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家文化與明清商人精神

儒家文化與明清商人精神

1.儒家鄙視商業,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眾所周知,儒家鄙視商業。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並不是孔的本意。孔子從不把“仁義道德”和“生產為利”放在不相容的位置上,認為“義”與“利”不能共存的極端觀點是後世儒家對孔子原教的曲解或誤解。

孔子恰好處在中國第壹次商業繁榮的時代,所以對當時的市場制度有親切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的知識。最值得註意的是,他的大弟子子貢(端木詞)是最具開拓精神的企業家之壹。司馬遷撰寫《貨殖傳》,從陶鑄、子貢入手,可見其在古代商業史上的重要地位。孔子從來不譴責自貢經商。在與子貢的對話中,他肯定了富而善禮符合道,就像窮而樂壹樣。

簡而言之,原始儒學在創立時期,由於自貢的出現,與商人有了密切的關系。孔子“富而有禮”的說法,不過是指出了如何將經商所得的財富納入“仁義”的道德規範。司馬遷認為,孔子的學說傳遍天下,子貢功不可沒,因為他富可敵國,又因為他富可敵國,所以受到各地諸侯的重視,可以借機傳播孔子之道。但漢代以後,儒家逐漸養成了輕視商業的偏見,很多人都不接受司馬遷的說法。

從漢代到宋代,儒家思想雖然經歷了各種變化,但有壹個* * *學問,就是對商人和商業世界持否定甚至否定的態度。宋代理學領袖朱認為經商致富對道是有害的。這個觀點直到16世紀才改變。

2.明清做生意是光榮的。

15和16世紀,中國的市場經濟空前活躍,這壹時期出現了許多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大中型企業。大量的文人加入了商人的行列,也有壹些文人加入了商人的行列,文人和商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他們放棄了科舉,不再追求職業發展,而是在商界尋求發展。

為什麽變化發生在16世紀?首先,這壹時期人口急劇增加。1600年前後,中國人口增至1.5億,是明初的兩倍。做官的地方有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功的比例越來越小。根據文徵明的統計,以蘇州為例,30個學生中只有1人能獲得為官資格。在這種背景下,大量的學者不得不把經商作為他們的出路。

儒生紛紛轉行經商,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士大夫地位的急劇下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當過和尚,靠農民起義登上皇位。他的出身和成家方式被知識分子所不齒,朱元璋心知肚明。為了創業,他盡可能包容和對待知識分子,但實際上對他們非常敵視。他即位後,沒有以士大夫治天下的意識。學者只是他的統治工具,必須絕對服從。

明代知識分子的地位與宋代大不相同。宋代朱認為經商致富有害於道,前提是宋代有壹種更正統、更便捷的實現道的方式,即文人皇帝自上而下通過君主來統治天下,推行社會理想。宋太祖吸取前代教訓,打壓武人,提倡文化,士人的政治地位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什麽北宋發生了幾次由文人主導的著名政治革新運動,如範仲淹的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知識分子參政熱情很高的原因。

這個條件在明朝不僅不存在,壹個官員也很難生存。明初有壹張紙條,很形象地描述了士大夫們的心理:每天早上北京官員入朝,都會和妻子告別,晚上平安回家,再慶祝壹天。基於險惡的政治生態,明初理學不得不退守修身齊家的安全場域,而不敢觸碰治國平天下的危險之地。

當官的概率那麽低,即使有幸當官,也無法過上體面的生活,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當官有什麽意義?妳還不如去做生意。

儒生雖然轉行經商,但也不能完全忘記儒家的價值觀和精神修養。相反,儒家的價值觀和修養往往成為他們事業成功的動力。

明代商人已經非常重視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不再是為了利益而不願做生意的“市儈”。商人的自負和自信在當時是很普遍的,並且不自覺的表現出來。他們教導子女利而不汙,以義制利;商人生意興隆後熱衷於請學者,捐巨資為學者建書院;徽州的酒樓壹般都拜朱的職;明清商人手抄儒生的警句,貼在墻上;做生意講究範仲淹的“不欺”,司馬光的“誠”。因為他們深信,如果違背“理”或“義”,進行欺詐,必然會招致災難。

為什麽明清商人如此重視道德修養?主要原因是他們把企業管理看得很重,甚至神聖。隨之而來的是,他們養成了高度的自覺,肯定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不在治國平天下的“士”之下。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壹個好賈為什麽要做壹個消極的儒家?”

商人的自負和自信是有根據的。以往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由文人承擔,但明清以來多由大商人承擔,如編家譜、建祠堂、建書院、寺廟、造橋開路等。,所有這些都是由商人的財富所驅動的。整理出版叢書之類的文化事業,也必須由富商捐助。

“富”不僅與“仁義”不沖突,而且是“仁義”的物質基礎。

王陽明說商人可以成為聖賢和英雄。

在商人地位大大提高,以儒家精神嚴於律己的社會背景下,王陽明誕生了,成為宋代以後第壹個公開肯定商人價值的儒生。王陽明語錄裏有壹段話,明確宣稱,整天做生意的商人也可以“成聖成聖”。宋代理學只說“士”可以“神聖化,成為聖人”...現在王陽明已經把“商”提升到了與“士”完全平等的地位。

宋代理學家如朱、陸九淵等都肯定“聖賢”是“英雄”,而明清文學家則把“英雄”的稱號授予成功的商人。

在儒家社會思想中,這是壹個劃時代的變化。

王陽明成為這場思想變革的引領者,絕非偶然。王陽明還壹心壹意走朱的“正道”,即內聖外王,以天下為己任,確定大臣的任務是帶領君主走向“道”但朱生活在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宋代;王陽明生活在明朝,再彈這個曲子就是虎皮求疵了。帶著不切實際的理想,王陽明打臉了。結果被1506某法院工作人員處罰,流放到少數民族雜居的貴州隆昌。

1508年,王陽明在龍場中悟道。他意識到了什麽?即不再寄希望於皇帝,切斷了從朝廷發動變法的老路。他決定向社會訴苦,告訴下層民眾,掀起壹場自下而上的社會改造大運動。王陽明向當地人宣揚“知行合壹”的道理。為了讓人們理解他的理論,他告誡他的學生,在講課之前,他們應該是壹個愚蠢的男人和壹個愚蠢的女人。他甚至用民間方言和壹個沒受過教育的聾啞人進行書面對話。

這就是王陽明的“喚醒民道”,壹場偉大的社會運動,傳播“道”的運動,在16世紀的中國引起了滔天巨浪。從貶抑到肯定商業,把商人精神納入儒家倫理,是這個大浪潮中的壹波。王陽明當然更關註創造巨大社會價值的商人。

明清儒學在義利關系上做了根本性的調整,指出義利並不矛盾,甚至有“義利合壹”的觀點。在商業世界裏,義與利看似對立,實則相互依存。這種在現代社會流行的義利解讀,早在兩三個世紀前就在中國流行了。

  • 上一篇:侯寶林十大經典相聲
  • 下一篇:八大名繡指的是什麽,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