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獲得生命。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銅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裏。”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和引領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支柱和主要依靠。他們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和對法治事業的熱情支持,將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的良好氛圍,最終將有力推動依法治國全面有序發展。
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培養法治信仰的前提。
如果不知道,那愛情呢?!只有認識法律,理解法律的內涵,掌握法律的本質,才能信仰法律,運用法律,捍衛法律,最終樹立法律的權威。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思維的形成,立法目的的明確,都屬於法律認知的範疇。在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過程中,要詳細講解和介紹我國法律體系中各個法律部門的重要規定,拓展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理論知識;要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邏輯思維的培養,提高他們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明確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增強大學生實施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普法效果。壹方面,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傳遞和普及基本法律知識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還要做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程與法律課程的有效銜接,形成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法治教育體系。課堂內容力求全面準確地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和豐富的法治建設實踐,同時註重吸收和介紹國外優秀的法治文化成果。另壹方面,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第壹,推廣法律名著和普法書籍的鑒賞。組織開展以“閱讀法治經典”為主題的活動,推薦壹批主題鮮明、通俗易懂的法治科普讀物,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第二,有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壹系列輔助教學平臺。通過平臺及時傳遞法治新聞和最新案例,以圖文並茂、視聽結合的方式教授法律知識。第三,以學生為主導,有效開展翻轉課堂。通過課堂材料的收集、內容的講授和問題的討論,鼓勵學生深刻理解法治的內涵和本質。
完善宣傳機制,營造法治氛圍。壹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弘揚法治精神。有效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技術促進法治。既要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宣傳優勢,又要激發互聯網、微博、微信、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媒體的傳播潛力。通過“不斷更新、隨時可用”的網絡情境空間,提高法治宣傳的實效性,實現“互聯網加法治宣傳教育”的普法工作新模式。通過人文影院、舞臺劇、書法展、演講比賽等藝術形式和文學創作,有效表達法治文化。,推動法治宣傳由靜態向動態轉變,打造有聲有色的普法平臺。另壹方面,把握宣傳規律,探索長效機制。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宣傳效果。結合其性格特點、職業特點、學習需求、價值觀等。,確定宣傳主題,準備宣傳材料,有效把握輿論導向,提高法治宣傳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堅持持久進步,形成長效機制。要有“抓鐵留痕,踩石留印”的韌勁和“任東南西北風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確保法治宣傳常態化。
增強大學生對法治的認同是培養法治信仰的關鍵。
強化法治的道德內涵是強化法治認同的客觀前提。道德和法律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基本手段,相輔相成。沒有道德的支撐,法律就會癱瘓。沒有法律的保護,道德就會蒼白無力。人民對法治的信仰源於對其內在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的認同。法治只有符合人民的真實感受,體現人民的道德水準,符合人民的價值追求,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可、信任、尊重和支持。因此,我們應該在法治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諸多方面強化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的價值觀,增強法治的道德基礎。立法時要以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為指導,使立法科學化,使法律反映人們對善惡是非的基本態度,符合公平正義的道德要求,實現以道德滋養法律、以良法取信、以良法促善治的美好願景。執法中要嚴格遵循正當程序、及時有效、誠實守信、權責統壹的要求,做到忠於職守、公平公正、執法為民,彰顯法治的人文關懷。在司法中,要忠於事實,忠於法律,忠於立法宗旨,遵守公平、公開、公正的法律。因為“壹次不公正的判決,其後果甚至會超過十次犯罪”,司法人員應當秉公辦案,努力實現公平正義,保護人民合法權益,以此來弘揚社會正氣,堅定人民的法治信仰,最終樹立法治權威。
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情感是增強法治認同的主觀保證。壹方面,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理論教學、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形式,將“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成為有責任感、正義感、榮辱觀的青年群體。另壹方面,展示了法治的魅力,激發了情感。通過電影、紀錄片、人物傳記等多種方式,介紹執法、司法等先進典型,展現他們在爭取權利和公平正義中的堅毅、正直、求實的法治精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大學生信任、熱愛和尊重法律的真實情感,培養大學生對法治的價值認同,促進法治理念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促進大學生法治實踐是培育法治信仰的起點。
法律只有付諸實施才能有效。倡導大學生開展法治實踐,可以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在解決糾紛和終結糾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實現公平正義中展現的巨大魅力。法治實踐有利於堅定法治信仰,法治信仰反過來有利於促進法治實踐。法治實踐不僅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法治信仰的終極願景。要通過各種方式、載體和渠道,鼓勵大學生用法律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法律的思維分析問題,用法律的途徑解決問題,使法治成為大學生的壹種行為習慣、壹種態度、壹種生活理念,實現法治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紙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
廣泛利用社會資源促進法治社會的實踐。註重與法律實務部門的合作,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 *確立培養目標,* * *制定培養方案,* * *設計課程體系。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立法機關、行政執法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進行參觀體驗,熟悉立法、執法、司法、訴訟等法律活動,通過實踐加強法治教育,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的本質。
精心打造壹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法學教師隊伍。紮實推進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互聘“雙千計劃”,選派理論功底深厚、法律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到高校兼職任教,選派高校法學專業骨幹教師到政法部門工作,鼓勵具有法律職業資格的法學教師到律師事務所兼職,形成壹支理論功底深厚、業務過硬、 德才兼備和熟悉中國國情,從而為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提供專業指導。
有效促進模擬審判教學法的發展和應用。選擇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難度適當、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角色劃分,引導學生按照庭審的要求和流程進行準備。通過審判實踐,提高學生運用法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審判,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法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