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起源
元旦據說始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的元旦總是指夏歷(農歷和陰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正月初壹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之前也是很不壹致的。所以歷代的元旦並不壹致。孟西月(1月)是夏朝夏歷的第壹個月,商朝陰歷的第十二個月(12月)和周歷的冬季月(11月)。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壹為元旦。
從漢武帝開始規定孟席月(壹月)為正月,孟席月(夏歷正月初壹)稱為元旦,壹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 65438+10月13、孫中山頒布《關於頒布歷書的臨時大總統令》,指示內務部編纂新的歷書。後來規定公歷(公歷)65438+10月1叫“大年初壹”,但不叫“大年初壹”。
1914 65438+10月,民國內政部擬定農歷大年初壹為春節。於是,傳統的農歷除夕正式更名為春節,元旦、大年的傳統名稱放在公歷65438+10月1這壹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人民* * *和國歷采用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分兩個新年,並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在農歷新年前後,故將農歷正月初壹改為“春節”,陽歷為壹月。
古代元旦起源的傳說;
傳說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堯舜盛世時期,堯帝在位時,勤政為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但由於兒子無能,他沒有把“皇帝”的寶座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堯對舜說:“妳將來壹定要傳皇位,我死了妳就放心了。”後來,舜把皇位傳給了禹,禹在治理洪水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禹還熱愛人民,像舜壹樣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深受人民愛戴。後來,堯死後,人們把祭祀天地和始皇帝堯的日子作為壹年的開始,把正月初壹叫做“元旦”或“鄭源”,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的習俗:?
?首先,喝胡椒和柏樹酒
在東漢的《四人月令》中已經出現。胡椒是花椒。古人說辣椒是玉恒星的精華,氣味芳香,使人輕盈抗老。柏是柏葉,被古人奉為仙丹,能避百病。花椒和柏樹可以分別泡酒,也可以壹起放入酒中飲用。喝椒柏酒可以祛病延年。
南朝庾信寫《鄭丹蒙蒂酒》:“鄭丹會釀邪酒,新的壹年帶給妳長命杯。柏葉隨題詞來,椒花壹朵壹朵來。”它描繪了在元旦被獎勵以胡椒和柏樹酒的喜悅。唐代吳平義《獻骨元官》詩,以“願持柏葉之壽”壹語,表達了願以健康長壽侍奉萬年皇帝的心願。
喝椒柏酒在民間流傳至今,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等地已有實踐。
?第二,貼春聯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之壹。它用工整、簡潔、精致的文字描繪了美好的形象,表達了美好的祝願。它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是中國人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貼上春聯(春聯,祝福,窗花等。)在他們家門口,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副對聯都有橫披和“福”字,而春聯像“萬事如意”壹樣,只是簡單地貼在適當的地方,比如門柱上。
其實春聯(包括對聯和春聯)是古代專門的人(用毛筆)寫的,所以俗稱“揮春”。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摘下漂亮的紅對聯貼在門上,辭舊迎新,增加節日氣氛。春聯的另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在春天開始時越來越多地張貼“宜春”壹詞,然後它逐漸發展成春聯,表達中國勞動人民辟邪避災、迎吉祥的美好願望。
?第三,放鞭炮
元旦放鞭炮有兩層意思:
其中壹句話:
元旦放鞭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初被用來驅趕惡靈和鬼魂。根據傳統的民間傳說,據說在元旦燃放鞭炮是為了驅趕“山魈”。山魈在古代是壹種兇猛的獨角鬼,但它最怕噪音,所以人們用燃竹的爆炸來嚇跑它。有了火藥,人們就把火藥裝進竹筒裏做成鞭炮,再做成紙筒,也叫鞭炮或鞭炮。
第二個聲明:
在古代,大年初壹就是大年初壹。到了民國,大年初壹就成了陽歷的1,而大年初壹則被稱為春節。元旦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到處燃放鞭炮後的紅色代表著喜悅、幸福和吉祥。因此,在這個喜慶的節日裏,我們會放鞭炮慶祝。
在中國,像元旦這樣的習俗還有很多。元旦的到來,預示著舊的壹年即將過去,新的壹年即將開始。新年春回大地的開始,新年輝煌的開始,是展現自己新壹面的開始。元旦的氣氛會讓整個國家興奮起來。也祝大家新的壹年壹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