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冬天幹完農活,九歲天冷,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年。不管收獲如何,新的壹年總會過去。忙了壹整年,累了壹年,趁著冬天,好好休息,吃點好吃的,讓大人小孩開開心心過個好年。於是殺豬,酸菜,蒸豆包,去市場買年貨也忙起來了。
細黃米,細磨,幾個大盆,放在熱炕上,蓋個大被子,連夜送來。面團是用壹個直徑約60-70厘米的黑色大泥盆做成的。有的壺已經脫落,看起來滿是滄桑。它們肯定已經用了很多年了。這是壹項艱苦的工作,所以通常由我的父親或兄弟來完成。面團要均勻有彈性,包好的豆包要圓潤光亮。豆餡需要提前煮好,用的是整齊的花米豆。把煮好的米豆用木杵搗成泥,加糖精(當時家裏糖太貴,就加了糖精),大家開始捧著豆餡,捏成巴掌大小,圓圓的。當大人拿著豆餡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也上去湊熱鬧。美其名曰幫忙,其實是貪吃豆餡,我就邊拿著邊吃。加了糖精的豆餡又香又甜,我壹時吃不下,就不幫著跑到壹邊去玩了。
豆餡做好了,面粉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壹道工序,包餡。大家圍坐在盆和豆餡周圍,從面團上扯下壹小塊,用兩個手掌把面團壓成不薄不厚的餅,把圓圓的豆餡放在餅的中央,然後把餅包在壹起。最後用雙手掌心輕輕揉搓,揉成半橢圓形,放在窗簾上,壹個豆包就做好了。揉面是個技術活。我媽和嫂子總是能把豆包捏得光滑圓潤,而我們小孩子會把豆包捏成三圈四不平,真的很醜。
包好的豆包擠在熱氣騰騰的門簾上,廚房裏的火已經滿了,大概半個小時,豆包出鍋了。掀開蓋子的壹瞬間,上升的熱氣籠罩著整個屋子,宛如仙境。蒸汽散去,金黃的豆腐映入眼簾,誘人的香氣鉆進鼻孔,滲透到心裏。我們小孩子總是第壹個迫不及待的沖上去,拿起壹個不怕燙嘴的,咬壹口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那種感覺是壹種說不出的美。
做豆包的時候,街坊的大爺大媽,家裏的親戚都會過來幫忙。大家圍著盆坐著,包著豆包,聊著家庭生活,呈現出壹幅幸福溫馨的畫卷。這是讓人永生難忘的濃濃鄉情和深情。
該吃晚飯了,每個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餐桌上有熱騰騰香噴噴的鹵肉酸菜粉條,還有壹碟鹹菜。食物不需要豐富,壹個菜就夠了。金黃的豆包,配上香噴噴的豬肉和酸菜燉粉條,比全世界都好吃。
包好的豆包放在屋外的車鬥裏,堆在玉米上。在東北的這個天然冰箱裏,幾個小時後它們就結冰了。凍豆包放在壹個大桶裏,裏面裝滿了食物。這些豆包成了我們這個冬天最愛吃的食物。
每天滑粘豆包是必吃的飯。雖然每天都吃,但是吃不膩。對於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最好的吃法就是蘸肉油或者糖。剛燙好的豆腐腦,蘸上肉油和鹹鹽,咬壹口,聞起來很香。蘸糖吃壹口。又香又甜。當然,這是我們孩子的特權,大人不願意這樣吃。有時候晚上覺得有點餓了,就拿出壹個凍豆包嚼壹嚼。豆包凍得硬邦邦的,用牙嚼下去要很久。然而,這是壹個奇妙的過程。凍豆腐有壹種特殊的味道,涼涼的,甜甜的。嚼著嚼著就是壹次美味的探索之旅。
冬天,黏糊糊的豆包,酸菜湯或者土豆湯,滋養了我從童年到青春期,再到離家求學的整個成長過程。那些幫我們做豆包的阿姨親戚應該還在老家,但都老了。那些壹起吃豆包的朋友,已經散落各處,有的在老家,有的在遠方。愛我們的長輩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已經白發蒼蒼。還好,留在鄉下的姐姐們還保留著豆腐腦的習慣,讓我們多年後還能吃到記憶中的黏糊糊的豆腐腦。
我的家鄉不遠,但我的童年早已遠去。記憶永遠不會消逝,但事情早已改變。黏糊糊的豆包早已成為我回憶童年、懷念故人、思念家鄉的重要載體,讓我更加愛他們。
圖片來自網絡。
#余X洪盛#。
活動門戶:/p /p/ee05f7eff678
羽西X|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