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六合螳螂拳的起源與發展

六合螳螂拳的起源與發展

螳螂拳素以快速、淩厲、拳法多變、技擊性強而享譽武壇。當今影響最大的有“七星”、“梅花”、“六合”三種螳螂拳。六合螳螂拳雖然流傳不廣,但它古樸實用、結構嚴謹,形成壹種獨特風格,得到武林界高度評價和重視。

六合螳螂拳俗稱馬猴螳螂、軟螳螂。又稱“陸合拳”,“裏功拳”,全稱為“六合螳螂磨盤馬猴拳”。六合螳螂拳是最古老的螳螂拳之壹。螳螂拳相傳為王郎所創編,但有關王郎籍貫及生平的史料不足,有的考其為宋朝人,有的證其為明朝人,有說其出身嶗山道士,有說其久居膠東頂山等等,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惟有兩點均為公認:壹是王郎為魯人,二是王郎受螳螂技能所啟發創螳螂手法。螳螂拳初創時並無門派之分,經歷代傳人繼承研練,實踐充實,融會貫通,有擅取形者,有擅取勢者,有擅取意者,因而編造出各類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創始人及創始年代皆無從考稽,至今有真實傳聞和史料記載的只能追溯至乾隆年間魏德林老師。六合螳螂拳到了魏先師壹代已非常完整、系統、科學和成熟。可見絕非幾代拳家所能創編成的。再向上追溯,只知魏得於湖北花園金老十,金得於老龍師傅。

六合螳螂拳

魏德林,人稱魏三,江湖綽號“鴨巴掌”(指趾間的蹼相連)。生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於同治六年(1867)。魏三精於技擊,善悉水性,尤以夜行術及輕功見長,壹生遊俠江湖,以劫富濟貧、抱打不平、進京盜寶為樂事,來去無影無蹤。曾以“展拍”之腿,蜚聲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素有“江湖大俠”、江洋大盜”之稱。對師門之事,匿而不露。花甲之年,為報救命之恩,將六合螳螂拳技法傳授給膠東招遠川林家林世春壹人。

林世春(1824—1911),自幼秉承家傳羅漢拳和六合拳,成年後又得魏三六合螳螂拳真傳,其聽、問、化勁已臻上乘,曾試以裹腿帶將眼蒙上,數步之內,無人能近其身,欲逃也難。林世春遐邇聞名,被黃縣(現龍口市)丁家大戶聘為拳師十余年,主要傳人丁子成、王吉臣二人。並傳下《六合螳螂拳手法真傳秘訣》拳譜。王吉臣年輕先殞。只有丁子成得其真傳後,於民國十五年(1926)創辦了“黃縣國術研究會”,免費傳授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在黃縣得以發展。

丁子成所傳弟子甚多,得其真傳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有:單香陵、張祥三、陳雲濤、趙乾壹、袁君直、劉雲樵等人。單香陵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以高超的武功馳名京華,被北京當時十大國術館之壹的第壹國術館(即火神廟國術館)聘為顧問,贏得1933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擂臺賽冠軍,被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聘為“富連成戲社”科班武術教師(任職至該社解散),此間還接到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的聘請。陳雲濤是原中國建工部副部長,雖居高職,卻依然不舍傳統武技的發展,他所寫的《螳螂略論》壹文,早已蜚聲武壇。另有張祥三、劉雲樵二位先生在臺灣幾十年致力於武術的發展,譽滿寶島,桃李滿園,有的已傳到了其他國家。

六合螳螂拳發展至今,單香陵壹代大師相繼離去,但他們的後輩已成長起來,肩負著發揚發大的重任。 六合螳螂拳有較系統的基本功法訓練,其中“抓鐵球”、“對抓手”是獨具的功法訓練。基本拳法有“三捶及三捶對練”、“磨盤手及磨盤手對練”。套路有:鐵刺、先手奔、照面燈、截手圈、藏花、雙封、短捶。主要打法有《六合螳螂拳手法真傳秘決》摘要93手。 六合螳螂拳的器械有:六合刀、雁翎刀、六合槍、小金槍、六合棍、三合劍、純陽劍等。

在技擊上,六合螳螂拳的手法更是豐富多彩,有勾掛鋸挫、纏封刁踩、沾粘推貼、壓點撐刺、挑劃刀刊、掃摟展劈等,講究“出手雕翎箭”、“有手不見手”、“封手不透風”、“勾刊賽車輪,有手勾其手,無手刊其面,手手不空”、“彼進我也進,插進裏門,先擊其面,後開彼手”、“閃則打,不閃也打,閃躲不及未有不招架者,招架則為我偷遁之手捆摔”等等打法。可謂手法密集,伏手四起,搶占中門,後發先至。故有“螳螂無處招”之說。

此拳威猛,不獨在壹招壹勢上,而在其勢逼人。兩刀(螳螂兩大臂喻人兩手臂,稱雙刀或雙斧)在身,氣蓋對手,以逸待勞,壹動皆動,迅雷不及掩耳,無往不勝。六合螳螂拳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人練習。講究精神貫註,以意導氣,以氣尋動,動作勻亭,節奏鮮明,自然順從,趣味濃厚。經常練習,可陶冶情操,增強體魄。

  • 上一篇:全國十大木門品牌,比較好的木門品牌
  • 下一篇:關於傳統企業的文章標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