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是人們對藝術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判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觀者的思維和情感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個過程既受藝術品本身的形象和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對藝術形象進行想象、補充和豐富,因而在欣賞上有差異。不同的人對同壹部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欣賞其實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結合。鑒定主要是判斷作品的真偽,屬於鑒定的範疇;鑒賞是評價作品的好壞,屬於藝術鑒賞的範疇,屬於兩個不同的學科。評估師可能無法深入欣賞作品;鑒賞者未必能判斷真偽。但是,不獎勵就很難從中吸取教訓;沒有教訓的獎勵不是真正的獎勵。借鑒是欣賞的前提,欣賞是借鑒的深度;智慧大於理智,欣賞大於感性。壹般的中國畫鑒賞,基於可靠的常識,側重於對畫家生平、師承、流派風格的介紹。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欣賞和感受畫家的氣質、風格、審美趣味和意境,發掘作品中蘊含的生命和靈魂。雖然愛好和觀點的不同使得欣賞者的視角和觀點不同,但毫無疑問,欣賞是壹種藝術再創造行為。
中國畫鑒賞自謝赫“六法”問世以來,成為千百年來學習和品鑒中國畫的基本原則。唐遠*《畫鑒》說:“今人不知六法,故開書贊之,或問其美不知答之。很可惜的是,萍水相逢,或者說壹會兒結緣,不知其源。”但在六法之初,雖然用於品鑒,但後人往往將六法的運用與國畫的學習混為壹談,容易使初學者不著邊際。就生動性而言,謝赫將其列為六法之首,認為壹幅畫的生命力和魅力最重要,但生動性是壹幅作品完成後的綜合感受。它是獨立的,是品評作品時的最高品位。但是,把六法運用到學習中,才是最終的效果和追求。青山說:“風韻是畫出來的東西。每壹筆都代表魅力。從哪裏開始?以神韻為先是行家的話,不是作家的話。”所以,如果在中國畫創作中運用這六種方法,總的順序應該是:商位——象形物象——用筆為骨法——用色隨類——傳神神韻。遷移和模仿就是學習,向老師學習,向老師學習。六法作為品鑒的標準,是最高的等級,其他五法雖然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關聯,但本質上是獨立的,有高低之分。以此為序,國畫鑒賞的壹般規律應該是:傳神神韻——骨法筆法——商位——物象象形——以類著色——傳神造型。而當代中國畫的鑒賞受視覺心理的影響,品評的規律卻不盡相同。
繪畫藝術的美感和藝術性是以藝術形式的直觀呈現為基礎的。再精密的繪畫形式,也必須通過視覺器官和視覺神經產生的心靈感應,才能被人接受。通過視覺觀察和接受外界是人的天性。可以說,視覺觀察、認知和感受是最好的理解方式。視覺功能對形狀、動勢、方位、色彩、力度感、氣勢等各種成分的準確判斷和反應能力,無論是對繪畫藝術的創作方式,還是對繪畫藝術的欣賞,都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壹般來說,對外部世界的視覺理解和感受,是壹種把事物的復雜性簡單化的抽象綜合的方法,從整體的焦點入手,從局部的認知入手,再綜合成整體的印象。人的視覺思維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也可以從局部去把握整體。而眼睛的視覺活動是在本能反應和意識反應相互配合後才產生的。由於視覺能量的限制,我們只能以順序或分離的方式感知物體。視覺首先註意到的是最引人註目的東西,是功能視覺的有意安排和選擇性攝取,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壹種具體反應。所以也導致了對物體的視覺感知有壹定的順序。
這種視覺理解的順序貫徹在中國畫欣賞中,其大致欣賞順序是:神韻——構圖(構圖)造型——筆墨——色彩——綜合印象。
第壹,魅力
氣韻生動作為中國畫鑒賞的最高標準,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魅力未知。這壹理論最早出自宋代郭之手。他說:“以下五件事,用骨法中的壹支筆就可以學會。比如它的魅力壹定是生活中認識的,不是巧合就能達到的。如果不能被時間挽回,那就默契地理解,但這是未知的。”(郭頌·徐若《圖識》)董其昌說,“魅力是學不來的,是與生俱來的知識,是天生的天賦。”(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有人認為傳神神韻貫穿其他五法,壹開始從語法和邏輯的角度是不可行的。因為有交叉關系的概念不能並列是語法邏輯的規則,如果把神韻形象地理解為其他五法的綜合,那麽就不需要六法,有五法或者壹法。謝赫不僅講六法,而且視六法為六品,並說:“畫法雖有六法,能做到的也不多見,但自古及今,各有其好節。”很明顯,傳神神韻是最高標準之壹,而且是獨立的產品,不與其他五種方法混在壹起。不然也沒必要說“各有所好。”上面的說法是用六法從創作的概念來理解為欣賞。還有人提出傳神指的是用墨,這是基於謝赫沒有談到用墨,但實際上在謝赫的時代並沒有重視墨色的變化,持這種觀點的人忽視了中國畫的發展進程。氣韻生動的本質離不開其表象的前提。雖然六法在中國畫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評價的基本標準,但最早是為人物畫的評價而出現的。“氣”是壹個具體的概念,具有生動的魅力。氣最初用於中國古代哲學,是老子提出來的,範圍很廣。但魏晉以後,“氣”越來越側重於人的精神氣質,同時結合品評人物的風氣,側重於人的氣質風度。謝赫的六法是針對當時的人物畫的,所以他說的“氣”應該也有表現中原人物精神的因素。在《古畫目錄》中,謝赫六次談到齊,既談到畫中人物的氣度,也談到畫家本人的氣質,這裏就不壹壹描述了。但是,觀者對繪畫作品的欣賞並不局限於對象本身,還包括對作者的理解以加強欣賞。畫畫就是人品。事實就是如此。所以傳神的重點應該包括畫中物的神韻和作者的氣質、精神。由於“氣”在文藝創作中的運用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自魏晉以來,它就與文藝作品的風格聯系在壹起。有精神的寫作對於讀者來說指的是氣質和人格,各種作品成為作品的風格。受此影響,謝赫談到用氣作畫,氣的含義應該與紙的含義相同。魏晉時期,人們非常註重人品評價,文人要想獲得社會的認可,還得在個人修養上下功夫。當時對人格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視的。壹個人的氣質和才華,就是壹個人的風格。而壹個人的風格顯示了壹個人的氣質和才華。在魏晉人看來,風格就是壹個人。人的性格、聰明、氣度都是通過個人風格展現出來的。在這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謝赫提出“生動的魅力”,把畫家的風格、氣質、性格放在第壹位,強調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內在魅力的表現,應該是很有道理的。他關註繪畫內在精神形成的風格,更關註形成風格的人。正是因為兩者的結合,繪畫才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效果。神韻既是作者和表現對象精神狀態的呈現,也是生命力的標誌;魅力,更重要的是反映對象的精神狀態,是思想文化的象征。謝赫在評論顧愷之時,稱之為“神韻與力度,未能追上前賢”,以神為韻的定性來說明。神韻的表現要生動,以傳神作為神韻表現的標準。發動要求表現對象的精神狀態要有生命力才能動人,這是至今仍廣泛應用於文學藝術中的審美標準,那麽,中國畫作品品評中使用的傳神神韻至少包含以下內容:壹是指作品中所描繪對象的精神內涵。神足韻滿,韻更全,神韻傳神。二是指藝術家運用其天賦、情感等獨特的藝術氣質,在作品中表現出的個性和藝術風格。第三是指前兩者結合後在銀幕上創造出的整體藝術效果——即意境的創造。意境的創造就像壹臺機器*,影響深遠,自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質。國畫的欣賞,無論是工筆還是有意,還是人物、山水、花鳥,都有對神韻的生動把握。
第二,作文
繪畫和構圖作為展現形象的壹切藝術語言的總和,不僅是吸引觀眾視覺註意力的中心,也是生動魅力的源泉。古人說中國畫“遠看勢,近看筆墨”,其中“勢”是指構圖的整體構成。構圖規律不僅是壹個完整的系統結構,而且各種對立統壹的成分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約著這種具體的畫面創作方法。可以說,繪畫的藝術創作和構圖,是表達畫家內心情感,展現畫家表現技巧的最基本條件。從中國畫欣賞的角度來看,畫面神韻的構成、意境的創造以及各種相互交織、相互聯系的藝術表現手段都在構圖的統壹制約之下。因此,中國畫的構圖鑒賞,既要看其對構圖規律的把握,又要“集奇峰而擬之”(清石濤),苦心經營,在規律之外“求完美”(蘇頌石),這樣構圖的經營才能煥然壹新,別具壹格。但作文的創新取決於它與創作內容的結合。只有恰當恰當地表達創作思想的構圖形式,才能建立起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秩序,既打破了規律,又保存了規律本身。創作構圖形式的本質是對規律的建構,而不是對規律的破壞。這也是作文對盲目創新的根本制約。
第三,建模
在中國畫欣賞中,造型更具體。工筆畫造型的再現有很多元素,而意圖比表現更重要。雖然當代中國畫的工筆之分,在造型上早已突破了上述觀念,但工筆無論是在造型上的再現還是表現,基本上還是要重似而不板,舒展大方,才能生動;意筆雖似,但不相象,但與工筆相比,只能代表差異,本質是壹樣的。如果把外形的相似與相異作為欣賞的標準,中國畫似乎永遠無法統壹對象形字的欣賞。形式不僅是對物體外觀的視覺安排,也是畫家形象在畫面上的具體實現。對形式的處理只是表象,對神的追求才是事物象形的本質。不管神是寫在形式上還是寫在形式上,形式畢竟是神依賴的物質基礎。上帝以形式存在,但上帝以形式死亡。欣賞中國畫的工筆或意匠筆法,如形式上的相似與相異,是舍本求末。對形狀感興趣的人,應該更生動,這樣才配得上形狀的表達。註重形式的概括和誇張,導致相似和相異的人,要強調神的主宰。雖然外形有相似也有不相似,但更為正宗。上帝是形式的主人,是形式的目的和生命。無論公開寫作,對神的追求和表達是作者追求的目標,也是鑒賞家判斷形式的最高標準。但神的概念不僅僅指意象之神,還包括畫家的主觀思想,是意象之神和畫家主觀之神的統壹。如果能掌握中國畫造型的鑒賞,對象形文字就有了明確的品評標準。
第四,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的骨架。在鑒賞中,筆墨作為骨本筆在中國畫中的具體體現,對壹幅作品的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筆墨的鑒賞以技巧的鑒賞為主,筆墨的變化也是鑒賞的重要內容。所謂“水淡有墨”、“氣韻猶存”,筆墨運用的水平及其味道,往往是品評壹幅國畫的重要原則。用筆作為中國畫的技術表現,筆力波動不對,擡壓都是轉;筆形的方圓直、粗、短;用筆引起的病情的嚴重程度,頭發的幹燥程度,都與整體感覺密切相關。水墨畫作為與筆法相關聯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畫理論中壹直是與筆法為壹體的。墨法是筆動作的物質實現。通過墨色、墨質的豐富變化,反映出虛實的強弱、濃淡的輕重等陰陽辨證規律與自身和諧後的無限變化。因此,筆墨在中國畫鑒賞中的具體體現是:筆代表其形質,墨見其陰陽;作者的筆墨很帥,墨汁都是用筆填的。當妳用墨水看筆法時,墨水是濕潤的;筆法有墨,筆法靈動。遠視如墨,近視筆不亂;用筆隨意生發,視邊用墨;渾和中不失清明,筆意無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筆墨的獨立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統壹。
動詞 (verb的縮寫)顏色
色彩也是中國畫重要的表現語言,工筆畫中許多具有傳神魅力的因素都與色彩有關。工筆畫的色彩欣賞壹般可以從幾點入手:色調與意境創造的協調,色調本身的和諧;色彩對主次、虛實、冷暖、強弱的對比關系以及色彩本身形成的風格層次的運用。中國畫的色彩搭配既包括物體固有的色彩屬性,也包括作者主觀的圖像色彩屬性。基於後者,色彩在應用中的作用是充滿個人特色的,這也是色彩品鑒的壹個重要方面。在色彩絢麗方面,意大利的筆法沒有工筆那麽復雜。註意墨即色,色即墨;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以墨為主,色為輔。但是,色彩的和諧與對比也有關系。而且在當今的畫壇,有很多人是用意大利的筆法出彩的,對色彩的欣賞和評價和工筆差不多。但因為水墨是基礎因素,所以比工筆畫更容易放松。
第六,綜合印象
對中國畫的有序品鑒,最終會形成壹個完整的印象,其中既包括對作品鑒賞的最終評價,也包括對作品優缺點的肯定和指出。比如轉學轉學模式是謝赫六律中的最後壹個,大致指的是老師的傳承。但是向老師學習只能是欣賞的壹個方面,而不是優點。有老師就要有自己的意誌。這就是劉道春所說的“六要”。“六法”,作為中國畫鑒賞的壹般規律,兩者都是獨立的方面——即作品各有所長,即謝赫所言“各有所好。”壹部作品可以同時有幾個方面。謝赫本人認為,陸探微和謝威的作品在舊詞目錄的六個方面是完整的。當然,壹幅國畫符合規律的方面越多,作品就越精彩,這是不言而喻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畫欣賞的綜合印象雖然是壹個有序的品鑒過程的結果,但卻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欣賞者的藝術修養不同,審美好惡不同,甚至心境不同,對同壹幅畫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是由於中國畫藝術創作中抽象的主觀意象的獨特性,必須在作品欣賞中與觀者的知識和內涵產生共鳴,才能完成品鑒過程。因此,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審美經驗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是中國畫藝術欣賞中主客體融合的契機。
總之,中國畫產生於壹個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環境,它從起源、幼稚、成熟到升華,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國畫是中國人智慧和創造的集中體現之壹,從某種意義上標誌著中國文明在世界古典文化領域的最高水平。中華民族對宇宙和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態度,對美和永恒的追求,都在中國畫中得到了表現。藝術家以審美的方式與主客體世界進行精神對話的影像記錄,贏得了億萬中國人的認可。對於如此豐富、悠久、精致、精彩的藝術作品,要把握其作者簡介、時代環境、心理狀態、流派傳承、風格演變、技術特點,乃至歷史評價,都是不容易的。所以所謂壹般的欣賞規律只能是勾勒出來,欣賞者的自身修養才是升華藝術作品欣賞技巧的關鍵。當代畫壇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對中國畫的欣賞提出了更加現實和具體的要求。因此,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藝術素養和基本素質,無疑是最基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