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健腦怡情--日本折紙新風潮

健腦怡情--日本折紙新風潮

日本人壹向視折紙為國粹之壹。但在互聯網、遊戲機風靡的現代社會,折紙壹度衰微。不過,近年來,日本不僅重新掀起折紙風潮,還出現壹些另類折紙。折紙已打破舊時印象,不再單純是小孩子的遊戲。

 另類折紙

 顧名思義,折紙就是把紙折疊成各種形狀。日本新壹輪折紙風潮中,用紙幣代替普通紙張成為壹種時尚。

 折紙幣的領軍人物是壹個署名為Masa的日本折紙學會會員。1965年出生於埼玉縣的Masa幼時起就對折紙興趣濃厚。幾年前,Masa把壹張千元日幣折成壹只貓,形似夏目漱石經典小說《我是貓》中的主角。這只紙幣折的貓還登上電車內的廣告。山與溪谷社出版的《成人的折紙》壹書,收集了Masa用1000、5000和1萬日元紙幣折疊的作品***18件。該書已發行4.5萬冊,引來電視節目和網絡博客爭相介紹,足見其火爆程度。

實際上,折疊紙幣是日本壹種古老習俗。日本人曾有習慣,在新年將紙幣折疊成代表這壹年幹支的動物。然而,折疊紙幣在現代日本仍屬另類現象,遠沒有在歐美流行。

 日元紙幣面額最小的是1000日元(約合8.47美元),使大多數人難以痛下決心用紙幣折紙。日本人也沒有給小費的習慣。美國人經常用面額1美元的紙幣付小費,把紙幣折疊出形狀,會使接受方更加高興。可在日本,縱然把紙幣變成壹件作品,恐怕也罕有用武之地。

 日本傳統文化中"*"的觀念,也使折紙幣只能停留在"另類"層面。平安時期傳入日本的佛教繼承印度教的觀念,認為死亡、分娩、血液等都是汙*事物。隨著佛教在日本的傳播,"*"的觀念流傳到當時以京都為中心的整個日本。在"*"的觀念影響下,日本人認為,沒有折痕的嶄新紙幣具有特別的價值,可以送給新婚的親友作為賀禮,也可以當作給孩子的壓歲錢;帶有不必要的折痕的紙幣則屬於"*物".因此,在不少日本人的意識裏,折疊紙幣是犯忌諱的事情。

 健腦怡情

 日本人重新愛上折紙,各種能力和興趣學校也投其所好,紛紛開設專門傳授折紙技藝的課程。折紙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受歡迎。因為他們相信,折紙有益於保持大腦活力、預防癡呆。

 這要歸功於近年在日本成年人中持續升溫的"練腦"熱。智力遊戲、魔方、珠算,任何壹種產品或活動只要得到證實對活躍大腦有益,壹經貼上"健腦"標簽,立刻就會受到追捧。折紙也不例外。

 研究證實,經常使用手指尖可以刺激大腦,防止大腦老化。而折紙不僅是運動指尖的好方法,還可以充分調動想象和創造能力。同時,通過折紙,人們可以獲得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群廣泛交流的機會。因此,折紙對身心健康都極為有益。

 無怪乎,在日本,折紙早已不是兒童的專利。

 頗有講究

 現代日本折紙主要有3種。其壹是不使用剪刀、漿糊等輔助工具,純粹用壹張正方形的紙折疊成作品。

 其二是復合折紙,即把要表現的對象分成幾部分,每部分用壹張紙折疊而成,然後再將這些部分拼接組裝起來。這種折法能表現更加復雜的對象。

 第三種稱為組合折紙。這種折法是將所有的紙張折疊成同樣的形狀,再將折好的紙拼裝成壹件作品。組合折紙展現的壹般是對稱性較好的多面體和箱子等物品,所用的紙從兩張直至數萬張不等。拼裝已折疊好的部件時,最理想的是完全依靠紙張間的摩擦力支撐起整個作品,但有時也會借助於漿糊、絲線等連綴。

 紙張的規格頗有講究。商店出售的折紙專用紙張,通常是邊長15厘米的正方形,也有5厘米、7.5厘米、24厘米及35厘米見方等多種規格,有時還可見到少量圓形紙張陳列在店鋪中。

 紙張的顏色也各式各樣。有雙面彩色的,有顏色濃淡不壹的,有加入水珠等特殊圖案的,還有是表面二等分或四等分,每等分各壹種顏色的。

 目前,日本市面上出售的折紙專用紙張約有1000多種。要折疊出復雜的作品,可能還需作者自行對紙張進行加工。為使作品長時間保持壹定形狀而不至於軟塌,作者還需在買來的薄型日本紙背面裱襯金屬箔。

 日本國粹

 雖然許多人認為折紙起源於中國,卻是日本人把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並發展成日本的"國粹"之壹。日本折紙影響深遠,英語中的折紙壹詞"origami",采用的就是日語"折紙"壹詞的羅馬字拼寫方法。

 折紙在日本出現時,紙張還非常昂貴。那時,折紙僅使用在佛教禮儀和祭祀中。經過近600年的發展,日本紙模型的結構已經變得相當復雜,折紙不再是佛家的專門用品。此時,日本的武士階層流行壹種禮儀,將壹種折法特殊且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紙花和佩劍壹起贈予其敬佩的同道中人,以此見證武士之間的友誼。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這種禮儀性質的折紙已發展成壹個以小笠原、伊勢和今川三大氏族為中心的體系。壹些富裕家庭也開始在結婚典禮上使用紙質模型。

 隨著紙價降低,到室町幕府時期,紙已不再是奢侈品,折紙流傳到日本社會各個階層。這壹時期,在日本傳統節日"女兒節"期間,母親們折疊各種紙偶用於祭祀。直到今天,日本壹些地方流行的"女兒節"吊飾,除將布制或絹制的人偶、動物、桃子等用絲線串起來外,有時還會鑲嵌紙鶴,祈求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

 1797年,伊勢國桑名(今三重縣桑名市)長円寺11世住持義道壹円所著《秘傳千羽鶴折形》出版。這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專門介紹折紙的文獻收集了49種"連鶴"(即用壹張紙折出數只連接在壹起的鶴)的折法,明顯是壹部面向成人的書籍,說明從那時起折紙就不光是孩童的遊戲,許多成年人也從折紙中充分體會著樂趣。

 近代,壹些歐洲獨創的折紙方法伴隨日本開國登陸東瀛,日本的折紙又融入些許西方元素。日本折紙藝術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吉澤章帶來的。這位被公認為"日本現代折紙之父"的大師從20世紀30年代起不斷創作折紙。其作品不單力求表現對象的外觀,更是達到能夠表現對象情緒的化境。他的作品在西方展出後引起熱烈反響,激起壹批西方人投身折紙技藝的創作與研究。

 50年代,壹個以吉澤章、高濱利惠、英國人羅伯特為中心的國際性折紙社團成立,"origami"成為國際通用詞匯,而吉澤章使用的折紙圖示的表記法也被羅伯特等歐美人采用,逐漸演變成國際標準。

 相關鏈接:折紙起源之爭

 關於折紙的起源,至今無從考證,有中國起源說、日本起源說和西班牙起源說,莫衷壹是。雖然這些說法都無外乎推測,但是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纖維制造的紙張,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朝鮮僧人曇征將造紙術獻於當時攝政的聖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紙2000多年前起源於中國,再經由日本傳播到全世界。

 但是,中國西漢時期的遺址中有紙張出土,卻沒有證據表明當時已經存在折紙。在日本,折紙始於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後)的說法占主流,但是真正能夠通過文獻確認的最早的關於折紙的記錄,是江戶時代俳句詩人井原西鶴於1680年寫下的俳句。這首俳句中提及名為"雄蝶·雌蝶"的折紙作品。在結婚儀式中,"雄蝶·雌蝶"掛在酒壺口部。

 歐洲也有自成壹體的折紙藝術。19世紀,西方人開始將折紙與自然科學結合在壹起。折紙不僅成為建築學院的教具,還發展為現代幾何學的壹個分支。

  • 上一篇:低碳農業的前景
  • 下一篇:六字功法的修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