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系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文化自古提倡的壹種善,同時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壹。讓我們壹起了解壹下吧!
儒家宗教根源於對生命創造者的感恩之情與敬畏之心,“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論語》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孝道的言論。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儒家強調“博學於文”,以重視教育著稱。孔子指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若要成為“君子”,“文”(後天的文化教育)與“質”(質樸的善良本性)缺壹不可,因而,“學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內容。不過,勤奮好學、自學成才的儒宗孔子認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學文”更加重要的是“孝”與“弟”,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
“仁義”是儒家的基本道德價值,“孝弟”則是“為仁之本”。在“孝”與“弟”兩項中,更為根本的是“孝親”。在這壹點上,儒教與基督有很大區別。基督也提倡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愛上帝、愛基督。《聖經》上記載,基督要求信徒們愛天父和基督超過愛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則認為,凡是不能夠將愛父母作為人生第壹要義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還沒有立起來。
為什麽有這樣的區別呢?因為儒家文化對人的生命來源的看法與基督有所不同。猶太教和基督認為,壹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創造了壹切,與天地萬物壹樣,人也是上帝的創造物,因此,人最該愛戴與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文化則認為,天地孕育萬物,父母生育兒女,我們生在天地之間,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這壹切包括人類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順感恩養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信徒的婚禮儀式上,感恩與順服上帝是重要內容,在中國傳統的婚禮上,則壹拜天地(人類和萬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後夫妻對拜,男女合德。
正因為中國儒家文化認為生身父母是個體生命的來源,所以對父母極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聖,“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儒家文化主張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時要在物質上盡力供養,在態度上恭敬和順,父母過世後依然要如同他們在生時壹樣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強調仁愛、同情,寬恕,主張推己及人,仁人愛物,“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又肯定“愛有差等”。“愛”之所以有差等,是由血緣的遠近所決定的。最該愛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來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同胞手足),因而,“孝”與“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壹個人能否仁人愛物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揚博愛道德,致力於培養“民胞物與”的境界與情懷,不過,儒家認為,要求壹個人“愛無差等”,即愛別人跟愛他的父母兄弟壹樣,是不自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為血緣關系才是最根本的人際關系,“我”的愛是從跟“我”有血緣關系的人依次擴展出去的。
在與“我”有血緣關系的人中,對生身父母的愛是最重要的。2008年四川大地震,壹位正在上課的高中老師在地震發生瞬間不顧學生,只身逃離。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當時的情況,引發強烈譴責,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綽號。事後,“跑跑”先生公開聲稱,如果當時自己的母親和女兒同時在場,他很可能會救女兒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按照儒家的傳統道德理念,在危難中,兒子毫無疑問地應該先救生養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的生養之恩與生命價值高於女兒。這種把母親生命的價值放在女兒和自己之後的言論,在傳統中國社會無疑會被視為忤逆不孝,這就好像在基督壹統天下的時期,有人敢公然宣稱不信上帝壹樣的可惡。
正因為個體生命來源於父母,在儒家傳統中,父母對兒女行使體罰就具有正當合理性。“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養了兒女,當然有權對之實行責罰。對於父母的責罰,兒女應該痛悔己過,順受無怨。《聖經·舊約》記載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無條件服從。亞伯拉罕毫不懷疑上帝的絕對權威和其要求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獨子獻燔祭。同樣,在中國傳統孝子們的心目中,生身父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與絕對權威,父母的任何要求責罰都有其合理性,都應該和婉順應。
胡適成名於上個世紀初期全盤反儒家文化的激進新文化運動,他逝世時,蔣介石在挽聯中稱之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位新文化運動大將是深受傳統儒家孝親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壹書中,胡適生動描述了童年時代寡母對他十年如壹日的孝親“布道”,以及在做人和學習方面的嚴格督導,包括犯錯時所受到的訓責和體罰。中年胡適深深感激母親,贊美自己的寡母既是“嚴父”又是“慈母”,將自己做人和為學的成就歸功於母親教子有方。青年時期,胡適曾壹度因失意而酗酒浪蕩,壹次大醉後與巡捕爭鬥被關押了壹夜,清醒後,他看著鏡中狼狽的自己,想起了在家鄉時時期盼他成才的母親,決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費留美,數年後學成歸國,迅速在學術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適廣受到異性青睞,在婚姻問題上卻惟母命是從,對母親包辦的發妻始終愛護不棄。三歲喪父的胡適對父親毫無感性印象,卻致力於從父親遺留的文字中追尋其思想軌跡。在《四十自述》中,他稱自己明理性重經驗的為學路徑是步父親的後塵。他不僅學成後揚名顯親,還整理出版了父親的全部遺著,晚年在《口述自傳》中,他進而大量補述了父親壹生的主要事跡。綜觀胡適的生平可見,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親的“布道”內化為他的人生動力,他的生命可謂是實踐父母期待的壹生。胡適的作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張的君子當“善述父之事,善繼父之誌”的具體實踐。
因為“孝親”,孝子必然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愛護自己的榮譽。“孝子不立於危墻之下”,儒家認為,生命是父母給的,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能損毀,應該愛惜。人生壹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盡孝道,在外行忠信,為父母爭氣,為祖宗爭光。記得曾看到美國華裔勞工部長趙小蘭女士的電視訪談節目,趙女士說自己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社會上做事,都有壹種很強烈的心理動力,那就是要為父母爭光。趙小蘭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幾個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國傳統“孝道”仍然起著作用。
應該說明,基於父系家族人倫道德的傳統,儒家孝道與崇尚個體自由、人權、人人平等的現代世界普世價值有重大沖突,因而,維護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際關系的傳統儒家“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斷裂不可避免,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斷口號並非歷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斷裂後的再度復興必須經過重大轉型改造。不過,儒家仁義道德和孝道的精華,諸如敬愛、感恩、善待和回報生養了我們的父母,珍愛生命,和睦家庭,並從家庭倫理進而擴展到社會,立己立他,盡忠守責,仁人愛物,乃至“治國平天下”,建立和諧社會,因此顯身揚名,榮耀我們的父母,等等,無疑應該在充分尊重個體自由、人權與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內繼續在個人生命中發揮作用,為中國社會的道德重建與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貢獻。
拓展:儒家學說中的孝道名言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3、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4、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6、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8、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誌。——《禮記》
10、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論語》
1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3、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4、長幼有序。——孟子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16、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壹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18、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
本也。——孟子
19、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20、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2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22、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
23、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24、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25、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6、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7、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8、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9、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32、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3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離s婁上》。
34、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麽,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