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八桂學派的學派成果

八桂學派的學派成果

據統計,從20世紀50年代到世紀末,國內公開出版的八桂學派成員著作多達近百余部。除此之外,發表的論文已達500多篇。八桂學派成員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涉及壯族的起源、社會發展史、語言文字、古崖畫、青銅器、銅鼓文化、壯語地名、壯族宗教信仰、壯族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民間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壯族醫藥、壯族風俗、壯族經濟史、壯族教育史、壯族體質人類學、壯族與周邊民族關系等領域。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黃現璠多次領導開展的廣泛圍少數民族調查及其研究為壯學的萌芽、確立奠定了史料和研究基礎,進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又為八桂學派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學科方法論的基礎。學派部分著作內容簡介和評價

1.《廣西僮族簡史》(黃現璠著)

本書雖說是“簡史”,但論述的範圍極為廣泛,內容涉及到壯族的分布和起源、社會組織、革命鬥爭史、生產、衣食住、婚喪習俗、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教育等。其中論述到新中國成立後壯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各項事業有所發展等方面的篇幅較多。這種新模式與後來由《壯族簡史》編寫組編寫的《壯族簡史》(1963年初稿,1980年正式出版)比較而言,雖然兩書細節上稍有差別,但顯而易見,《壯族簡史》的體例大體上繼承著《廣西僮族簡史》的新模式。黃氏於《廣西僮族簡史》中論及的“原始亂婚”、“對偶婚”、“單婚”等,援引的是摩爾根《古代社會》中單系進化的婚姻和家庭形態觀點。同時,他對壯族婚姻習俗中“不落夫家”的解釋,同樣屬摩爾根的單系進化論壹路。可見黃氏早年就已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階段並非是按照馬列主義的模式進行。《廣西僮族簡史》具有的以上特點,幾乎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民族誌(不是所有)中大都難得壹見。由此而言,《廣西僮族簡史》無疑屬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誌記述新模式的開山之作。

2.《壯族通史》(黃現璠等編著)

本書“以豐富充實的史料為佐證,詳盡地論述了壯族的起源,全面地介紹了壯族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發展狀況。它是目前我國第壹部壯族通史,本書豐富了我國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成果,也為壯族史的研究提供了較新較全的資料,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壯族通史》被我國史學界推為最具開創性、科學性和學術理論價值的經典巨作。”“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史料積累價值和深切的現實意義。從開創性而言,可臚為四:壹、全面、系統地發掘和整理了壯族史料。本書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是廣征博引,史論結合,平實不虛,從實立論……。二、首次創造性地將壯族研究提升到民族史論的高度。本書對壯族形成的歷史概況、發展脈絡和總體特征都作了理論性的概括和總結,並註重以史帶論與史論統壹的學術性和科學性,從而將壯族史的研究推進到了壹個新階段,成為壹個獨立研究的新領域……。三、開創了自成格局、規模恢宏、堪足傳世的大型民族通史的寫作先例。本書自成壹體.高起點,高品位,是研究壯族歷史的獨創之作……。四、旗幟鮮明地以“宜合不宜分”的民族大團結觀點貫串始終。

3.《壯族人口》(蕭永孜著)

本書對壯族人口的歷史演變及其特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是壹部“拓荒之作”,“開創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先河”。

4.《壯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李富強、朱芳武著)

本書對壯族的體質特征及其與史前人類的關系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它以翔實的材料和嚴謹的論證,說明壯族是我國嶺南的土著民族,其在血緣上與傣、泰、黎、侗等民族有密切的聯系。

5.《壯族百科辭典》

由500多名專家學者***同編纂出版的《壯族百科辭典》,分22 個門類,以宏大的篇幅,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壯族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社會形態、文化特質和現代生活風貌,它綜合地反映了壯學研究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壯族的重要工具書。

6.《右江流域壯族經濟史稿》(楊業興、黃雄鷹主編)

本書是我國少數民族經濟史研究,其內容豐富,選題精當,重視第壹手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7.《壯族稻作農業史》(覃乃昌著)

本書是第壹部全面系統論述壯族及其同源的壯侗語族民族稻作農業史的著作,它首次運用民族學與考古學、歷史學、遺傳學、語言文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以大量的資料論證了華南——珠江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壹,華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壯族及其同源的民族是這壹地區稻作文明的創造者以及壯族農業發展的歷史,填補了我國農業史和民族史這壹研究領域的空白,同時為發展廣西的現代農業提供了歷史借鑒。

8.《壯族醫學史》(黃漢儒等編著)

本書是壯族人民第壹本系統地總結壯族醫藥史的專著。壯族醫藥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漫漫數千年的歷史,而對壯族醫藥的系統總結,這還是第壹次。因此,誠如著名民族醫藥研究專家蔡景峰教授在該書作序中寫道:“對壯族醫藥的系統總結,這還是第壹次。在壯醫藥的發展史上,它是壹塊裏程碑。就整個中國民族醫藥學發展史而言,它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壯族醫學史》有著自己的特點:壹、壯漢對照。有利於壯族醫藥的傳播,有利於擴大壯族醫藥的景響。二、兼顧了學術性和實用性。對壹些壯醫特殊的名詞、術語、概念、療法等,都做了深入的敘述和徹底的解釋,諸如藥線點灸療法、鼻飲、毒藥和解毒藥,直到“巧嗚”、“咪心頭”和喧囂的壯兒藥市、花山崖壁畫等,莫不散發出壯族壯鄉濃烈的民族氛圍和風味。醫學方面,系統闡述了壯醫理論和臨床的豐富內涵,如在理論上,以陰陽為本、三氣同步、三道兩路為核心;在致病因素上,強調毒虛致百病;在診斷上,強調數診合參,重視目診;在治療原則上,強調調氣解毒補虛,等等。三、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由於作者分別從文獻搜集、文物考察和實地調查三個方面,收集了大量有關壯族醫藥的歷史和現實的資料,因此該書的資料是翔實可靠的,其有關結論和論斷是有充分根據的,真實地再現了壯族醫藥發展的歷史概貌。總之,《壯族醫學史》的出版,為弘揚民族精神、振興民族醫藥做出了貢獻,填補了壯醫史研究的空白。

9.《壯族自然崇拜文化》(廖明君著)

本書運用人類學、神話學、民族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相關材料,註意把握自然環境、生產方式與文明結構的相互推動和相互制約的互動循環關系,全面,系統、深入地考察與研究壯族自然崇拜文化,通過壯族自然崇拜文化群、壯族自然崇拜文化叢、壯族崇拜文化圈概念的提出以及對壯族自然崇拜文化主體的各子文化圈之間所存在的互動循環關系、壯族自然崇拜文化與壯侗語民族、漢族及其中華其他民族的自然崇拜文化的關系的研究,揭示出壯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特點類型以及所蘊藏著生死崇拜文化和“那”文化的文化內蘊。該著作以跨學科的學術視野,通過深入的實證性的專題研究,破譯出壯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特點及其所獨有的文化內蘊,填補了壯族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10.《壯族科學技術史》(覃尚文等主編)

本書是由覃尚文、陳國清任主編,有三十余名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參加研究編寫的壹部專門論述壯族科技史的專著,這樣規模的專門論述中國壹個少數民族科技史的專著,到目前來說尚屬首次。統觀全書,***包括農業、林業、水生資源、畜養、織染、建築、交通、水利、采冶、傳統工藝、壯醫藥、天文地理、自然觀十三章。各個學科的內容應有盡有,幾乎涉及各種學科的各個方面,從時間範圍來說,從人類文明開始形成直到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內容十分豐富。該書之所以取得較大成就,與壯族歷史上對科學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分不開,也與壯族科技史已經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分不開。本書反映了壯族先民對世界文明的幾項傑出貢獻,壹為對野生稻的培育和稻作農業發展的貢獻;二為對熱帶作物的培育和發展的貢獻。

11.《壯泰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全五冊,覃聖敏主編)

本書是壹部***284.4萬,由數十位中國學者和泰國學者經十幾年合作完成的研究壯泰民族傳統文化的劃時代巨著。這部著作在廣西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創造了幾個第壹:它是解放以後我國學者和友好鄰邦學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研究兩個國家兩個重要民族傳統文化的第壹部多卷本學術著作;它是中國學者和東盟國家學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第壹部多卷本民族歷史文化研究著作;它是廣西社會科學界近年來完成的壹部卷數和字數最多、包含(時間、空間和學科門類)範圍最廣、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著作。該書在最近壹屆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眾望所歸地榮膺壹等獎,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該書的高度評價。

12.《布洛陀尋蹤:廣西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文化考察與研究》(覃乃昌主編)

2003年2月,廣西壯學會、廣西民族研究所又組織了壹批有考古學家、民族學家參加的專家組,對敢壯山進行了壹次深入的全方位的田野調查,認定敢壯山是布洛陀文化遺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壯侗語系民族的人文始祖,為此出版了三十多萬字的《布洛陀尋蹤—廣西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文化考察與研究》,本書出版後反響強烈,把敢壯山布洛陀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當年的歌圩人數從往年的幾萬人壹下子達到十五萬人,突破了歷史上歌圩人數記錄。

13.《壯族文明起源研究》(鄭超雄著)

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已成了近年來中國漢學界的熱點,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為首又成立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繼續啟動中國文明探源工程,相關研究可謂方興未艾,成果也可謂層出不窮。《壯族文明起源研究》第壹次提出壯族的歷史曾經經歷過“古國”、“方國”的初級國家階段,把壯族文明放在中華文明的整體中進行研究,是壹本研究壯族歷史的優秀著作之壹。

14.《壯族銅鼓研究》(蔣廷瑜著)

本書從文獻記載、考古資料、民間收藏、民俗活動、民族信仰和民族文藝等諸多側面,梳理出壯族銅鼓文化發展歷史的清晰脈絡,闡明壯族及其先民是歷史上鑄造和使用銅鼓的主要民族,對創造銅鼓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15.《壯侗民族建築文化》(覃彩鑾等著)

本書采用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建築學、環境工程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多維的視野,對壯侗民族以幹欄民居建築為代表、以鼓樓、風雨橋為特色的傳統建築及其文化面貌進行了整體性、多層面和多維度的研究,揭示其產生的自然生態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心理和社會人文環境;利用相關的考古資料、民族學資料和文獻資料,從歷史的縱向上揭示壯侗民族以離地而居的幹欄式建築、鼓樓和風雨橋為代表的傳統建築及其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及其成因;從橫向上闡明壯侗民族聚落的形成、分布規律、建築結構及建築裝飾的豐富多樣性與鮮明的風格特征;深入揭示了壯侗民族村落分布及建築結構中所寓含的合理性及科學因素;全面論述了壯侗語諸民族與瑤、苗、漢等民族建築文化的相互交流與互動;從立體層面上系統揭示了壯侗民族傳統建築的物質性、行為性和觀念性文化的豐富獨特的內涵與特征;闡明了壯侗民族建築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建築文化的重要地位,系統揭示了壯侗民族所創造的獨具特色、形式多樣的建築文化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築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論述了在現代化進程中重視和加強對民族傳統建築優秀文化的繼承、弘揚、保護以及在當代城鎮化建設吸收和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書***收錄實地調查測繪的各種代表性的建築結構圖和各種類型建築體、構件或建築裝飾的珍貴照片,是壹部圖文並茂、資料豐富翔實、論述全面深入,具有理論闡述與實證分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宏觀研究與個案剖析、資料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大型民族建築文化的研究著作,是迄今出版的內容最為豐富、資料最為豐富、研究最為全面深入的壯侗民族建築及其文化的壹部專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學術和應用價值,既可為民族學、建築學界進壹步開展對民族建築及其文化的研究的提供重要的借鑒與參考,更可為城鎮規劃與建設部門以及廣大建築設計師在規劃與設計實踐中吸收地方民族建築文化元素、走地方民族特色發展之路提供豐富翔實的基礎資料。

16.《壯族文學發展史》(周作秋等編著)

本書除了以社會發展統觀全局外,還貫穿著“民族文化的演進”、“人的主體意識覺醒過程”、“審美意識的流變”、“文學體態的演變”和“敘事風格變遷過程”等線索,闡明文學發展同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並在緒論和各編前兩章給予提綱挈領的闡述,將文學史的變革落到實處。《壯族文學發展史》借助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方法,融匯新時期的相關學術成果,革新傳統文學史觀,在編撰宗旨、體例建構、總結規律和具體論述等方面,呈現出多維文化滲透的鮮明時代特色和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個性。

17.《韋拔群評傳》(黃現璠等著)

本書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遺作,全書90.3萬字,***分17章,書中收有黃現璠生前珍貴手書墨跡1幅以及有關壯族英雄韋拔群革命活動的珍貴圖片61幅,前有黃老生前撰寫的“自序”壹篇,同時內收黃榮、梁成業、陸地各作代序壹篇。書中以韋拔群烈士光輝戰鬥的壹生革命事跡為敘述經線,以韋拔群烈士的革命思想、愛國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為論評緯線,經穿緯插地著重對“韋拔群思想”的起源、演變和內涵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論證。它以史事為經和以論評為緯進行經穿緯插縱橫論述的同時,還附有大量的註釋引文以及壹些插圖,使得本書不但具有革命英雄事跡的可讀性、感染性和圖文並茂的生動性,而且具備了學術研究的信史價值。本書所具有的學術開拓創新價值,同樣引人註目,其重點表現在:它是中國現代史上第壹部革命烈士評傳,屬史無前例之作。

  • 上一篇:余額寶和傳統銀行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關於父母的文案短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