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倫理規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倫理規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政治的理念。在中國,從堯舜禹時代開始,就出現了“人心只危,道只弱”的局面,宗族自然面臨瓦解。這時,壹方面,道德開始從自在狀態走向自持狀態;另壹方面,原始法律開始出現。但它的出現是直接為德政服務的,比如對氏族成員提出五典五教九德的規範,對氏族首領提出不憐不伐之法,違者五刑。其核心是“德只為政,政為民養”,“德只為刑”。德性沒有被取代,只是老莊德性的壹些思想,如“奮不顧身為義”、“奮不顧身為利”、“奮不顧身為學”、“我無所不為而富民”、“我無所欲而民樸”。

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比,孟子呼籲法治,與法家相比,強調教育的作用。從孟子開始,我國的德政傳統中就包含了法制思想,法制思想融入了德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最終要求以“仁、禮”為目標,並以“重民”思想為基礎。

2.以人為本的思想。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為國之本。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和官本觀念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賢明的君主和聖賢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提出的壹種統治理念。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在重視人民、重視人民和保護人民的安全。

《孟子·離婁上》說:“得天下之道,得其民,得其天下。得民心,得民心,得民心。我有壹顆善良的心,我想和它在壹起。我不想作惡。”人心,世心轉背,愛恨情仇。

用現在的話來說,“贏得民心”就是看人民高興不高興,多做高興的事,不做不高興的事。這其實是源於春秋戰國,秦漢以後演變的“民本”思想的通俗表達。

以“民為立國之本,國之根本,國之太平”為經典表述的民本思想,具有巨大的原創意義和深刻廣闊的解讀空間。雖然古代民本思想具有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但“民本”思想揭示了深刻的統治規律,發揮了客觀的歷史作用。壹是順應民意,制約威權;第二,維護社會秩序,維護國家穩定;三是強化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民族團結。

3.義利之分。義利關系是倫理哲學的價值理念。“義利之辨”是壹個道德評價標準問題,最早由孔子提出。他在《論語·立人》中說:“君子義,小人利。”。

孔子所說的“君子”,並不是指後來所謂的“賢者”,而是指“勤勞之人”,即當時統治階級的成員,包括來找他學習統治道教的“士”;“小人”不是指後來的“卑鄙小人”,而是指“勞動者”,即被統治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隸。

孔子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做“君子”,因為君子不謀私利。因此,孔子要求“君子”給人民以利益和恩惠。他指出“君子”行政的“大節”應該是“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也就是說:禮儀是用來弘揚道德的,道德是用來產生利益的,利益是用來安定人心的。孔子要求統治者保護和給予勞動人民利益,使他們富裕起來,這是孔子學說中最大的共性。

作為壹名公務員,要立誌於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就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努力做新時期的新聖人,讓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生生不息!

4.提倡節儉。中國有崇尚節儉的傳統。老子把“儉”視為人生“三寶”之壹,孔子把“儉”和溫柔、善良、禮貌、寬容壹起視為重要的美德。

在物質財富豐富、人們倫理觀念多元化的當今社會,我們非常有必要牢記“節儉則生,淫亂則亡”的教訓,繼承節儉的優良傳統,在節儉與奢侈的問題上分清美醜、善惡、是非,宣傳節儉的良好社會風尚。

對於傳統的倫理精神,以及這種倫理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價值觀,我們應該繼承其超越時代和因果的絕對合理的內核。道德精神是個體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自覺選擇的。做出這種選擇,需要以個人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來履行道德義務。

  • 上一篇:傳統文化對今天有哪些影響?
  • 下一篇:信息戰與傳統戰爭相比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