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道、墨三家思想對武術的影響分別是什麽?

儒、道、墨三家思想對武術的影響分別是什麽?

[論文關鍵詞]武術傳統文化儒道墨[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武術,並與中國武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從儒家的仁愛觀、道家的"天人合壹"、"無為而治"的思想、墨家的"舍己成全"的精神來分析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國武術的深刻影響,以彰顯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弘揚中華文明。武術是起源於中國這片古老土地的傳統運動。它萌芽於原始社會的存在和生活,孕育於中國古代的戰亂,興盛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在人類的原始文化形態中,原始宗教、教育、娛樂等活動往往交織在壹起,這些多位壹體的原始文化使武術得以萌發和生長。中華和百家爭鳴為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也賦予了中國武術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它們不僅是武術體系形成的重要歷史條件,也是中國武術兩千多年持續發展的思想源泉。中國武術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滲透和影響了中國其他傳統文化流派,現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儒家與中國武術1.1儒家學派創始人對中國武術的影響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不僅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甚至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也潛移默化地保存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把原本屬於“王官之學”的武功傳播到民間的功臣。鮮為人知的是,孔子出生於壹個以武學為家的沒落貴族家庭,他的叔叔是魯的武士,孔子本人也是壹位學者和武術家。列子說:“孔子強到可以吸引國之入口,卻以力拒聽。”說明孔子勇猛過人。《淮南子》也有記載:“孔子太智,野心太大,勇挫孟之怒,踏兔郊外,欲招城池。”也說明孔子是敏捷的。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禮記·射義》:“孔子射屈襄園,蓋觀者如墻。”都說明孔子精通軍事武術和射防之術。可見孔子本人對武術的熱愛和造詣,為武術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教育家,孔子提倡“仁政”、“德治”,但在戰亂頻仍的春秋時期,孔子深知文武雙全的重要性。他強調指出:“有文化的人,也要有準備;有軍務者,亦須備之。”他還主張治理國家要以“足食足兵”和“教民以戰”為基礎。孔子從文武結合的教育思想出發,把“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作為教育內容。其中,禮樂中的武舞與武術關系密切。射擊和禦術是更重要的武術。孔子培養弟子的理想目標是“成人”,即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完人”。史記中嵇康子冉求的軍事技能從何而來?冉秋日:“學孔子。”也說明孔子努力把弟子培養成文武雙全的人才。因此,無論是孔子在武術方面的造詣,還是他對治國的具體見解,還是他培養人才的方法和目標,孔子都以“武文結合”為方向,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的早期發展。1.2儒家“仁”的觀念對中國武術的影響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觀念和倫理核心是其“仁”的觀念,這也是中國武術倫理的核心,即武術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練武的人最重要的是“武德”。崇尚道德,講求仁、忠、信,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鮮明特色。這壹特點至今仍使中國武術在全世界人民眼中不僅僅是壹種搏擊健身的方式,更是壹種精神修養和人格凈化的方式。什麽是“武德”?它是在處理習武人、習武學校、習武人與他人、習武圈與其他社會圈子之間的關系時所要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的總和。在以“仁”為核心的孔子倫理體系的指導下,在孟子“善、信、美、大、聖”道德價值觀的影響下,在民族精神的培育下,武術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具有鮮明的儒家仁愛色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論語》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仁的內容,並將其與愛聯系起來,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忠恕原則,並列舉了忠、孝、智、仁、勇、容、信、敏等。孟子也從另壹個側面揭示了“仁”的內涵,“無隱之心,非人也;沒有羞恥心,沒有人性;沒有聽天由命之心,是不人道的;沒有對錯,是不人道的;藏心,仁之端;恥惡之心,義之端;心之辭,禮之終;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顯然,“仁”是壹個含義非常廣泛的道德範疇,“武德”的概念就是由這些內容組成的。所以,雖然武術流派眾多,而且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技術和方法,但其拳譜、家規、規矩幾乎都明確了武術。同時,歷代大師在選擇弟子教藝時,都是從才、根、德三方面進行選拔,要求弟子首先要有好的武功。明代有五種內家拳法未傳:“心危者,好鬥者,狂飲者,輕毒者,柔鈍骨者”。怕人是第壹惡,因為這種人不能指望他們的武功。湖南吳佳拳提出了“驕者不教,輕狂者不教,忘恩負義者不教”的戒律。《峨眉槍法·戒》說:“不知者不言,不善者不言。談袁教,貴在擇人。”2道教與中國武術2.1道教“尊道敬德”宣揚“武德”。中國古代的道教是壹種樸素的成人神聖化的哲學,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這也使得道教對武術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這裏的“尊道重德”中的“道”,指的是道教中的教與法。老子在《道德經·德篇》中詳細闡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克敵者不和,善用人者為天下。”是不爭的美德,是用人的力量,是與天相稱的,是極其古老的。“道教把“德”放在“道”之上,放在“道”之前,說明道教創始人老子已經充分認識到“德”在道教教育中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武林中壹直有“練武前未學過禮儀,練武前未學過道德”、“壹個師傅領著修行”等名言,而“術”與“德”的關系,在很多拳類和文人身上都有著重闡述。李家全的《初學者入門》明確規定:“學拳,先以德為行,方能為義之人。學拳時要自律,要心平氣和,待人和善”,並將其定義為李家全的門規戒律。。魯大夫孫說:“天下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言。雖久不廢,此為三仙。”強調“德”在讀書、學道、為人處事中的重要作用。2.2道教的形神雙修與中國武術的形神雙修,道教的基本命題是“形神俱妙,道法亦真”,其對“形神”的理解已經上升到哲學的範疇,二者的關系是哲學中精神與物質關系的特殊現象。《太平經四行》說:“今忠神者,與元氣相合,與四時五行相生。萬物受天氣影響,天氣受元氣影響。神行於氣,所以有氣就有神,有氣就死,死了就死。所以,無神則亡,無氣則亡。”強調的是神和氣是和諧的,不是分開的。壹方傲慢,另壹方就不存在。中國武術不僅研究身體規範,而且尋求精神交流。內外壹體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壹大特色。所謂內,是指心、神、意、氣息運行等精神活動;所謂外在,即手、眼、身步等身體活動。中國武術“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武術技術和技法上。比如太極拳提倡身心合壹,要求“氣要用心練,身要用氣運”,形意拳強調“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合壹。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也要求內在精神與外在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做到“心與心”、“形與心”、“勢與氣”。通過改變“手、眼、身、步、神”八法來鍛煉自己的身心。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壹種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與道家文化的依附關系,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的訓練方法和運動形式。墨家與中國武術墨家是存在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壹個學術流派和社會團體。雖然主張兼愛、互不侵犯、尚賢、節儉,但在戰國這壹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由於戰爭頻繁,墨家主張用武力反對壹切侵略和非正義。其創始人墨子帶頭,“從苦中取義”,為天下之利而行。他的弟子們也紛紛效仿,赴湯蹈火,跳刃而死,義無反顧,表現出壹種俠義無畏的俠士氣概。因此,墨家被任俠拯救了,並形成了壹個帶有軍事性質的學術團體。壹旦戰爭爆發,墨家還可以指揮、組織和參與小國、小城的防禦戰鬥,從而推動武術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和傳播,這也是墨家的壹大特色。3.1墨家思想的兼愛、互不侵犯與武術本質的聯系,墨家思想的兼愛因主張兼愛而被儒家弟子指責為無父無君,被指責為“俠義動武違禁令”。因為他主張兼愛而不攻,即平等地愛壹切眾生,反對非正義的戰爭,面對“春秋無義之戰”的殘酷現實和封建社會地主貴族階級對被剝削階級的血腥鎮壓,主張兼愛不攻的俠客必須生活在自下而上的夾縫中保護弱者,同時因為他主張“不攻”,必然形成壹個武裝力量或組織以暴制暴。但是,地主階級這個強大的群體是當時的主流或者統治者。縱觀歷史,有武俠精神的都是在大義面前有所作為的聖人。如唐代安史之亂中不顧個人生死,獨自隱退的墨玉本人和郭子儀;近代為民族復興主動放棄逃亡機會的譚嗣同,有民族責任感,有“我橫刀向天下,留昆侖山”的豪邁情懷;以及張學良將軍為民族大義達成民族統壹戰線、抵禦外侮後被終身監禁,大家都可以稱得上是頂天立地、具有武俠精神的千古義人。當然也包括金庸筆下的喬峰夏喬,他用自己的身體在宋遼邊境獲得了幾十年的和平。雖然故事純屬虛構,但歷史上確實有很多類似的人物和事件。3.2墨家對軍事武功的影響在墨家時代,先秦各大諸侯國不斷爭奪城池和土地,戰爭頻繁。墨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精通武功的軍事家之壹。幼年學儒生之術,受嬴L子之術影響,精通“六藝之論”。這包括射擊(射箭)和禦(駕)等項目。墨子教學生,也有軍事科目。《條幅》文章說:“中風解除前後解,左右解,獨行其是者當休”。可見,軍事學科是墨學的基本學科之壹。墨家對軍事科學影響很大,墨家主張“不攻”和“救”的觀點。“不攻”就是反對“攻小,強弱”,即大國和強國對小國和弱國的進攻和掠奪。“救守”就是“守小國”。“我要保衛壹個小國”在《準備城門》壹文中對墨子說。墨子在《不攻》中說:“大國若攻小國,必救之。”充分表達墨子積極防禦戰爭總方針的壹句話是:“民治固,刑強。”從而進壹步促進了軍事武術的發展,為墨家弟子培養了“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英雄氣概。此外,《墨子》中關於守城的篇章還有“備城門”、“備高地”、“備雲梯”、“備水”、“號令”、“雜守”等十余篇。通過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工程建設和戰鬥過程,探討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對中國軍事武術乃至整個中國武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論中國武術誕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武術,並促進其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壹個完整的武術文化體系。同時,武術文化貫徹和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國的儒、道、墨等傳統文化流派對中國武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武術在經歷了西方體育傳播帶來的近壹個世紀的巨大沖擊後,仍然在中國的學校體育和國民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國家地位和民族威望的迅速提升,武術必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征服世界。
  • 上一篇:保險行業怎麽樣?未來發展趨勢
  • 下一篇: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的軍事歷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