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元旦有什麽習俗或傳統?

元旦有什麽習俗或傳統?

1、拜年

大年初壹,作為表達新春祝福最直接的形式,拜年是中國人歡度春節的重要習俗,有著重要的道德和文化內涵。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人們互致問候的心情不變,拜年方式卻在不斷變化:從登門拜年、書信、明信片寄送問候,到電話、短信表達情意,如今又興起了微信等“微拜年”,“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事業有成”“身體安康”等祝福彌漫在線上線下。

有人感嘆,說沒有了走街串巷的面對面拜年,少了電話裏祝福的真誠表達,足不出戶、壹鍵發送的短信、QQ、微信拜年“消解了拜年的味道”“距離傳統民俗越來越遠了”。

其實仔細揣摩,人們“反感”的不是形式的變化本身,而更多在乎的是“對方送來的祝福是不是給自己私人訂制的”“短信微信的內容是不是有誠意的”。

2014年央視春晚上,壹首《群發的短信我不回》唱出了群發短信拜年遭遇的尷尬,也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說到底,就是群發短信拜年讓人感到“沒有誠意”“缺乏對自己的重視和尊重”。

所以說,並非是拜年形式變化本身隔閡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是如何利用好這種形式,表達真心實意的感情。有許多網友表示,自己之前為每壹個親朋好友送上了專屬祝福,或是個性化地設計了壹個多媒體拜年短片,得到的回饋依然是溫暖的。

甚至因為許多朋友間相隔萬裏,微信的文字、語音、視頻等噓寒問暖、互道祝福更為彼此接受,也打破了時空界限,“讓人感覺回到了彼此壹起的時候”。

年俗作為壹種文化,也是在傳承中不斷變化的。大可不必詬病現代科技對拜年形式的改變“葬送”了傳統拜年的味道,因為,有條件的壹樣可以走街串巷辭舊迎新,而在短信、微信拜年的時候不妨多壹些用心,也就自然能拉近感情。

送別逝去的歲月,憧憬未來的生活,應該說,無論拜年的方式如何變遷,只要有真心在,情誼就在,年味兒就在。

2、春聯

過年寫春聯、貼春聯,大概最能顯示春節的文化含義了。從前的春聯,首先要有壹筆拿得出手的好字,還要有些文墨功底,即便自己不會寫,只要走到集市、街頭,或者望望四周鄰居,總有代筆的,不僅代寫,還代出構思,盡管雷同的不在少數,但多少還和自己家的境況沾點邊。

春聯是對聯的壹種,而對聯,雅稱“楹聯”,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表達出漢語的獨特意蘊。春聯與其他對聯不同的是,內容都要包含些辭舊迎新、祝福來年之意。

當然,30多年前,春聯的時代氣息也很濃郁,從壹副副春聯中可以鮮明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走向和政治氣候,各個年代組成的春聯,就是壹卷鮮活的政治生活史。

春聯也是過年中始終不曾衰落的年貨。無論什麽樣的時代,春聯都沒有缺席。不過,近些年的春聯多是電腦制作,大量批發,網上訂購,街攤或店內零售,文化內蘊漸漸不支。臨近春節,還沒等妳想到貼春聯呢,物業服務已經將批發的春聯貼到了樓道門口、電梯門口。

每次打開家門,不管自己家是個什麽境況,壹副新春聯已經為妳換去了舊的。省事雖說省事,服務盡管到家,但千篇壹律是這些春聯的特點。

現在的春聯還有多少是自己下筆,沒有統計,但構思已經無需費力,網上壹點擊,各種應時應景的春聯模式撲面而來,內容隨意取舍。

其實,在網絡、微信日益發達的今天,春聯是否需要貼出來都已經不再重要了,作為壹種節日祝福,很多人向妳傳遞的春聯,只要在電腦和手機上過目即可,壹下子收到幾十副,誰還有工夫再去寫在紙上。

春節年年過,周而復始,春聯的內容好像也已經黔驢技窮,雞年不能不“金雞報曉”,馬年肯定要“馬到成功”,羊年多半會“三陽開泰”,猴年自然是“猴舞金棒”。不講十二生肖的,無非就是福壽、財源、吉祥、平安,再加萬事興、喜臨門、富貴家而已。

如今,回過頭來看春聯,最需要的是文化功底,書寫的功夫、構思的技巧、知識的積累,缺壹不可,少了這些,春聯就近似於標語,貼與不貼,都無所謂了。

擴展資料:

按字面意思解釋,“元”謂之“首”,“旦”謂之“日”,兩個字結合起來,可以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壹天”。所以,“元旦”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正月初壹”。

它的起源有壹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堯舜時期,堯帝勤政愛民,在老去以後,把地位禪讓給德才兼備的舜,舜又禪讓帝位給治水立下大功的禹。他們都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民愛戴。

為了紀念他們,大家就把堯死後,舜祭祀天地和堯的那天,當做壹年的開始之日,稱作“元旦”或“元正”,成為古代元旦的由來。

傳說固然有趣,但實際元旦的來歷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比如做農活,就需要壹些準確的時間節點。而壹年的開始,又有著特別的意義,所以,人類發明了歷法。

古人發現了日夜交替、月缺月圓和四季輪回的自然現象,最終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壹“日”,參照月相變化的周期確定“月”,谷物成熟周期代表了寒來暑往,叫“年”,也就是太陽繞地球壹周的時間。

精確計算上述周期經歷了很長時間,歷法幾經變化,“元旦”的時間也跟著變。夏朝使用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又以冬月(十壹月)為正月。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不再折騰,當時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壹天(夏歷的正月初壹)叫做元旦,自此,壹直沿襲至清朝末年。

民俗學專家陳連山表示,民國初年,當時的政府修改歷法,想把整個公歷作為時間體系,把所有的傳統節日均移至公歷時間,於是公歷1月1日被定名為“元旦”,傳統的元旦則更名為“春節”。

人民網-黨報盤點春節傳統習俗:我們如今的春節這麽過

人民網-趣說“元旦”:春節、陽歷年傻傻分不清楚

  • 上一篇:外貿學什麽英語?
  • 下一篇:公司簡介文案範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