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國壹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有獨特魅力,總那麽使人著迷。那麽關於傳統文化妳有什麽感想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學習 心得體會 精選範文,以供參考學習!
關於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範文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麽?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裏?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壹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於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煉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壹,自然圓融、和而***生的精神境界。那是壹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於棄鬼神,而信人倫。將壹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壹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裏?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壹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壹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後,和而***生,和而不同、和而***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壹,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壹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於此。
? 關於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範文
?分享壹段自己的讀書筆記:越學越覺得自己無知,這句話絕對不是壹句謙辭,而是說了壹個事實,我最近就有這種體會,我起初因為對道家哲學感興趣,進而對中醫感興趣,然後對佛學感興趣。最後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這個歷程讓我明白現代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幾個最大的障礙。
?1.世界觀障礙。我們的大腦裏面預裝的操作系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而傳統文化很多內容其實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產物。建國後的教育體系和小學到大學的教材都是在壹個大前提下定制的:馬克思唯物主義世界觀。國家統壹了意識形態。毛也曾自稱是馬克思+秦始皇。這使得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固執在壹個側面。總是以所謂科學的眼光看傳統文化,不能發現其真正的價值。
?2.虛幻的優越感障礙。現代人會站在21世紀所謂先進文化的制高點,俯瞰傳統文化。認為那是落後的封建文化。是帝王的馭民術。這種以偏概全的觀點使得我們還沒來得及了解什麽是傳統文化的時候,就已經全盤否定了。我們說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沒錯,但是歷史是不是壹直沿著文化越來越先進的方向發展,還要打壹個大大的問號。
?3.缺乏大師的引領。在民國時期,是有很多的大師的,他們學貫中西。現在為什麽沒有了?因為現在的教育土壤長不出學貫中西的大師。就算有肯定也不是體制教育培養出來的。所以現在專才多,專才與專才之間又互相隔絕。經常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我現在的認知是如果要做壹個思想自由的人,唯物,唯心兩個系統都要裝,就像壹臺電腦壹樣,蘋果系統和微軟系統都裝上,需要用哪個就用哪個,自由切換。
?這三大障礙以前兩者最大,用佛家的話說就是我執,放下我執,就是把杯子裏面的水全部倒掉,重新裝,重新回到小學時期,壹張白紙的狀態。心態開放的人90歲也是年輕人,心態封閉的人,20歲也是老年人。
關於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範文?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xx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壹個很小很不值壹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著分享不去爭什麽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壹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麽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誌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壹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沈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壹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麽多誌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壹種僥幸,但僥幸,也是壹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壹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沈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麽,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壹個詞,哲學。並不是我壹人這麽想,在《中國傳統文化》壹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壹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壹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壹本蔔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壹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壹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蔔筮,妳會遇到什麽,妳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麽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著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壹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麽多麽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麽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壹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麽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麽現在沒有以前那麽多的大家,壹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姑娘的問題,為什麽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壹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妳想要的答案是什麽,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麽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壹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關於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範文?從帶著糾結和困惑踏入校門,到懷揣著感恩和不舍踏出校門,三天封閉學習,心靈壹次又壹次的受到洗滌,門內門外仿佛已是兩個世界。傳統文化不再是起初心裏那虛無縹緲的模樣,變得立體、真實。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是壹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壹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學習班上,學員們通過讀誦經典、觀看視頻、聽取授課等方式,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國天下”的真理。傳統文化絕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這麽簡單,更不是迂腐、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壹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壹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滋養,理想信念就難以深沈而執著。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四十年來,諸多新鮮事物夾雜著糟粕撲面而來,猝不及防的人們很快沈浸或陶醉在橫流的物欲之中,古聖先賢及革命先輩們世代承襲和堅持的理想信念在人們心中也逐漸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腦筋”的標簽。在這樣的環境下,當我們摒棄紛擾,真正靜下心來,認真去學習和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喚醒了我們對世界、對人生的重新認知,從古聖先賢提出的“大同世界”到***產黨提出的“***產主義”,向善而行的世人終究會殊途同歸。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道理其實十分簡單,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壹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學習中,“反求諸己”壹詞頻繁的出現在授課老師口中,時刻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聖人之言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會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間幾十年,自認為在為人處世方面壹直得體,但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再來捫心自問,“反求諸己”何曾做到過。家庭中出了問題,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諸事皆對。個人發展中遇到問題,往往感嘆自己起點太低、平臺不好,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問題。目前傳統紙媒的發展正處於困難時期,當是眾誌成城之時,然而每每工作不順或遇瓶頸,總是先找客觀原因,歸咎於時代的迅猛發展和報媒日衰的大環境。殊不知,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仍有多家報媒逆勢而上、涅槃重生,更勝往昔。
?究其原因,盡管我們壹直在強調學習,卻壹直只看重知識的學習,放棄了對做人的常識的積累。“知識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識則是人的能量”,老師的這句話壹直讓我們為之思考。所謂傳統文化中的常識,是壹個人處世必須遵從的壹些原則,讓我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約束。“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文字不多,卻字字珠璣,五倫八德,不僅僅是作為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更是這個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
?特別是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匹夫擔當”,讓蠅營狗茍的我們無比汗顏。痛定思痛,我們將以古人先賢為榜樣,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壹善”的堅持開始“愛”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點滴開始“愛”的累積,相信“愛”的“螢火之光”終有壹日必將成為“愛”的“燎原大火”。
?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學習古人“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的“仁愛”,就是要學習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通過學習,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養成浩然正氣,從而更好地經營家庭、謀劃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曾強調,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優秀的“家風”“家道”是壹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本,是流傳千年的民族文化符號,也是我們幹事創業的動力之源。
?對於我們報人來說,臨報集團何嘗不是壹個大家庭。當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從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汲取力量,要從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方法和實踐路徑。這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養分、力量,解決方法、實踐路徑就是集團的“家風”“家道”。集團良好的“家風”“家道”就是我們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礎,就是我們克難而上、逆勢崛起的勇氣和魄力,就是我們改革創新、戮力攻堅的擔當和責任;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當集團每個“家人”都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集團這種好“家風”“家道”在我們手中塑造、成長、傳承,我們將壹身正氣、精神抖擻、鬥誌高昂,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