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術的技術特征

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術的技術特征

鼓樓是寨子的中心,鼓樓附近是、戲臺、沙塘,構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緊緊圍繞鼓樓的是民居房圈,其次是曬糧、儲糧,再其次是寨門、涼亭、風雨橋。

侗族的建築師都是當地的侗族民間工匠,侗族稱為梓匠。在設計鼓樓、風雨橋、民居時,他們只依靠壹把傳統的測量尺,叫做工匠桿。木匠的桿子是用壹根竹子做的,它的長度相當於房子裏柱子的長度。刮去青皮,用尺、竹筆、鏨子在上面雕刻出壹座建築的柱、瓜、梁、檁條、枋等部位的長度和大小。橫著用比豎著用方便。

傳統侗族工匠也使用壹套代代相傳的建築符號。壹般有26個符號,但常用的只有13個符號。這些像漢字又不像漢字的符號,只有董工匠才能看得懂。它們被雕刻在工匠的桿子和建築構件上。這個侗族的鄉土建築工具,不愧是壹個簡單易用的工具。雖然簡單,卻別出心裁。侗族寨門是壹座幹透的木質建築,侗族人稱之為仙。壹般幾十到幾百個侗寨的大門都比較簡陋,不高,寬約1.6米,高約3米。較大的寨子需要建造較大的寨門,更註重裝飾。侗鄉的村寨大門,形式相似,風格各異。寨門分前、左、右門或前、後、左、右門。這取決於村莊的大小和通道的數量。

在四面開放的環境下,董家的寨門實際上沒有任何防禦功能。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宅門具有連接龍脈、溝通聲氣的功能。此外,董家宅門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儀式功能。寨門是侗族特有的文化場域。村莊之間的大規模交流實際上是從這裏開始和結束的。所以,寨門不僅是地標,也是禮儀場,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門。鼓樓又名羅漢樓,是壹座以巨木為中柱的塔形單角建築,矗立在侗寨中,巍然屹立,成為侗家的精神象征。

根據侗族的傳說,鼓樓是根據杉樹王的外貌建造的,其整體輪廓真的很像杉樹,這反映了侗族人的樹崇拜觀念。鼓樓內有四根直上雲霄的大柱,柱間的長凳圍繞著中央的火坑。屋頂上掛著壹面大鼓,鼓是每次大活動的編號。除了八角形,還有六邊形或正方形的塔。鼓樓以杉木榫頭相連,頂柱在空中,壹排排縱橫交錯,上下壹致。采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鼓樓是必不可少的結構,不用釘和鉚。由於其結構緊密牢固,可以持續數百年。這充分顯示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築技藝。

鼓樓之所以占據侗寨的中心,是因為它是壹個神聖的空間。鼓樓的神聖首先在於它在風水意義上的特殊性:侗族在建村的時候,鼓樓就被賦予了穴位的含義,就像侗族歌唱鼓樓建在龍窩上壹樣。不僅如此,它還有多層次的神聖意義。

鼓樓是壹個很大的空房子。除了火坑、板凳、木鼓,裏面沒有任何家具,也不用於任何個人日常使用。它在平常日子裏是閑散的,人們可以隨意進出,而鼓樓的閑散狀態恰恰說明它與瑣碎世俗的日常生活保持著壹種疏離的地位。從禮儀上講,使用擴大器並不容易,所以鼓樓總會在特殊事務的時刻正式開放。

鼓樓的前門是全村人逢年過節的娛樂場所。每當夏天炎熱的時候,男女老少就來這裏乘涼,寒冷的冬天,就來這裏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尤其是春節期間,各村聚集在鼓樓廣場演奏蘆笙,以歌取樂。或以傳統侗族民間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演侗戲,登臺演出。侗寨的民居建築以鼓樓為中心,層層鋪開,形成或大或小的建築群。民居建築完全是生活空間,以實用為根本考慮,所以沒有鼓樓或者風雨橋那麽多的裝飾和復雜的結構。侗族民居建築從最早的邊緣木窩,到原始的窩棚,再到家庭公社居住的公房,最後到今天隨處可見的幹欄式木結構建築,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從大的類型來看,侗族民居建築屬於典型的山區幹欄式木結構建築。所謂幹欄建築,是指在地面或水中打樁、樹欄桿,這樣建造的房屋壹般稱為幹欄建築。幹軌建築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這類建築壹開始最實用的功能就是防水、防澇、防水。

蛇、昆蟲、野生動物等。,中國南方民族主要是幹欄式房屋。這是由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生態環境、森林資源、文化底蘊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甘蘭風格的木結構建築壹般是三層建築。底層與地面接觸,比較潮濕,易受蟲蛇侵害。它不適合居住。它是用來放置米的鵝卵石,堆放農具、木柴和牲畜等。二層是居住區,有火坑、臥室、樓梯間、寬走廊等輔助空間,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三樓壹般用來存放糧食和壹些不常用的家用電器,基本是倉庫。有些人還把這層樓作為臥室,供招待客人時使用。臥室是家庭中的私人空間。訪客壹般不會隨便進入,但主人會把它當成臥室。

最大的獨立和相連的中介空間是二樓的寬闊走廊,這是侗族民居中的重要空間。在寬闊的走廊裏,紡紗機和織布機等工具經常被放置在那裏,供婦女工作。寬闊的走廊壹端與樓梯相連,內側與走廊平行的小家庭的火坑、臥室相連。侗族的大木屋通常是父系家庭居住的地方。兄弟倆結婚成家後,有分房的習俗。幾個小家庭住在同壹個木屋裏,寬闊的走廊是幾個小家庭組成的父系家庭的公共空間。

侗族民居的另壹特點是倒金字塔形,即二層在壹層基礎上約60 cm,三層在二層基礎上約60 cm,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結構建築。這是侗族人利用空間的壹種方式,這種占空間的方式,真的是壹種巧妙的搶占空間的方式。風雨橋又稱廊橋、亭橋,是在木質懸臂平橋上修建長廊。侗族地區河流溪流眾多,幾乎每壹個村落都有風雨橋,有的還不止壹條,是進村必經之路。風雨橋不僅可以為行人提供庇護,還可以作為寨子的大門,也是村民出行和談心的地方。節日裏,村外的親朋好友來相會,村裏的人都聚集在橋頭,盛裝出門迎接,唱蘆歌,向客人敬酒,比賽蘆笙舞,顯示出濃郁的民族風味。於風大橋的選址非常註重景物和風景,既能裝點大好河山,又能欣賞周圍的美景。

最大最有名的風雨橋是廣西三江馬鞍寨的城陽橋,橫跨林溪河。

高達78米,五樓有兩個三墩。中樓最高,頂部六角亭,底部方形三檐;左右座均為四檐方形,也是金字塔形屋頂;最外面的兩個是長方形的,有四個屋檐和壹個休息峰。橋欄桿下有壹條長長的飛檐,遮住了橋下的四根懸臂木梁。

在日常生活意義上,風暴橋比鼓樓實用得多,但除了實用之外,還有豐富的文化隱喻。董家的風雨橋,在侗族人的觀念裏,遠不止是壹個實用的工具。它實際上是侗族人宇宙圖式中的壹個元素。

在侗族人民的觀念中,於風橋是溝通陰陽的生命之橋,也是保護村落、聚斂財富的橋梁。因此,對其進行了慷慨的雕琢和裝飾,使其成為壹座集亭、塔、廊、橋於壹體的壯麗輝煌的建築。風雨橋這種超越實用性和審美性的建築,其實是侗族人體現風水觀念的壹種文化操作。

侗族人在修建風雨橋時,即使是最樸實無華、最簡陋的風雨橋,也大多要做成多檐或至少兩檐的廊橋,哪怕是矮橋。人們甚至在橋廊的頂部建造幾個有多重屋檐的亭子。這種橋看起來像壹個帶鼓樓的走廊。和鼓樓壹樣,風暴橋上最突出的裝飾物是龍,人們也喜歡在風暴橋上繪畫紋身。這些復雜的形態與侗族和越人龍文化的諸多淵源有關。

於風橋也被稱為花橋。這兩個名字很有寓意,風雨象征龍可以搗亂;花是龍的形狀的直觀形象。從實用功能上來說,這兩個名字也很貼切。風雨橋之所以叫風雨橋,是因為它可以在橋上避風雨。花橋之所以叫花橋,是因為它美麗多彩。

於風大橋的確是壹座具有巨大實用價值的建築。董人喜歡在下班和出行之間坐在大橋的走廊裏。這裏變成了壹個小小的公共場所,人們在這裏聊天,談論莊稼,談論世界,唱大歌,甚至在橋的閣樓上設立神龕。從這個角度來說,風暴橋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場所。侗寨的另壹個神聖建築是沙塘。在侗族多神信仰體系中,祖先崇拜是其核心。侗族先民崇拜的偶像是壹位女性——薩,也叫薩歲,或薩瑪,意為至高無上的聖祖母,也叫聖母。她是侗族古老的女英雄,在侗族文化語境中被高度神化。祭祀撒是侗族人民最神聖、最莊嚴的信仰活動。

沙丹,侗族人稱之為唐薩、冉薩,又稱祖母祠,是祭祀沙丹的地方。沙丹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用壹些石頭做成的祭壇,四周有墻,沒有屋頂;另壹個是完整的大廳,看起來像壹座山寺,被壹堵墻圍了起來。沙塘多建在鼓樓邊緣,與鼓樓融為壹體。

沙塘裏有壹把半開的傘,傘下埋著兩個鐵鍋。鍋裏有壹個小木像,上面蓋著紅綠絲線,旁邊放著女人的衣服。鐵鍋四面由壹小堆石頭支撐,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每個方向下埋壹點碎銀,這十二個地方是全村面積第壹,所以壇也叫場。傘下還有壹個木凳,上面放著五七個茶杯,傘的兩邊種著兩棵千年楊樹。

  • 上一篇:毛筆的藝術特征
  • 下一篇:如何欣賞古詩詞的寫作手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