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先秦文化概論相關資料

先秦文化概論相關資料

1先秦諸子百家

在商朝和西周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已經初具規模。攻周時曰:“雉無晨,雉臣唯家。”伯夷和舒淇事件是當時政治文化的體現。但當時的政治文化發展尚未成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部落的普遍存在和分封制的實行,加上政治軍事合並的不斷發生,使得東周時期各國學者持有不同的觀念。彼此難辯,百家爭鳴。這是壹個中國政治文化快速發展並走向成熟的時代。就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實際而言,儒、法、道是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三大學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和孝。壹方面,他說“君君、臣、父、子”,維護了禮制,從而維護了等級制度和君主的地位;另壹方面,他說:“君臣以禮,臣以忠”,提出了君主的義務和責任;他還說“危國不入,亂國不活”,“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強調國民的獨立人格。

孟子,在孔子之後,甚至把人民上升到了高於君主和國家的地位。孟子曾說:民為貴,國為次,君為輕。壹方面,儒家維護等級制度和君權;另壹方面,他們主張君主和臣民履行各自的義務和權利,任何壹方都不應要求對方無條件服從和妥協。孔子主張“仁政”,反對過度剝削和壓迫,提出了富民利民的思想。先秦儒家並不提倡節欲,而是推己及人。“禮”是實施儒家思想的工具。

儒家強調維護內部制度和社會穩定,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不能特命。但是,人們認為儒家思想從先秦到秦朝仍然處於低位,這是不公平的。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已經遍布七國。秦朝的時候,秦始皇要坑害方士術士,兒子傅肅就為他們辯護,理由是他們畢竟有些是儒生。秦朝也有儒生擔任朝廷以上的大臣。這些都說明秦朝並沒有特別排斥儒生。所謂“騙儒”,其實就是騙方士、魔術師,包括壹些儒生。壹旦統壹,維護政權的統壹成為當務之急,儒家思想自然成為統治者的思想支柱之壹。歷史經驗表明,在外部政治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對國家制度和社會的穩定作用是顯著而驚人的。

2)道教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不像其他學派那樣在諸侯之間跑來跑去求任命。因為他們的政治思想本身就主張無為。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如果王厚能保持它,壹切將是自給自足的。"道家的自然哲學是其治國之道的理論基礎. "道”,即“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無所作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道”生成的,所以“道”也是“無為”。作為壹個國家的統治者,如果能守住“道”而不失去它,人民就能過上平靜樸素的生活。與老子同為道家代表的楊朱認為“天下丟壹文錢是不行的,可知天下壹人不取;“大家不虧壹毛錢,大家對世界不好,世界被統治。”

道家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但“無為而治”不是消極的忽視和不作為。道家思想對壹些新朝建立時順應民情,制定休養生息政策有很大影響。“大軍壓境,必有兇年”,道教對戰爭等激烈的社會動蕩非常反感。他們進壹步認為,好政府是人民安居樂業的政府,而不知道管理者的管理。人們處處都能感受到管理者的痕跡,進而認為高質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賜。道教不同意。西漢初年,大多數統治者以道家思想為主要管理思想。我們可以看到道教在壹個戰亂的國家可以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論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韓非子等人。他們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法律要統壹,不考慮個人關系。但實際上,法家的這種“法治”與現在的法治是大相徑庭的。因為在戰國時期,因為所有的國家都是貴族繼承,貴族擁有特權,控制著國家政治,導致了君主制的衰落和政治腐敗。在這種環境下,法家通過提高君權和反對貴族特權得到了君主的獎賞。在法家理論中,君主擁有立法權和司法權。君主制定的法律在被人民遵守的同時,統治者也用壹些手段來考察和考驗下屬,甚至用壹些“技巧”讓權力顯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測,讓人畏懼君主、戰戰兢兢。這也是後來君權被反復提起的理論來源之壹。而且,統治者雖然是立法者,卻不受法律約束。

先秦時期的法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比如吳起主張國家安全“在德而不危”。法家和儒家對後世影響深遠。有人說“儒教是秘法”不無道理。比如隋文帝雖然推崇儒家,但他曾經派手下以壹些物品為誘餌賄賂官員,然後嚴懲這些不知所措的官員。這實際上是壹種“藝術”的運用。儒家是維護舊的君權和貴族制度,法家是擡高君權,壓制貴族權力。

4)先秦時期的其他學派。

先秦時期除了儒、道、法之外,還有陰陽家、名家等其他學派。如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後世帝王治國的重要理論依據。每壹個朝代,都會在五行中推崇壹種“德”,以五德共存的原則來確定其統治的合法性。又如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惠施等人研究名辯理論,啟發各派對“名”與“實”的問題進行反復辯論和討論,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起源之壹。

應該說,先秦諸子思想雖然成為後世政治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後世不再像先秦那樣競相創校,而是在先秦諸子的基礎上,融合其他外來思想,或相互融合,進壹步發展;或者用先秦諸子的名字和學說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2先秦平民政治與學者型政治的形成

在先秦時期,有很多貴族和平民通過遊說來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倡導這種方法來失去權力和影響政治的例子。君主可以通過采納這些人的意見和政治理論來更好地控制國家,或者提高君主的實力,或者提高國家的統治實力。而壹些貴族也迎合了這種趨勢,采取大量公客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從而更容易地操縱政局,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種參政形式可以稱為“客政”。普通人談政治,成為官僚甚至貴族,這在中國政治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沒落貴族和普通人都用這種方式預約。這種風氣在戰國時期最為盛行。

春秋戰國時期,等級制度並不嚴格。個人尊嚴和自由人格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學者風”盛行於人際交往和政治活動中。治學風格體現在:壹是重視個人尊嚴;第二,個人尊嚴靠個人道德來支撐和維護;第三,個人道德有賴於他人的認可。

西方人普遍認為個人尊嚴是上帝賦予的,而中國人的個人尊嚴是通過所有人的認可來實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為了“士”的精神,可以舍棄生命,去做凡人的事。“士為知己者死”、“士可殺不可辱”成為士的信條,以“忠”“信”為個人標準。文士風對中國的影響千百年不變。人們更傾向於讓別人認同自己,而不是認同自己的人格。在政治文化中,他們往往傾向於忽略事件的過程和結果,不惜失去利益而讓步,或者進而采取過激手段來獲得對方的尊重。學術傳承了幾千年,成為中國政治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壹部分。它的內涵在各個時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永遠不會離開以嚴守個人道德和價值觀來維護個人尊嚴和個人意誌。

  • 上一篇: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 下一篇:關於中秋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