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出家修行,與儒家忠君孝父的方式相矛盾。早在漢代,佛教剛傳入時,在《理惑論》中就有記載:“問:‘孝經上說,身有皮損,患之父母不敢損。.....今天薩滿剃頭,違背了聖人之言,違背了孝道。" "
《孝經》告訴我們,身體和皮膚都是父母給的,我們不能損害。現在佛教徒剃頭是違背聖人之言,不孝。)
這種指責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礎上的,認為佛教出家不棄子孫是違背儒家孝道的。
至於佛教主張出家離世,不再向國王進貢的思想,則直接與儒家的忠君思想相沖突,甚至在東晉時期引起儒佛之間關於薩摩亞人是否應該向國王進貢的大辯論。
2.佛儒之爭。
儒家是中華民族自己的思想,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所以儒家指責佛教是義帝的宗教,只適合義帝地區,不適合中國。這種爭論也起源於漢代。
3.佛教宗教哲學與儒家世俗哲學之爭。
佛教崇尚三世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等神學思想,以及萬物皆空、萬物皆生於心等宗教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而儒家則重視現實世界,忽視來世和第三代的因緣,認為現實世界不是虛幻的。
王興國認為,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儒佛關系就壹直貫穿於整個中國文化之中。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個人生活,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即中國文化將向何處去的問題。
“今天,在世界文明對話的時代,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也有壹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儒釋道的關系。”
在王興國看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儒佛關系的發展可以說是壹個從對抗到對話,再到相互吸收交融,再到不斷糾纏,不斷融合的叠代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進入了中國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
他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在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了本土化的佛教,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尤其是禪宗和凈土宗,壹直保留到現在。
“中國最興盛的教派是禪宗和凈土宗。這些教派是中國的產物,它們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密切相關。”
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儒佛關系壹直貫穿於整個中國文化之中。
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個人生活,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即中國文化將向何處去的問題。
“今天,在世界文明對話的時代,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也有壹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儒釋道的關系。”
在王興國看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儒佛關系的發展可以說是壹個從對抗到對話,再到相互吸收交融,再到不斷糾纏,不斷融合的叠代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進入了中國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
他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在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了本土化的佛教,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尤其是禪宗和凈土宗,壹直保留到現在。
“中國最興盛的教派是禪宗和凈土宗。這些教派是中國的產物,它們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密切相關。”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攻佛惹禍,被稱為“三武壹案滅佛”。
第壹名:拓跋濤,北魏吳泰皇帝
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拓跋燾(音:陶,鮮卑族)率領鐵馬平四國,統壹北方。
當時佛教傳播很廣,很多人出家修行。438年頒布法令,讓50歲以下的僧侶世俗化,以解決士兵問題;444年,以佛教中“迷信活動”為由(趙越:“假西戎假生引惡”),驅逐僧侶。
446年,在高級官員崔浩的建議下,頒布了最嚴厲的毀佛法令:打碎和焚燒佛像和佛經,拆毀寺院,活埋僧侶。
當時信佛的太子多次上表進諫,遲遲未頒布聖旨,部分僧人得以逃脫
沒幾天,人們開始砸佛塔、毀佛像(賺錢)、燒佛經、殺僧尼,全國風聲鶴唳。
第二名:宇文雍,北周皇帝。
574年,宇文邕揚言不怕下地獄,要滅佛滅道,滅佛經,滅佛像,滅僧道。
北齊被滅後,原北齊封禁佛道,四萬寺院被查封為府邸,舍利子被焚毀,三百萬僧尼被迫返關,幾乎將北方佛教壹網打盡。
第三名:唐高祖李源
626年,太師令傅儀七奏滅佛,言之急切。李淵不顧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於五月頒布聖旨:“北京三廟守二。
世界上其余的州各留下壹個。“其他寺廟道觀都拆了,只供養勤學的佛道弟子,其他都世俗化了。
當時唐朝只有300多個州府,而中國有5000多座寺廟,50萬僧尼,近100個佛窟。如果實施,將意味著90%以上的寺廟被毀,46萬僧尼被剝奪信仰。
第四名:唐武宗李燕
唐武宗李嚴信奉道教,26歲時稱王。
會昌五年(845年)八月,經過深入調查,佛寺開始遭到破壞。詔令拆毀了4600多座寺廟和4萬座小寺廟,焚燒了大量佛經。佛像被燒熔成錢,迫使26萬多僧尼回歸世俗,古印度、日本僧人也未能幸免。
史稱會昌滅佛。
第五名:周世宗柴榮。
柴榮繼位第二年,955年5月,詔毀佛寺。除了皇帝題寫的佛寺,各郡只剩下壹座,其他都毀了。
中國有30360座寺廟被拆,佛像被毀以賺錢,近百萬僧尼被迫回歸世俗生活。
擴展數據
歷史上的“三武壹案”毀佛事件
“三武壹案”是指北魏的吳泰、北周的梁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是指北魏吳泰、北周武帝、唐武宗三個事件的統稱。這些在職者的謚號或寺廟名稱都帶有“武”字。
如果加上後周世宗時期的滅佛,就統稱為“三絕壹案”。在中國歷史上,這些皇帝曾經發動過滅佛事件,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絕壹案”。
“三俠壹案”指的是北魏的、北周的梁武帝、和侯。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吳泰、北周武帝、唐武宗三個事件。這些在職者的謚號或寺廟名稱都帶有“武”字。如果加上後周世宗時期的滅佛,就統稱為“三絕壹案”。
在中國歷史上,這些皇帝曾經發動過滅佛活動,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絕壹案”。
滅佛原因
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是外來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它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必然會導致與中國傳統思想的沖突:
三股勢力壹家的矛盾。另外,佛教的發展需要巨大的經濟力量支撐。寺廟經濟權力的過度發展會引起世俗統治階級的不滿,當各種交織的矛盾激烈時,就會用政治手段解決。
中國佛教史上所謂的“三絕壹案”之難,也是這種矛盾鬥爭加劇的結果。
自漢明帝傳入中土以來,佛教幾度輝煌。佛教在南北朝和中晚唐時期興盛。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不亞於全國範圍內對壹部分人的極端崇拜。
在這樣的狂熱下,當時的僧尼、寺廟、寺院很多,當時的僧尼也享有很多特權。但是,繁榮必然會遭到反對,宗教也是如此。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
當時北周的佛教已經成為社會寄生蟲。
寺中僧人不僅拒絕當兵納稅,還借機吞並土地,不為災民提供救濟,農民的生活更加艱難。滅佛策略在宇文邕腦海中暗暗生成。
公元574年,他終於強迫僧人滅佛,既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又擴充了軍隊。我記得在佛教滅亡的時候,有壹個膽大的和尚問武帝:“佛是救世主,妳以慈傳。陛下取消佛教,不怕受罰嗎?”
周武帝說:“只要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我寧願吃苦。”仿佛能看到他義正言辭的樣子,這是壹種怎樣的胸懷。滅佛策略確實大大增強了北周的國力。
參考來源人民網——揭露儒佛關系:儒家求“美”,佛教求“善”
百度百科——三五毀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