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小傳統,簡單地說,是指意識到壹段時期裏的思想、文化有精英和大眾的區別,精英的稱為大傳統,大眾的稱為小傳統。以往的研究壹般只會關註大傳統,思想史也好,文學史也好,基本上都是天才的檔案陳列館。至於渺渺大眾,都是存在於歷史之外的。在語文教學領域,也同樣存在大小傳統。相當數量的教學名家是大傳統,他們是壹個時代語文教師的高標,種種“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思考”等學術著作,以及《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由精英寫成並且以行政方式強制貫徹的教學指導思想也都是大傳統。任何壹本“語文教育史”方面的書籍,恐怕基本上都是由上述內容組成的。小傳統是指流行於普通老師之間的語文教學思想,說是思想,其實並沒有形式化、文字化,只是壹些“日用而不知”的意識。這種談不上什麽思想的思想,卻是真正影響大多數老師的教學,決定某個時期內語文教學效果的第壹因素。
毫無疑問,當我們認識到歷史、現實中還存在著壹個小傳統時,我們便不再滿足於僅僅對大傳統進行研究,而要將目光投到那曾經幽暗的大多數。幽暗,是因為被遮蔽,被遮蔽是因為他們缺乏發言的能力(也許他們並沒有打算要表達什麽)。在任何專業領域,只有壹部分才華卓著的人才能夠開口說話,才華其實也是壹種權力。或許有人會說,壹些掌握行政或其它資源的人也可以在專業領域發言。這是壹個不可否認的社會現實,但是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才華,那他們的話語只會傳播於壹時壹地,不會成為被記錄的歷史,也就不會出現於大傳統的範圍內。這就是“文章千古事,仕途壹時榮”。相對於那些滔滔不絕的少數人,大多數人是沈默的,然而,他們卻是歷史或是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只關註歷史中的天才時,我們所見的是不完整的歷史;當我們只看見現實中的才子時,我們所見的是不真實的現實。
不需要很長時間,只要再過十幾年、數十年,當那時的人們回首我們這個年代,他們就會很容易將很多轟轟烈烈的文件和真實的現實混淆,或者將報刊上的佶屈聱牙的名詞術語當作今天的現實。然而,我們每壹個身在這個時代之中的人都知道現實並非如此,龐大的現實有著泥沙俱下的混雜,又如笨拙的大象難以聞樂而舞。那種“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觀念,認為精英可以理所當然的影響大眾的想法,實在是非常壹廂情願的。事實上,歷史上天才的思想總是不斷推陳出新,但“大眾的普遍知識和思想”卻具有壹種穩定性,“可能在相當長的壹個時段中,看不出什麽變化。”①
大傳統中的天才急速飛翔,小傳統中的大眾緩緩漫步,語文教學領域也是如此。而且,作為教學這個重在實踐的領域而言,小傳統的發展程度才是這壹學科發展程度的第壹標誌。這樣的斷語絕非否定大傳統的作用,而是強調壹定要正確看待大傳統的作用和局限。大傳統會起作用,但是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快、那樣大、那樣廣泛。因此,許多在大傳統中似乎已經解決的問題,其實仍然存在於小傳統中。比如,筆者在讀《語文學習》精選本《教學爭鳴錄》時,總是有壹種歷史回旋的錯覺,壹些問題在幾十年前就討論了壹番,幾十年後又討論壹回,有些觀點會比以往的有新意,但更多的觀點卻還是在重復。這還是壹本選集,如果將這幾十年來的教學刊物對比壹下,恐怕重復的問題和觀點會更多。這究竟是什麽原因,我曾經為此很疑惑,但卻說不出所以然。如今想來應有兩個因素使然:壹是小傳統基本未變。“任爾東南西北風,咬住青山不放松”,小傳統的變化是比較緩慢的。二是該書大部分的討論者是壹線教師,他們是本著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參加討論的,教學現實較數十年前沒有多大的差別,他們的討論自然也相差不多。另外,還有壹點也非常重要,語文教學的小傳統之所以變化無多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師對教學理論的興趣還是遠遠小於對實用性、資料性的東西(如課文分析、教法探討、考試指導等)的興趣。以教學思想探討為主的刊物很少看,甚至基本不看。這種現象使得大傳統向小傳統滲透的能力減弱,最終造成大小傳統的不均衡。
認識到這樣壹個小傳統的存在,以及它不易流變的特點,才能理解為什麽在不少研究者持續推進理論建設的同時,很多壹線教師的觀念和做法其實沒有什麽變化。小傳統最重實用性,而且是具有最廣泛的實用性。壹種方法只要有效果,哪怕它在理論上已經被批得體無完膚,仍然會有人用。當然,我們不能壹味批評小傳統中的教師們過於重視實用性,其實,對實用性的選擇並無錯誤,甚至是學科的要求。很難想象壹個教師不關註備課、授課、測試、對測試結果的分析及在此基礎上的對應策略,就能很好地適應教學。
大小傳統的區分,其意義不在於簡單地將思想意識列隊,並貼上現實/理想,或高蹈/低俗等對立的“標簽”;而是為了重新發現壹段歷史,或者說重新發現壹個現實。這個現實不再僅由名家和雜誌組成,也不僅由術語和理論組成,而是壹個包含了沈默的大眾的現實。這個現實也會促使我們對語文教學理論建設進行反思。我們的理論建設是否只是在構建壹個自成系統的大傳統?在這個不斷推進卻始終在壹個封閉的空間裏推進的大傳統旁邊,還有另壹個比它要龐大百倍的小傳統依然故我,緩緩獨行。
筆者相信,大多數理論研究者並沒有忽略處在小傳統中的普通教師,大多數語文教學理論也都將實效性放在重要位置上。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間的鴻溝並未得到有效消除,大傳統自說自話,小傳統自行其事仍是教學研究與實踐領域的普遍現象。另外,我們的理論研究者對小傳統采取的簡單片面的批判態度,也使得很多壹線教師頗有委屈之感,並因此產生自覺的疏離心態。甚至有的理論工作者在培訓會上大肆批評聽課教師,言語激烈。其實,理論研究者若是對壹線教師的困境和努力不能抱有“同情”的態度,是很難得到壹線教師的信任的。
讓大傳統和小傳統真正互動***進,是壹個極為艱巨的課題。要完成這項課題,理論研究者必須首先要對壹線教師的困境和努力抱有“同情”的態度。不要動輒就是“妳們還是在用老眼光看問題,用老方法上課”、“妳們與時代脫節”等等。不足是肯定有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講的,小傳統重在實效,有很多方法也是可行的。為什麽不能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從他自身的能力和認識出發來提高語文教學呢?其次,要讓大小傳統有效接榫。理論工作者在構建理論時應該重視接榫的問題,不能只顧自成壹家之言,而無視小傳統的存在。只有在理論能夠對小傳統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的基礎上,它才能實現與小傳統有效接榫。否則,方枘圓鑿,對不上眼。同時,教育機構也應該考慮如何在接榫中起到適當的推動作用。最後,限制行政因素過多過細地滲入教學。這壹點看似和大小傳統沒有關系,但是行政的特點是程序性、條文性,而這種特性在教學中是最有害的。在保證大的教育目標的落實上,行政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行政對教學的控制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上,反而會影響教師的發展。因為具體教學行為具有很強的個人性,魏書生的課只能是魏書生才上得出來,於漪的課也只有於漪才可以。不排除有壹些人可以走他們的路,但教壇肯定不應該是“全員明星模仿秀”的舞臺。對於這些名家,我們只能是學習他們的某些做法,采其部分,為我所用。更進壹步,就是學習他們的不斷提高、不斷揚棄的精神。可是,今天的課堂標準居然已經程序化和條文化了,幾乎成了壹個“新八股”,而完成課堂標準的程序化和條文化的主要推手,就是行政力量。大傳統表現在壹線老師面前的,居然是壹套“新八股”的面目。可想而知,壹線教師們怎能不產生反感,進而疏離呢?
大傳統和小傳統絕不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而是互有聯系,互相滲透的。二者之間之所以存在隔膜,既是因為這兩個系統具有壹定封閉性,也有兩個系統中人、機構的因素。不能捅破兩者之間的那張紙,理論工作者的成果難免不會付之東流,而壹線教師則會處於努力如故,困難如故的無奈境地。這種境況,我想是任何人――不論身處大傳統還是小傳統――所不願看到的,因而也是應當改變的。
――――――――
註釋:
①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作者通聯:安徽安慶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