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風景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內容之壹。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在欣賞詩歌時,不僅要理解字面意義,提高思想素質和審美感受,還要註意詩人在語言上書寫山水的形式和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高考常見的描述性欣賞角度有六個:
(1)輪廓描述-關閉
比如元代王冕的《白眉》:此身在冰天雪地林中,桃李異色混香塵。忽壹夜清風起,散為萬裏枯泉。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迎春的特點。它主要使用襯托和對比的方法。襯托是通過描寫a使B更加突出的壹種方式,襯托分為襯托和對比。例如,在《夢裏登上天目山》中,“屋頂高18000英尺,並且,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被用來襯托天目山的高度。《琵琶行》中,河中月“我們看到了白色的秋月進入了河心”襯托出迷人的琵琶聲,“當河水向著滿月神秘地變寬”襯托出人物的淒涼心境。在《吉翔選誌》中,“寂靜的庭階”與“壹切都是活的”形成對比。
(2)各種修辭手法
比如辛棄疾的《摸魚》:早已下海,從湖北遷居湖南,同官王立小山亭納貢。
妳能拯救多少次風雨?匆匆,春天回來了。惜春怕早開,何況紅花無數。春而活,見說,天涯無回頭路。恨春無言。它只是勤勤懇懇,抽絲剝繭,在日惹無所不為。
長門事件,準準的儀式和錯誤,美女壹度嫉妒。壹千塊錢買對方就像買禮物壹樣,但是這種情況誰抱怨呢?別跳舞了,妳沒看見,玉環閆飛都是灰塵!閑暇最苦。不倚危籬,夕陽西下,柳暗花明。
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使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對比法。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其他文體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大致相同。學生要善於發現修辭手法,並解釋其作用。如比喻為更生動(就像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壹萬棵梨樹的花瓣。);比喻把事物擬人化。);反問句是為了強調(如果兩人感情很長,是早晚嗎?);誇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二元性是增強詩歌的音樂美,表達簡潔性,表達抒情性,增強詩歌的外在形式美(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往下掉,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在古詩詞中,借代和通感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該註意。特別註意比喻和類比的區別(比喻註意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類比註意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與之相關的事物代替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以代替船,羽林可以代替兵),對偶和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對立或相對,不考慮結構形式;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要註意各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中秋夜》: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顓頊對天上明月的描寫,松樹如蓋,是靜態的描寫,山泉清澈,流石是動態的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沛,加大了流動勢,流過石頭,發出聲響,以襯托山中的靜謐,烘托山中的寧靜。詩人在描寫景物時,十分註意動靜景物的相互對比,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入畫,以動入畫,以靜入畫。動靜結合往往與花劍有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瀑懸於千川》,寫的是第壹個從遠處望瀑的意象,像壹個巨大的白練懸於山間,“懸”字化為寂靜。再比如王維的《觀鳥溪》,“人閑桂花落,夜靜春空。月出百鳥驚,春溪鳴時,“花落月出百鳥鳴”凸顯春溪的靜謐,王績《入若兮》“蟬林更靜,音宮山更幽。"它也因聲音而安靜,因運動而安靜. "山舞銀蛇,原蠟像”有動有靜。
(4)正面描寫——真實與現實的結合
比如柳永的《玉林令》:寒蟬悲鳴,晚為亭,驟雨始歇。所有的帳都沒有心情,思念的地方,藍舟毀發。手牽著手看著對方,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直到最後沒有言語,千言萬語哽在喉嚨裏說不出來。思念千裏煙浪,黃昏沈沈。自古情傷離別,更值得冷落清秋節。今晚妳在哪裏醒來?楊柳岸和曉鳳快死了。這是很長壹段時間,相愛的人都不在壹起,我甚至期望滿足於名存實亡的好天氣,好風景。風俗千奇百怪,和誰談。
詩中“今夜酒醒何處,楊柳岸有纏綿的月”設想了壹個告別的場景:壹葉扁舟離岸,詩人從醉夢中醒來,只見颯颯清風吹來,纏綿的月高掛柳梢,在想象中倍增別離的傷感。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的形象、事實、真實,“虛”是指想象中的情景。二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可以達到虛擬現實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
如李白的天目山,夢裏登高,現在日月照金銀臺,身著彩衣,乘風而行,以虎為琴,以鳳為舞,鱗次櫛比,如麻之田,仙影綽綽,是想象中的仙境。歐陽修《走在沙上》:“待亭梅花香,溪橋柳細,草暖搖曳。悲傷越來越遠,遠方如春水。壹寸壹寸的,我的心是溫柔的,我的眼裏滿是淚水,建築的高度還沒有接近危險的圍欄。平兒盡頭,有春山,行人在春山外。”尚堪的現實主義,通過初春的場景,對比“行人”的離別。現實是空虛的,“行人”想象著妻子倚著欄桿眺望遠方,思念“行人”的悲傷場景,從而將自己的離別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李漁的於美人,“雕欄玉砌應該還存在,只是朱妍把它們改了”“雕欄玉砌”“故國”是記憶中的風景。姜夔的《揚州慢》中,虛景是“春風十裏”,實景是“麥滿青”,比以往更加沒落。想象是虛擬寫作的關鍵,虛擬是為現實服務的。
(5)正面描述——色彩渲染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作者強調了新發芽的柳枝,成對的黃鸝,自由的白鷺和藍天。四種鮮艷的顏色清新明亮,構成了壹幅華麗的畫面。色彩渲染既能傳達歡樂的情懷,又能體現思鄉之情,如杜甫的另壹首詩《絕句》“江中鳥過白,山青白。今年春天我又看到了。什麽時候是回歸之年?”正是濃重的色彩和濃重的筆墨渲染出了宜人的景色。山青、花紅、鳥白、浪綠,情景清新悅目,卻為文筆喚起漂泊的憂傷做了鋪墊。白居易的《江南回憶》“日出花比火紅,春水綠如藍”,通過映紅太陽下的花,回憶江南美景,增加了色彩的明度;《鵝》由羅·《鵝·鵝·鵝·》。白發浮綠水,紅掌清浪。“鵝白羽浮綠水,紅掌激蕩,綠水滿波。紅白綠的對比冷暖,生動和諧。藍天白雲下,碧水晶瑩池塘旁,“白發”比“綠水”更美,“紅棕”與“清波”勝。多美的壹幅畫啊!真的很了不起,就像現在這樣。
(6)正面描述——觀察角度的變化
比如杜牧的《山行》:寒山石徑斜,白雲生有人。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前兩句描述的是秋山的前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的巍峨風光,表現了詩人攀登的勇氣。第二句描寫的是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白雲飄動的天空下隱約可見幾戶人家。最後兩句描繪了秋山的特寫。“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話充滿了生機,鮮艷奪目,清新蓬勃,形象生動,給人壹種秋光勝於春天的美感。描述應該是分層次的-從遠到近或從下到上。蘇軾《題西林壁》說:“橫看,山側成峰,遠近不同。”看同壹個場景,觀察者的位置不壹樣,角度也不壹樣。向下看,向上看,遠看,近看,視覺形象會五花八門,變化多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欣賞古詩詞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常見的欣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比較簡單,這裏不研究)和側面描寫,如襯托、動靜結合、色彩渲染、點面結合、虛實並存、觀察角度由遠及近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存在交錯使用的現象,比如動態對比和靜態對比,色彩對比也可以是壹種對比。其次,要善於根據詩歌中描寫的景物和人物的特點,探索作者用什麽技巧和手法來達到這壹表現目的。
學會從思想上解讀詩歌。
高考要求鑒賞古詩詞的四種能力,即題材、人物、表達技巧、語言風格。但是,歸根結底,所有的形式表現手法都是為表現中心和主題服務的。
看壹下高考題中的相關題目。2002年,蔣捷的《聽雨的小美人魚》;
少年樓上聽雨歌,紅燭幽幽。風華正茂,舟中聽雨,江闊雲低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盧,鬢有星辰。悲喜總是無情的,壹直滴到天亮。試著從壹個角度寫壹篇關於這個詞的欣賞性文章。)
這個題目從文學手法到思想內涵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從畫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少年聽雨》、《歌廳》、《紅燭》、《羅章》的生活充滿了歡笑,《不知愁滋味》、《風華正茂聽雨》、《廣江》、《低雲》、《斷雁》、《西風》的青春優雅都是回憶。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題“望海樓”(1):
雲尖鐵甕(2)近藍天,空靈飛樓連白足。三峽江水聲流筆底,六朝帆落瓶前。幾次畫角催紅日,滄州無動靜(3)。突然想起的快樂在哪裏?春風和秋月是空的。(註1望海樓:宋代時在鎮江城。②鐵甕:鎮江古稱“鐵甕城”。(3)滄州:濱水之地。)(這首詩寫的是望海樓,但先寫鐵翁城立在雲端,貼近天空,作用是_ _ _ _ _ _ _ _ _;這首詩的領口從多個角度描寫了風景。請指出兩點。)
壹兩期,寫建築的位置,建築的高聳。壹句說地勢高,壹句說建築本身高。寫“近天”,當然是對“飛樓”的襯托。項鏈變成現實。目前畫角聲催紅霞(遠觀),天將白煙(近觀)。仰視、俯視、遠眺、近看,結合不同角度,渲染紅白兩色,動感的夕陽都可以作為欣賞角度來答題。
2003年考題側重於純技法的欣賞,以簡答的形式提出,2002年考察技法及其對內容和主題表達的影響,以閱讀和寫作段落的形式提出。
在最後的復習階段,要善於構建戰略地位,整合知識,樹立詩歌鑒賞的整體意識。靈活運用答題技巧,舉壹反三,舉壹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