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將相當壹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旅遊總收入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占全市GDP的6%以上。文化旅遊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從發展的角度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還有待提高,缺乏規劃、資源分散、缺乏品牌、包裝宣傳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因此,我們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系,緊密結合,走“保護、發展、更好保護”之路,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把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做大做強。
第壹,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保護和開發都要堅持整體性和全面性的原則。《保護和修復古跡國際憲章》第1條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壹建築,還包括從中可以發現獨特文明、有意義發展或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包括城市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及其古老街區,而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遺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地方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把名城的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統壹管理,合理布局。風景名勝區周圍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可能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築群落、舊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壹致。目前,佛山已劃定祠堂歷史文化街區31.5萬平方米,正在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運營,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打造集旅遊購物於壹體的文化商業景區。未來要根據文物古跡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建設若幹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規模宏大、特色鮮明、富有實效的名城文化亮點。
第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總體來看,佛山文物古跡眾多,但很多都比較分散,資源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力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做大做強旅遊產業。因此,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加工,使資源的整體效率最大化,勢在必行。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挖掘提煉為切入點,串聯整合主題性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打造以陶瓷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林文化、武俠文化為主題的多條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產品檔次,加強包裝推廣,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文物古跡眾多,還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石楠、飄色、粵劇、武術到陶塑、雕塑、塑料裝幀、寬幅刺繡、剪紙,無論是民間節日還是工藝品都極具觀賞性。與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民俗和技藝是動態的、生動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還能搞活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遊覽名勝古跡與欣賞民俗風情結合起來,把遊覽文化遺址與欣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如“秋色飄香”、“古窯-陶藝”、“武校-武術”、“祠堂萬福臺-粵劇表演”等。壹方面可以保護和延續民俗、傳統技藝、民間藝術等軟傳統文化資源,另壹方面可以吸引遊客,開拓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發展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積累了很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進壹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保護歷史文化與發展旅遊業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發展、更好保護”之路,讓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建設佛山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四大名鎮”之壹。這裏被譽為武術、粵劇、陶藝之鄉。今天,在建設佛山的過程中,市委提出在繼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回顧過去,放眼現在,我們對這個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佛山積累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湧現出陳啟元、康有為等壹批歷史文化名人,是佛山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公民的文明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進壹步提高:全國湧現出12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和示範點;2001,佛山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繁榮景象:五年來,97部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121獲得省級獎項。文化基礎設施進壹步完善,市、區級公共圖書館6個,鎮(街)圖書館59個;在市和區壹級有46個文化廣場。
根據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未來佛山將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第九次黨代會也提出,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顯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發展、更好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壹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和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商鋪項目的啟動就是最好的體現。近日,文化部門和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提交報告,要求保護1.5萬平方米的禪城核心歷史街區。這條歷史文化街區擁有30多處市級、省級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60多處各具特色的古代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他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壹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的形勢,佛山正著眼於教育發展的新目標:到2005年,佛山將基本建成以“學習型城市”為標誌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
早在1983,佛山就在全省率先普及小學教育,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學生93.84萬人,普及基礎教育成績斐然。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素質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佛山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設了壹批教育質量較高的年級學校,促進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以高考為例,每年上線人數和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在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今後,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和小學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合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高中。
加快“數字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壹個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擁有計算機66174臺,人機比為12∶1,建立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絡。今後,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的綜合提升將是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初步計劃投資21億元,連接全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絡,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人機比將達到10:1。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五年來,佛山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了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華師大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也已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及海外知名高校辦學,力爭2010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播電影電視出版業進壹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肩負著佛山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有廣播電臺5家,電視臺5家;廣播人口覆蓋率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已經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電局批準“佛山作為全國首批有線數字電視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壹壹個成為有線數字電視試點城市的地級市。目前,該項目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絡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隨著廣播電視的發展如火如荼,佛山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得到了顯著增強。目前,全國共有14種報刊,每年為公眾提供8000多萬份報紙。
在佛山十大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被提上日程。6月30日,本項目甲乙雙方簽署了誠信責任書,這標誌著新聞中心項目正式啟動,也表明佛山新聞事業正在向前發展。記者王辛穎
發展文化產業,增強現代大城市的輻射力
* * *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壹個城市的精神品格,是壹種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發展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而文化發展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終極意義。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的肌體迅速發展壯大,而文化的匯聚和積澱則慢了許多,也重了許多,但正是靠它賦予了城市靈魂。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把佛山建設成為現代化大都市,加快基本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越來越顯示出其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壹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邁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就會迅速增加。這時候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把文化作為新興產業來發展,會事半功倍。當前,佛山正處於從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的過渡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GDP達到116866億元?人均GDP 34636元,相當於人均GDP 4000多美元,恩格爾系數降到了40%以下。這說明全市人民生活已經到了初步富裕的階段,文化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比重越來越大,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增長很快,壹個非常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形成。佛山從經濟總量規模和人民生活水平兩個方面進入了文化消費的門檻。這是佛山面臨的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如果我們能夠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及時充分利用這壹歷史機遇,我們將在與中國許多其他大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抓住發展機遇,分享文化消費這壹新的跨世紀超市。佛山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在繼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特色。這充分體現了佛山市委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的戰略眼光。
從城市文化的發展規律來看,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保持城市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其城市文化輻射功能。換句話說,文化產業通過自身的滾動聚合效應,使城市的凝聚力在現代化轉型中更加活躍、突出、有效。經濟繁榮為文化發展提供物質支持,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反過來為經濟中心的聚集、擴散、示範和服務功能提供重要載體。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實現良性互動,相輔相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關鍵環節,也是具有拉動全市發展意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我們要抓住經濟文化加快融合的機遇,進壹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放開手腳,加快佛山文化產業發展。使之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新亮點,進而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增強城市集聚和輻射效應。
據統計,2002年佛山市文化產業單位數為3078個,從業人員1.51.1.96人,營業收入1.74651.09萬元,居全省第五位。壹方面,統計數據顯示,佛山的文化產業基礎好,潛力大。另壹方面說明佛山的文化產業不足。佛山文化產業的營業收入不僅遠低於廣州、深圳,也低於東莞、惠州,與佛山在全省的經濟地位不相稱。主要問題是佛山的文化產業意識不夠強,組織意識滯後,人才嚴重不足。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的產量、產業規模、品牌與先進城市相比差距較大。佛山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是中國著名的武術、藝術、陶瓷、美食之鄉,名勝古跡眾多,資源豐富。然而,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產業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拓展。粵劇博物館、黃飛鴻紀念館、佛山日報、佛山文藝、佛山廣播電臺、佛山電視臺、佛山大學園等在產業化經營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在產業規模、科技含量、運行機制、品牌戰略等方面存在不足。
佛山要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必須有強大的文化產業基礎和完善的文化市場功能。遠期,到2010,將佛山建設成為多門類、有規模、有檔次,基礎設施和軟件先進,能夠輻射國內外文化市場的區域性文化產業基地之壹。近期,佛山將在5年內打造支柱文化產業和壹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爭取在全省乃至全國文化市場文化生產總量中占有更大份額,並與國際接軌。要確定發展文化產業的目標,立足於推進佛山兩個文明建設,著眼於提升現代化大城市功能。因此,建議佛山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是:突出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高品位、高品位,形成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成為提升現代化大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動文明城市建設的強大動力。
具體來說,壹是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調整文化產業結構。政府主管部門要從“管文化”向“管文化”轉變,通過各種經濟和法律行政手段調節市場,引導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第二,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壹。文化產業單位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以保證社會效益的實現。以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三是深化產業體制改革,構建“大文化”格局。綜合考慮佛山的區域優勢、文化資源和技術基礎、人文傳統和市場需求,以及現有基礎,可以確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和傳統民間工藝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形成“龍頭”產業格局,帶動藝術培訓、廣告、藝術制作、休閑健身、體育產業和會展業;大力發展祠堂住宅群、黃飛鴻紀念館、粵劇博物館、南豐古竈等項目,適應市場經濟規律,采取壹系列改革措施,在用地、財稅等方面附加優惠政策,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在文化產業上有所突破,帶動整體發展。四是調整布局,改善產業結構。精心策劃,可以以龍頭企業為先導,率先實施跨行業、跨區域的規模擴張,充分發揮佛山的人文地理優勢,打造獨具創意、優質服務的現代佛山旅遊文化。第五,積極發展文化中介服務機構。要以佛山現有的事業單位和協會為基礎,逐步改變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職能,加大對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的改造,並在此基礎上重點扶持和辦好壹批文化中介公司。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和所有制參與文化中介和經紀人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相互競爭的文化中介體系。第六,加快文藝體制改革。改革的目的要與經濟運行緊密聯系,突出管理的整合功能和衍生力量,使文藝團體對經濟變化有壹定的反映敏感性和適應性。積極面向市場和大眾,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對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舉辦、接管文藝團體,要制定政策給予積極支持,包括免征投資所得稅。
1949以來佛山行政區劃的演變
佛山市成立於10月29日,1949?縣級,屬於珠江地區。
1950 65438+10月12經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佛山升格為地級市?廣東省人民政府和珠江三角洲機構實行雙重領導。
1950年7月20日,佛山再次劃歸南海縣管轄,稱南海縣佛山鎮。
1951年1月12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局批準,佛山改鎮為市?梅?設置佛山市?地級?屬於珠江地區。
6月1954廣東中央行政區居民由江門遷至佛山。
佛山特區2月成立1956?轄南海、順德、三水、鶴山、開平、恩平、花縣、番禺、中山、新會、高明、臺山、珠海、13、石齊和佛山、江門。
佛山江門1958改為縣級市?由佛山區牽頭。
佛山1966晉升地級市?它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的雙重領導。
1970佛山地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
7月1974佛山、江門晉升地級市。佛山轄南海、順德、三水、高河、開平、恩平、番禺、中山、新會、臺山、珠海。
鬥門12縣及佛山、江門。
6月1983,1,原佛山地區和佛山市合並為佛山市?轄中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五縣。
6月1984佛山市管汾江?1986更名為市區、石灣、南海、順德、三水、高明2區4縣,歸中山市管理。1988
晉升為地級市。
從1992到1994,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主辦。
5438年6月+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佛山所轄的市區、石灣區及縣級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高明市,設立佛山市5個區,分別為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