。連接式天 窗在搬運時,頂桿可以像雨傘壹樣收成捆。插榫式天窗頂桿直接插入 天窗中,不需用皮筋進行串連。這種天窗外圍沒有凸緣,只有與配套頂 桿數量相等的盲孔,用於頂桿端頭的插入。搬運時,插榫式天窗頂桿與 天窗分離,單獨打捆運輸。
圖1連接式天窗與頂桿連接方式圖
圖3插緣式天窗
套瑙的裝飾特征:以紅色或藍色作為底色用金色裝飾,上面繪蔓草 紋。講宄的繪制龍統或滿鋪精美的雕刻。
2屋頂部分
據傳說, 蒙古包 頂呈放射狀排列的烏尼桿,寓意著太陽四射的光 芒,覆蓋著整個空間,使整個蒙古包內充滿光明和溫暖。
(1)頂桿(烏尼)。頂桿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納。其長 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壹,木質要統壹,長短由圍壁數來決定,其數量也要 隨其改變。頂桿為細長的圓形木桿,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天窗,頭壹定要 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於和圍壁叉頭套在壹起。粗細以圍壁決定’壹般卡在圍壁頭的丫形叉子中’上 端平齊為準。頂桿ー般由松木或紅柳木釗作。上半截裝飾蔓草故用箭 尾作為裝飾終止的標準。
(2)頂氈。頂氈是 蒙古包 的頂飾是蒙古包外飾的重點。頂氈是正 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流通、包內溫度、光線強弱的作 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其邊長稍大於套瑙外 徑’四邊要用駝梢毛撚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故或是用馬鬃 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頂氈壹角連接壹 根拴繩,用來揭開或蓋住頂。
圖‘繪茲草紋與員紋的天窗
圖5繪基草致的頂桿
(3)頂棚。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頂桿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 壹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的距離為半徑’ 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套瑙直徑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 把中間相當於套瑙大小的壹個圓挖去’頂棚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要有 壹定重疊’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頂氈外邊都要鑲邊和壓進 這樣做固定結實’看起來也漂亮。
(4)外罩。外罩用是頂棚上披苫的布罩,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
是等級的象征。裁縫時候,其上邊和著齒的外圈對齊’下邊超過圍壁上 沿。外罩上下沿都要鑲邊,常刺繡有鼻紋、蓮花等美麗的吉樣圖案。蒙 古包外罩的起源很早,從前壹般的人家都有後來才變成貴族和喇嘛的 專利。外罩的裝飾是以上半區裝飾為主的,壹般用藍色作為主色調繪
鼻紋。
3圍壁
按照傳說’圍壁上的菱形網格象征著草原上起伏的丘陵’它遮擋著 四面來風’匿戶著休息的人們。(1)圍壁(哈那)的結構與特征。 蒙古包 大小由圍壁數量多少決定,壹般為六、八、十、十二等偶數。圍壁的高低 大小可以相對調節。壹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的哈那,就知 道蒙古包的大小。圍壁頭壹般為十五個制作圍壁的時候,是把長短粗 細大致相同的柳條,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 的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圍壁 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圍壁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 大。雨季要搭得高壹些,風季要搭得低壹些。蒙古人四季遊牧,基本平 坦的草地都可做蒙古包的地基。圍壁的折疊特性,使它裝卸、運載、搭蓋 都很方便。
圍壁有巨大的支撐力。圍壁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頂 桿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圍壁綁口叫/ 口”。 圍壁頭均勻地承受了頂桿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壹個網眼分散和均 攤下來,傳到圍壁腿上。這就是為什麽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 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圍壁外形美觀。由柳條制成,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網 眼大小壹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圍壁的彎度要特別註意掌握。壹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裏彎,面要 向外凸出,腿要向裏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壹些。這樣才能穩 定頂桿,使包形渾圓,便於用三道圍繩箍住。
(2)圍氈。圍繞圍壁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壹般的蒙古包有四個 圍氈。圍氈呈長方形。圍氈的尺寸要比哈納高出20厘米。圍氈的上沿 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 要鑲邊和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側邊 不設壓條,也不鑲邊
4門
老式傳統 蒙古包 只有門框和氈簾,近期才有木門。圍壁立起來以 後,把網眼大小調節好,圍壁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 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氈簾吊在外面。氈簾是用三、四層 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逐有各種花紋。普 通氈門多為白色,鑲藍或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外掛楣氈,楣氈 壹般有三個舌,也要鑲邊和滿納吉樣花紋。
近代蒙古包開始裝門扇,由於草原上民風淳厚,不設鎖具,不貼辟 邪類的門神等。門區也是裝飾的重點,壹般以紅色為底色,滿鋪或彩繪 吉樣圖案。
5支柱
蒙古包超過八個哈那要有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 大風天會使套瑙的壹部分彎曲。連接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超 過八個哈納的大蒙古包壹般設二或四根柱子。蒙古包地面都有 壹圏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 壹頭,支在套瑙木圏下面。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 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雲多種圖案。過去只有王爺才能用?
傳統蒙古包建築民俗分析
1蒙古包裏物品的陳設
蒙古包的內部陳設別具特色。各種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 為爐竈,即火撐。火撐在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壹個家庭存在的重 要標誌,也是其旺繁榮的象征。
過去蒙古包的西北側供奉善神象、佛龕和祖先的。蒙古族以西北 為尊,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機、電視機等。依次往西南擺放男人放牧 和狩獵的用具。如馬鞍、馬鞭、弓箭、獵槍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緊 挨被桌的東北方,是放置女人箱子的地方,東面擺放繪有各種圖案的豎 櫃,盛裝碗盞、鍋竈、勺子、茶、奶、家具等。東南側放置炊具、奶具等。
2 蒙古包 內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寢
蒙古人包內坐席有清楚的劃分。古代蒙古人有過壹段母系社會時 代,把太陽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別神聖——東方讓給了占統治地位的女 性,男性居西席。社會發展到父權時代,西方又成了尊位。雖然男女座 位沒變,尊卑關系實際己顛倒過來。男人按照輩分高低和歲數大小在 西面由上(北)向下(南唑。東面的女人也如此類推。氈包的正北喚 作金地為壹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坐於正北或西 北。只有當他成為壹家之主時候,才能繼承父親的座位。如父親年事 己高,要讓兒子掌管家業就讓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 果父親早敢兒子不論大小,母親也要讓他坐於正面。蒙古包的門口處 (南面)壹般不坐人,只是家裏人多,孩子們可暫時坐在那裏。
客人在 蒙古包 的座次與上面家裏人的坐法類似。普通客人和年輕 人不能越過套瑙橫木以北,長者則壹定越過橫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請 上座的話,則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過壹般不 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竈火的上頭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 神佛、祖先、香火、門庭。女性來客從東面繞過竈火坐於東北面。東面留 給女主人燒火做飯用。客人在包中分東西落座的時候,要按年齡大小, 出身尊卑、親戚遠近等,從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間格言說:/不學書也要學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歷來被看 作是學問和大事。不論什麽客人,來到別人家壹定要單腿盤坐。包西 就座者,應屈左膝;包東就座者,應屈右膝。不僅客人要這樣坐,主人看 見客人進來以後,也要采取這壹坐姿,坐於迎客的座位上,以便彼此尊 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采取壹蹲壹跪的姿勢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友 好。蒙古人包中睡覺,主人妻子睡北面,家中長者睡西面。如果睡不開, 讓女人睡在東面,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讓給客人睡。
就寢時不論客人和家人,不能將腳伸向佛像、竈火。睡在西面的人 頭朝北,睡在北面的人頭朝西,睡在東面的人頭朝北。睡時,須給來客專 門鋪新氈,準備好枕頭被褥,請客人入睡。來客、長者、主人睡下以後,其 余家庭人員才擇隙而寢,不能先於客人而睡。
3冡古族的忌諱
(1)氈門和頂氈的忌諱。進蒙古包不能踩門檻不能在門檻垂腿而 坐,不能擋在門上,這是蒙古包門的三忌,客人進家首先要撩氈門,跨過 門檻進去。元朝時有/踩了可汗的門檻便有辱國格,踩了平民的門檻便 敗了時運”的說法,在草原上流傳至今。
尊重主人的客人不踩門檻,連氈門也不能從正中而入。要輕輕地 撩起樣雲簾子,從氈門的東面進去。把右手向上攤開,用手指頭肚而觸 壹下門頭,才能進去。這樣做的用意是祝福主人太平吉樣。
蒙古包頂氈也不能隨便觸動,在蘇尼特嘎林達爾臺吉的傳說中,就 有/不可觸動頂氈、竈臺、有頂的帽子”等內容。早晨拉頂氈的時候,用右 手拉住頂氈帶子,順時針轉到西面拉開。晚上蓋頂氈的時候,在拉回到 東面。頂氈晚上蓋住,白天揭開。白天只有刮風下雨才蓋上頂氈。只有 家裏死了人,白天才把頂氈蓋上,或者把頂氈的三角向天窗垂下來。
(2)竈火的忌諱。蒙古人最尊重吐火,客人不能踩進固定火撐的木 框裏。出入時要撩起袍襟切忌碰到火撐的木框(火撐外面的木圏)。 支火撐和坐鍋的時候,壹定要端正,忌諱向竈火灑水、吐痰、扔臟物,不能 在火撐及其木框上磕煙袋,更忌諱向竈火伸腿和烤腿。不能把刀剪等 朝著竈火放置,要把它們裝進氈口袋裏,夾在蒙古包的襯氈縫裏。忌諱 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從鍋裏紮肉吃、用刀子在鍋裏翻肉。祭 火祝贊中表明,蒙古人祭火是成吉思汗時代留傳下來的習俗。尊敬竈 火實際上就是尊重主人。
(3)墜繩的忌諱。墜繩是栓在天窗正中用來固定蒙古包的拉繩。 拉繩的帶子掖在蒙古包套鬧東橫木北搭在第四根哈那頭上的烏尼裏 側。墜繩從套瑙和烏尼之間垂下弓形的壹截兒,再將其端從烏尼縫裏 穿進去,在烏尼上打壹個吉樣活扣掏出來。如果刮大風,可以把墜繩拉 出來,固定在也上栓牢,或者用力拽住也可以將其固定在包外北墻根的 樁子上,這樣蒙古包就不會被風刮翻。掖墜繩的時候,垂下部分的長短 要以站起來不碰頭、伸手能夠著為好。蒙古人認為墜繩是保障蒙古包 安寧、保存五畜福分的吉樣之物。沒有墜繩就不能算完整的蒙古包。 出賣大畜的時候,要從鬃、尾、膝上拔壹小撮毛拴在墜繩上,把牲畜的底 福留在家裏。出賣小畜的時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裏襟擦它們的嘴,要 把牲畜的底福留在裏面。男方到女方家娶親的時候,要把壹庹長的緞 哈達作為五畜的禮物,搭在對方的墜繩上。墜繩是保佑家戶平安、五畜 繁衍的吉樣物,外來人不能隨便去摸。
蒙古族的 蒙古包建築文化 是以北方遊牧文化歷史大舞臺為背景,以蒙古文 化為底蘊,從遠古而來逐步形成走到今天。蒙古包是蒙古族建築的典 範。在蒙古族悠遠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傳統蒙古包 從圖案、色敕材料、制作工藝、民俗背景上既能讓人們感受到深厚的文 化氣息,又能讓人們感受到現代文明的變迀與發展,也對現代蒙古風格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蒙古包技藝文化也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以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 蒙古族傳傳統建築元素中精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