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妳好,中醫 (十九)中醫的簡述

妳好,中醫 (十九)中醫的簡述

? 中醫,古老的醫術,古老的文化,古老的醫藥典籍,與快速發展的現代思維觀念似乎不相適應,讓人們難以理解。本文嘗試用現代科學理論思維方式對中醫基本原理進行簡述,以利於現代人對中醫的認識。

壹、歷史簡要

? 科學理論來源於實際,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提出的。真正的科學理論都必須和實際相結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學說。

1、中醫的出現

? 華夏的祖先在生活勞動中遭遇各種內外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嘗試或總結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逐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和技術。

? “神農氏嘗百草,壹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的第壹部醫學著作。神農氏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炎帝。後人為紀念他,將中國的第壹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可知,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2、中醫的發展

? 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是四大經典(《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和《傷寒雜病論》)的出現。它們成書於戰國至兩漢時期。

? 上自晉、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許多醫家,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在各自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研究中,均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 《諸病源候論》為隋朝巢元芳所著,我國第壹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 《脈經》為晉代王叔和所著,我國第壹部脈學專著。

? 《針灸甲乙經》為晉代皇甫謐所著,我國第壹部針灸學專著。

? 《千金要方》為唐代孫思邈所著,我國第壹部醫學百科全書。

?

? 金元四大家是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和朱丹溪四位著名的醫學家。

? 劉完素和張從正提倡祛邪為主。

? 劉完素,以火熱立論,用藥多用寒涼,被稱為“寒涼派”。

? 張從正,認為病由邪生,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稱為“攻下派”。

? 李東垣和朱丹溪提倡扶正為主。

? 李東垣,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 朱丹溪,倡導“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學說,善用滋陰降火的方藥,為“滋陰派”。

? 明清時期出現了兩個學派:溫補學派和溫病學派。

? 溫補學派:由李東垣的“補土派”發展而來,重視脾腎,善於溫補。

? 溫病學派:由劉完素的“火熱論”發展而來,創立了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形成了溫病學說。

? 清代醫學家黃元禦研習“四聖”(黃帝、岐伯、越人、仲景)經典,從源到流,重加考訂,作《四聖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

?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 近代,隨著中醫“替代”西醫的現象出現,針灸引起西方醫學界極大興趣,國內運用中醫對“非典”和“新型冠狀”的有效救治,讓世人重新認識中醫,中醫開始有復蘇跡象。

二、理論假設

? 科學理論的建立要經歷從假說到結論的轉化過程。假設是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提出的說明。是以事實為依據,以實踐中觀察的現象或經驗現象或實驗現象作基礎的。

1、天地人構成自然界,人是自然界壹部分。天地人之間相互聯系,運動與變化相通,即氣相通,天人合壹。

? 中華文明的祖先與世界各文明壹樣,敬畏自然,對天象及氣候進行觀察並總結出規律,發現人的生老病死與自然存在聯系。

2、人體中各部分存在功能之間聯系,相互協調完成生命活動,即人體生命的整體觀。

? 人之生命是由臟腑器官構成,吃喝拉撒睡是生命的基礎活動。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相互聯系,維持生命,經絡是聯系的通道。

3、人體的生命活動產生於物質變化的矛盾性。不同矛盾的層次構成生命活動,具體表現在於氣化產生,氣機升降出入。

? “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 人之生命活動,與物質的食入,消化吸收和排泄密切相關。人體中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精與神的表現,都屬氣之運動。

4、元氣為人之生命的根本。元氣不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且隱含生命活動的自組織功能(或密碼),生命活動受到其控制。“萬物之生,皆稟元氣”。

? 人體生命活動的矛盾變化。需依賴環境的條件,與外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即生命系統具有耗散系統的特征。人體是恒溫體系,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都是在元氣推動和調控下進行的。自組織的功能是否存在決定人之生死,影響其健康是否,自組織功能是生命的重要特征

? 中醫對生命認識中,既了解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特點,又註重人體生命的“黑箱”和“耗散系統”相結合的特征。人體自組織功能是生命活動和個體特征的基礎,“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原因所在。人體各部分是密切的,沒有獨立於整體的某部分,人的生命活動是在外界與內部的聯系中不斷更新來進行的。

三、理論

科學理論的結構由三個要素組成:概念;基本原理;由這些概念和原理推演出來的邏輯結論。

1、基本概念

(1)氣

?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生命物質與生理機能的統壹。

? 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復制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氣的這種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生的能量轉化。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過程,包括了氣、精、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轉化、利用和排泄過程。

(2)精

? 精或稱精氣是壹種有形的,多是液態的精微物質。

? 廣義的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包括精、血、津、液在內。狹義的精,指腎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質。

?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充實於水谷之精,而歸藏於腎者,謂之先天之精;由飲食物化生的精,稱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輸布到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便稱為後天之精。

(3)神

?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 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誌、感覺、動作等生理活動,為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級形式。

? 神既由精、氣、血、津液等作為物質基礎而產生,又能反作用於這些物質。神具有統領、調控這些物質在體內進行正常代謝的作用。

(4)陰陽

? 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是標示事物內在本質屬性和性態特征的範躊,既標示兩種對立特定的屬性。人體之氣按陰陽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類,把對人體具有溫煦推動作用的氣稱之為陽氣,把對人體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的氣稱為陰氣。氣的陰陽對立統壹運動是生命運動的根本規律。如表與裏、寒與熱等等,又標示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如上與下、內與外、遲與數等等。

“陰陽者,壹分為二也”,有氣才能陰陽勝復。

? 事物和現象相互對立方面的陰陽屬性,是相比較而言的,是由其性質、位置、趨勢等方面所決定的。陰陽是抽象的屬性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實體概念,也是壹對關系範疇,它表示各種物質特性之間的對立統壹關系。所以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

(5)經絡

? 經絡,是經和絡的總稱。經,又稱經脈,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幹。經脈大多循行於人體的深部,且有壹定的循行部位。絡,又稱絡脈,有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絡脈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

? 經絡相貫,遍布全身,形成壹個縱橫交錯的聯絡網,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復雜的聯絡交會,組成了經絡系統,把人體五臟六腑、肢體官竅及皮肉筋骨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統壹的有機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人體功能的壹種特殊的通路系統。

(6)臟腑

? 臟腑是人體五臟(心、肺、脾、肝、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其主要是人體內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實體臟器。

? 臟腑是壹個形態與功能的綜合概念,不僅具有解剖學意義,而且更重要的是壹個人體的功能模型。人體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

? 五臟六腑系統功能是對氣、血、水和液、精、神、水谷精微轉化和運行。各系統的功能對象或作用有區別和專長,相互協調維持生命正常活動。

(7)氣機

? 人體中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升降出入聚散等幾種。升與降,出與入,聚與散,雖是對立的,但保持著協調平衡關系。

?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各種變化。氣機是氣化必須經歷的過程和存在的狀態。氣化蘊涵著氣機並在其運動過程之中產生著各種變化,而氣機是氣化活動必須經歷的過程、基礎並影響著氣化,兩者密切關聯。

? 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到,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機失調和氣化失常是疾病的基本病機。

(9)體質

? 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

? 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

? 以上概念是中醫基本原理中眾多概念之核心。其意不同之中有***同之處,突出人體是動態的整體之觀點,即中醫研究的對象是鮮活的生命。

2、基本理論

? 中醫基本原理主要基礎理論有(1)陰陽學說(氣壹元論)、(2)臟腑學說、(3)經絡學說、(4)病因學說、(5)病機學說。(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詳述)

3、基本規律

? 中醫基礎原理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上獲得系列基本規律。

例如壹、有關氣及陰陽的規律。

? 氣壹物兩體,分為陰陽。(1)陽主陰從,人體內部陰陽中,以陽為本,陽氣即固,陰必從之。

(2)人體生命活動是陰陽之氣的平衡維持過程。陰陽消長導致陰陽轉化,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超過了壹定的限度,則平衡被打破,人體則引起疾病。

例如二、有關經絡的規律。

? 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四組。

(1)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交手三陰經。

(2)十二經絡根據人體精氣血津液循行順序,依次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然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循環無端。

例如三、有關五臟的規律。

? 壹氣分五行,五行歸於壹氣。

(1)人體五臟配五行,五臟之中各兼五臟。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2)五臟配五行,五行有生克、勝復,調節五臟異常。

? 五行相生與五臟相生。木生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血的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心主血脈,主神誌的功能正常,血才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能;水生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

? 五行相克與五臟相克。水克火,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亢烈;火克金,即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淸肅太過;金克木,肺氣淸肅,可抑制肝陽的上亢。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土克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

四、現象的解釋

? 中醫基本原理在五個學說的基本概念上構建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模型,並總結出規律。

例如壹,人體生理的臟腑功能模型。臟腑學說是研究機體臟腑形象的學說,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這壹學說主要是通過研究機體外部的征象,來了解內臟活動的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

? 五臟屬於實體性器官;從功能上看,五臟是主“藏精氣”,即生化和貯藏氣血、津液、精氣等精微物質,主持復雜的生命活動。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 六腑屬於管腔性器官;從功能上看,六腑是主“傳化物”,即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對飲食物起消化、吸收、輸送、排泄的作用。所以說:“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例如二:氣機理論有氣機圓圈升降模型。黃元禦在《四聖心源》壹書中總結了中醫的氣機學說,提出氣機圓圈升降模型。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脾胃土居中調度升降,肝膽居中運行升降,心肺居上,腎居下。這就是人體的小宇宙圓圈運動。

例如三:病機理論以五運六氣構建病因模型。提出“內外感傷,總此六氣。”人患內外疾病的原因,是由十二經脈按類分為六氣產生。人患內傷,是人體六氣的變化;人患外感,是自然六氣的變化,對人體六氣的影響,並作出感應。人患病是由於六氣中司化之氣和從化之氣的興衰結果。由此決定了疾病的病位、病癥、病性及病證。“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壹經病,則壹經之氣見。”人在健康時,六氣調和(陰陽平衡),不見風、不見火、不見濕、不見燥、不見熱、不見寒,即沒有壹氣單獨出現。不健康或患病的人,人體中六氣不相交濟,六氣中的壹氣獨見。

例如四:體質理論以平和體質為平人模型。將體質分正常體質和異常體質,異常體質再分虛性體質和實性體質。虛性體質分氣虛、血虛、陽虛和陰虛。實性體質分痰濕、濕熱、血瘀和氣郁。體質理論從人體陰陽動態平衡觀點探究健康與疾病的關系及轉化,指導辨體,辨病和辨治。

五、疾病的診治

?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整體的,具有“黑箱”特征,人體的鮮活生命在於“黑箱”內的氣血精液的運動聯系,“黒箱”的打開,意味著“聯系”的破壞,生命的終止或殘缺。認為“藏於內之臟,必有形於外之象”,“有諸內,必形諸外”。

? 中醫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是(1)司外揣內。“司外”,就是緊緊地全面地抓住並分析人體內在之“藏”表現於外的“象”;“揣內”,就是依據外在之“象”,全面分析推知揣測內在之“藏”的狀況。(2)見微知著。中醫認為,整體變化源於局部的變化,局部可顯整體。如:全身的氣血、經氣的運行,可在某壹些特定局部反映出來。如:脈象、舌象等。(3)以常衡變。“常”,即為常規、常理、常識、常量,具有相對性與廣泛性。“變”,即為變化、改變、異常。細細分辨,又有“常中之變”與“異常之變”的不同。以“陰平陽秘”所形成之“常”,衡量評價評判“陰陽失衡”所致之“變”,即為中醫診病的基本標準與參照方式。

? 中醫對疾病的診治方法是依據四診(望聞問切)合參,從病癥入手,運用辨證規律分析病的證候,取藥組方,調病體之氣機。

? 中醫的診治重在辨證,以八綱辨證和六經辨證為基礎,給合病因辯證、 氣血津液辯證、臟腑辨征、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明確病因、病位、病性和病證。

? 各種辨證的方法是中醫診治之規律,中醫的診治是有規律可循的。診治經驗豐富時,可運用方證辨證,采用經方或變方醫治。

? 中醫是從整體的聯系角度來診治疾病,是以辨證“合參”的方式來準確把握分析結果,實現治病求本。

六、中醫的新認識

? 理論是關於經驗事實的思想構造,是壹種並非現實而又合乎規律的東西,它既離開了現實又不偏離現實(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又高於經驗)。它為描述經驗現象或事實提供清晰的表達手段。

? 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對中醫基礎理論分析,中醫理論的內容是符合科學觀點。中醫的問題來自人類社會實踐中人的疾病防治。通過摸索和總結,並結合已經有的先進思想(易經)不斷探索,形成理論觀念,建立了問題分析和解釋的方式方法。

? 剖析中醫理論,其理論蘊含理論假設,概念和壹般規律,及分析問題的模式。中醫理論含現代科學理論所需的元素及相互關系,而這壹切在古老的中醫裏僅僅是只用“理法方藥”四個字來表達。

七、結束語

? 在現代科學中,任何學科理論都是壹定實踐活動的壹種認識,有其適應的條件和範圍,即理論的局限性。中醫理論更適用人體整體完整的病變(未病),而對於器官殘缺的修復及異物進行人體的清除等醫學問題無能為力,這是西醫的擅長之處,我們習慣說中醫外科待發展或未發展。但是這種不足,並不能否認中醫是人類醫學認識方面的偉大發現。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中醫與西醫的各自特長,是其基本觀點和條件的發展所至,都是對人類醫學的貢獻。

  • 上一篇:住建部:嚴控城市建設,拆建並舉,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
  • 下一篇:保險公司轉型升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