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節
福安畬族“三月三”文化節
在畬族中,三月三是壹個可以和春節相提並論的重要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宰殺動物,祭祀祖先。許多家庭經常選擇這壹天舉行婚禮。節日吃黑米。夜幕降臨時,會舉行篝火晚會,爭奪歌曲。畬族擅長唱歌。這壹天,往往會邀請全省各地的畬族歌手上臺表演,場面十分熱烈。節日期間,我們要趕上舞池,用火把、木劍、竹竿、龍燈、舞獅和魚燈跳舞。同時還有要凳子、做石鉆、肚皮貼、抱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比賽。“三月三”節日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加強民族團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由於畬族分散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生存環境的變化,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趨於萎縮,亟待保護。
三月三也是壯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三月木棉花紅緋,八個歌手來相會。繡球牽動萬千情,壯鄉歌浪飛。”壯族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歌圩節。除了蒸五色糯米和紅雞蛋紀念祖先款待親友外,主要是舉行“歌圩”活動。盛裝的青年男女整天兩人壹組唱歌,用歌聲說話,選擇對象,遇見戀人。
3月3日的侗族二人轉。
3月3日是侗族人民的社會娛樂節。清晨,姑娘們從菜園裏挑了半筐蔬菜,洗幹凈,打扮好,聚集在莫加樹下。等在那裏的男生伺機向合適的人索要籃子,勝出者與女生約定歸還籃子,然後歸還水果和布匹。從前,壹個年輕人和壹個年輕女子相愛,女子的母親將她許配給壹個富商,定於三月初四結婚。第三天,這對相愛的情侶在莫加樹下傷心欲絕,跳入池中殉情。為了紀念他們,每年的三月三日,當地的青年都會到這裏來吹笙唱歌,掙脫包辦婚姻的枷鎖。
3月3日,也是黎族傳統的踏青節。相傳,洪水期間,天妃和觀音的兄妹漂流到五指山壹帶,幸免於難。為了傳宗接代,姐姐臉上紋了紋身,讓哥哥認不出來。她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刀耕火種,讓五指山富可敵國。從那以後,每年的三月三,黎族的年輕人都會帶著竹筒香米和手提花傘來到五指山迎接春天。
3月3日也是韓國人祭祀祖先的節日。這壹天,婦女們上山采集金達萊花,制成花面食品祭祀。同時,每個家庭都準備餐桌,舉行春遊活動。陽春三月,延邊各地繁花似錦,美景如畫,春遊的人們遊遍了青山,也留了下來。
3月3日是居住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苗族和瑤族的“煙火節”。在這壹天,人們愉快地觀看或參加壹項特殊的競爭性和對抗性的運動——煙火比賽。煙花是壹個直徑約6厘米的鐵環,外面裹著彩色的絲綢。火藥點燃後,鐵環被吹到場地上空。當籃筐落下時,誰撿起來誰得分。
3月3日,彜族人聚集在河邊跳舞,青年男女找到戀人相愛。海南島的黎族人當天舉行集會,祝願豐收。
在臺灣省和福建,三月三日是“三月節”,“采鼠草和米粉是首先要祭拜的”(幹青·狄龍《臺灣省賦誌》)。有些人會選擇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既有登高望遠的意思,也有去除不祥的意思。
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隆重舉行紀念抗敵將軍巴蠻子的活動。那壹天,群眾擡著巴蠻子的神像,繞城遊行,社火隊緊隨其後,耍龍燈,舞獅,大家裝點燈籠,放鞭炮,好不熱鬧。
在華僑集中居住的英德市虹影鎮,婦女們會在3月3日采集艾草、苧麻和路邊草等各種植物的葉子,用米粉做成餃子,據說能治百病。
土族傳統節日彩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3月3日、3月8日、3月18日,因地而異。屆時會在廟裏舉行祭祀,請大師念經、跳舞酬神,以消災保莊稼、人畜興旺。參加會議的人還隨身攜帶了許多煮雞蛋,壹個用來吃,壹個用來玩遊戲。
兒童舞蹈教學法(1),教師在教授新動作時,首先要給學生正確的示範,同時要求教師講解動作的規範和要領,講解動作的形式和用力的方法。老師講解要簡潔,要精,要多練,大部分時間花在反復練習上。
(2)、動作規範和概念要逐步提出。教新招式的時候,不能壹蹴而就,把所有的要求都交給學員。這樣不僅會讓學生記不住,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壹般來說,學生往往會先知道如何做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