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元宵節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吧:
?1、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壹天,他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
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打聽得知這個宮女名叫元宵,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壹死了之。
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壹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壹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壹個占蔔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壹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的想了壹想,就說:“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壹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壹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壹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2、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壹面銅鏡,各執壹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
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壹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
?3、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裏餓殍卻要粉飾太平。
他下令壹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
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壹個壹丈多高的大燈,上書壹首詩:“富家壹盞燈,太倉壹粒粟;窮家壹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4、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壹地,壹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
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5、元宵節點彩燈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壹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以上就是元宵節故事的分享啦。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壹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今年元宵節妳有吃元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