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人群中尋找她
當時我選課程,都是本著“愛好”和“實用”的原則選的。我之所以看重這門課,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而是因為看到了“大學生素質培養”這幾個字。可以說我追求的是“質”,我“找她”的“她”也是“質”。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無非就是背誦和鑒賞,而且我個人記憶力不太好,不是關於背誦的。所以在選課時甚至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些抵觸。但畢竟關系到“品質”,最終還是選擇了它。
第二,燈光昏暗
這裏的“燈火闌珊”,當然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目前的社會地位。曾經由中國戰友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已經被旋轉到社會的某個角落。在這個角落裏,沒有多少人為它舉起蠟燭,也沒有多少人關註它。我出生在新中國,在紅旗下長大。當然,我沒有很多機會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
第三,突然回頭
第壹節課,老師居然把課程稱為“中國傳統文化”,而不是“大學生素質培養”。我當時心都涼了半截。我還是想向中國學習,但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不大。壹節課下來,我開始“回頭看”。上了兩節課後,我確信“中國傳統文化”正是我要找的。
以上是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相信沒有接觸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會輕易相信“素質”就在其中。那麽我們來看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個人素質”和“人際關系”。
第壹,個人素質
第壹節課,老師提出“不學禮儀,就受不了。”那麽壹個“禮”字就體現了壹個人的個人素質。“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教育下壹代,所以教育當然是為了提高“個人素質”。在此,我引用《弟子規》中的話來說明個人素質的主要內容。“弟子們,聖人訓練。第壹孝弟,第二誠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就學文學。”可見“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放在第壹位的。
(1)孝順
“孝為諸德之首”這句話也把“孝”字放在了首要位置。那麽為什麽我們古代的聖賢會這麽壹致的認為呢?
不難理解,在這個世界上,顯而易見,父母比任何人都更感激我們。他們生了我們,生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如果我們有壹點感恩之心,那麽當然應該先報答父母。而“孝”讓“考得好”成為可能,讓我們不用擔心以後老了,只要子女孝順就好。
把“孝”放在首位的另壹個原因是“孝是開放的,萬物是開放的”,即它是任何其他“質”的基礎。不難理解。如果壹個人不能孝順給予他最大恩情的父母,他對別人的態度會有多好?另壹方面,當他能細心照顧父母,同情他們的辛苦時,他也能逐漸理解別人。
我真誠地相信
我相信它給了壹個人安身立命的第二個法寶。這個法寶主要用在世界上。“信仰是人說的”,“不守信妳不知道妳能做什麽”。在對“信”字的理解上,可以說是“古今中外”壹致。我相信沒有人願意和壹個“食言”的人交往。
(3)善良
善良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個人素質培養的壹個終極目標。如果壹個人能夠善待整體,那麽“孝順”和“真誠信任”自然就達到了。善良可以看作是孝順忠信的提升。“我老了老了,我年輕了年輕了,我年輕了”,“為人父如為人父;如果能做到這壹點,“愛”當然不難。
第二,人際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大同”,當然要處理好社會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關系分為“五種關系”,即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朋友關系。並指出“超越行列的人向行列學習”。
(壹)父子關系
這裏“父”“子”同義,指父母子女,也可以引申為長輩晚輩之間的關系。在父子關系中,要做到“孝”,即父母要善待子女,子女要孝順養父母。需要註意的是,“善良”是廣義的,它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含義。
養育。父母自然有撫養孩子的責任。
關心。“關心”不等於“溺愛”,而是愛護它,培養它。
教育。教育不是口頭傳授,而是身體力行,“上面給點什麽,下面就有效果”。父母的壹言壹行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2)夫妻關系
在這裏,夫妻關系講述了從擇偶到相處的壹系列規則。
1,擇偶。擇偶的標準應該是德行,而不是金錢、地位、外貌等。
2.過程。交往的過程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即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的發展規律。
3.好好相處。把重點放在相處的言語、行為、內心和感受上。愛的言語要誠實,愛的行為要完美,愛的心要無私,愛的感覺要溫暖。
以下三種關系只要把握好“仁”字就能處理好,所以簡單介紹壹下。
(3)君臣關系
壹般指上下級關系。
(4)兄弟情誼
泛指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關系。
(5)友誼
這是最廣泛的關系,可以認為“所有人都是朋友”,也只有這樣才能“人無匹”。
學好“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我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傳授的,才是真正的“素質”。那我就好好學,把它做的很棒。當然,真正的困難不是學,而是做。現在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