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材簡介: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壹篇散文,文章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本課是第七單元的第壹篇課文。本單元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而傳承千百年的中國傳統風俗文化節日“春節”在老舍先生的字裏行間樸素而生動的表達出了人們過新年時的溫馨和美好,是幫助學生了解傳統風俗拓展有關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二、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逐壹進行分析。
1、 認識9個生字和2個多音字,會寫8個生字,積累詞語。
本課應該重點指導的生字有:蒜、粥、醋。其中 “蒜”“粥”兩個字我們可以采用多種識記方法。比如根據結構上的特點可以采用會意字的方法;根據字形特點可以讓學生編順口溜、編故事等方法。“醋”字也容易寫錯,可以結合本課生字“臘”字進行對比識記,也可以結合舊字進行識記,如:“醒”“酷”“酒”等。
多音字有“更”“傳”要指導學生結合字義識字音,進行組詞寫句練習,這樣學生多音字的記憶不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本課中也出現了壹些學生比較陌生的詞語,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憲書”“初旬”“蜜供”“麥芽糖”“守歲”“走馬燈”等等。這類詞語離學生生活年代較遠,學生生活的時代使用率很少了。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註釋進行理解,難以理解的教師可采用更為詳細的註釋或者圖片資料、影像資料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語。
再有壹些和新年有關的詞語,我認為也應該讓學生進行詞語積累,如:“截然不同”“萬象更新”“殘燈末廟”。對於這類詞語教師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更要註重學生的積累運用能力的培養。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小練習,如:說話,寫話或是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為了達到這壹教學目標,教師要結合“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三讀”教學手段進行強化。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初步朗讀課文,整體感悟老北京春節的氣氛,並理解詞語,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采用輪讀、自讀、對讀等方法。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在此環節就學生要了解老舍先生都介紹了哪些春節風俗,教師主要采用的是自讀、默讀的形式。
(3)、品讀課文。這個環節是“三讀”環節中最重要的壹部分,所以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形式來體現學生的讀,如:默讀、小聲讀、大聲有感情的讀,或采用同桌對讀、男女對讀,教師泛讀,學生練讀等方法,讓學生反復品讀重點語句,讀出真情實感。
3、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體會作者對北京,對生活的熱愛。
這壹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
教師在課前應發揮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去搜集相關的風俗資料,同時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進行古今春節風俗大對比。從對比中尋找差異,了解原因,同時對我國傳統文化風俗習慣有個更深刻的了解。
本文語言樸素,但卻把春節的熱鬧喜慶表達的淋漓盡致。這主要歸功於作者對精彩部分的細致描寫。學生通過讀也能發現本文中有些場面很熱鬧,很生動。因為這些場面是孩子們活動的場面。對於這些場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它的語言文字訓練作用。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充分的讀,談自己的感悟,寫自己的感受,找自己感受深刻的詞語、句子。
比如:“家家趕做年菜中的‘趕’”“到處都是酒肉的美味中的‘到處’”“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來”“都穿起,都貼上”“燈火通宵,日夜不絕”等,體現出除夕的喜慶團圓。
再如:“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
教師要圍繞本段進行句子品讀,體會出除夕、元旦、元宵三個日子都很熱鬧,但各有特色,從而進壹步感受三個日子都能給人帶來生活的美好感受。
結合這裏的熱鬧情景,教師可以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設計壹個小練筆:寫壹寫自己在春節時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或自己在春節、元宵節時最喜歡做什麽,體現出在過節時的喜慶、熱鬧。
4、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特點。
這壹目標既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自讀自悟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找出本文的寫作特點。教師采用點撥引導的方法進行指導理解。如:文中有的只寫了壹個點,壹句話;有的則寫了壹個場面,壹次活動。再如:“臘八”壹段描寫的活動較多,但作者單只寫了“臘八粥”和“臘八蒜”這樣寫有什麽好處呢?像這樣的寫作方法還能從文中再舉壹例嗎?如果讓妳寫春節妳打算怎樣寫?
壹系列的引導問題幫助學生歸納寫作方法:抓住特點,突出重點,詳略得當進行場面描寫。
三、教材的遷移拓展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可以設計以下幾個拓展活動:
1、各地春節風俗展。2、春節童謠、俗語、對聯或成語薈萃。
圍繞本課的寫作特點可以設計如下拓展練習:
1、寫自己最快樂的壹個春節。2、寫自己最快樂的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