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河風景線蘭州是壹條由東向西延伸的狹長山谷,夾在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城北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經過城建部門的規劃建設,沿著黃河南岸,已經打通了壹條東西數十公裏的濱河路。由於道路寬闊筆直,兩側點綴著花壇和苗圃,被譽為綠色走廊,如今已成為國內最長的城市濱河路。遊客可以通過遊覽濱河路領略黃河風情,參觀平沙落雁、博朗、絲綢之路、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雕塑。並參觀中山鐵路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公園等景點。旅遊旺季,可以看到古木排渡口,體驗吹牛過黃河的古韻;也可以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被稱為蘭州外灘的濱江路成了老年人晨練和年輕人浪漫的地方。外地遊客遊覽蘭州,必先逛濱河路,由東向西。
2.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有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巍峨起伏,蜿蜒於城郊,有環抱金城之勢。白塔最初是為了紀念壹位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並死於蘭州的藏族薩迦喇嘛而建的。現存的白塔是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甘肅巡撫劉永誠重建的。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總督補舊加新,擴建廟址,命名為吉恩寺。白塔有七層八面,高約17米。它的下面有壹個圓形的底座,上面有壹個綠色的屋頂,每邊都雕刻有佛像,在屋檐和角落綁有鐵馬鈴。塔的外部塗有白色膏體,如白玉。
白塔山於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棟,依山而建,紅柱飛檐。所有建築都由亭臺樓閣和回廊連接,四通八達。山上原有的象皮鼓、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如今紫荊樹已經枯死。白塔山綠化多年,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廳獨具特色的黃河石廳,石頭豐富,風格獨特。山腳下是中山橋,已經成為蘭州旅遊的必去之地。距蘭州白塔山約1公裏處,有元代王寶寶城遺址。相傳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和奉命攻打久攻不下的元軍。正好趕上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了壹個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進城裏。以旗幟為號,裏應外合,終於突破了王寶寶城。為紀念這場戰役的勝利,這面鼓被命名為太平鼓,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那以後,王寶寶城和太平鼓變得更加有名。
3.八盤峽旅遊度假區八盤峽旅遊度假區位於蘭州市黃河上遊最西端的八盤峽水庫。庫區有雄偉的電站大壩,美麗的廠區,寬闊的水面。廠房裏的發電機組轟鳴,fa外的樹木
庫區50畝果園果實累累。妳可以在鋪好的馬路上悠閑漫步,也可以坐在樹下的石桌旁,與朋友娛樂聊天,在炎炎夏日裏乘涼。汽車愛好者的最愛卡丁車公園即將建成,面積達9300平方米,在這裏妳可以盡情感受飛行汽車的刺激。請密切關註開幕日!正在建設中的植物園,占地1680平方米,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在這裏可以欣賞奇花異草,享受休閑娛樂。晶瑩剔透的遊泳池按照正規比賽的標準建造,有8條泳道,可以舉辦遊泳比賽。是遊泳愛好者壹展身手的地方,也是您夏日消暑的絕佳選擇。
壩下水電站是唯壹位於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的水電站。配有3臺國產機組和3臺瑞典機組,總裝機容量22萬千瓦。通過參觀電廠,妳可以了解水力發電的全過程,豐富和擴展自己的知識,也是教育年輕人電力生產的好地方。
4.土路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蘭州市西北160公裏的永登縣連城森林。屬於祁連山東麓。是壹個以奇山異水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旅遊區,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谷。1984年8月1日盧溝正式對遊客開放,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1997年入選國家森林公園十佳標兵,成為蘭州森林生態旅遊的理想目的地。圖魯是古代蒙古語,意為大、好或美麗的果園。盧溝曾是多民族聚居區,受山地氣候影響,雨量充沛,峰巒疊嶂,樹木蔥蘢,曲徑通幽,土肥納秀。
沒有人工雕琢就成了原始的自然風景區。區內發源於鄂博峰的土路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動,與三岔匯合,經前溝流入大通河。沿著山谷,有壹條路直接通到溝裏,河的兩岸景色各異,天氣情況各異。蘆溝自然風景區海拔1998-3165米,總面積6157公頃。遊客穿過大通河大橋,即進入前圖路溝森林景區。從橋到三岔旅遊村六公裏,分大小兩條溝,左邊是大土路溝,全長14.7公裏。它是公園的主要景點,有峰、山、崖、石等24個景點,形狀各異,有斷崖瀑布,有崖珠。雖然是天造地設,但看起來像是人開了花。
再往上走,就到了狗掌草原,這是壹個迷人的草原旅遊區。三岔右轉,進入小土路溝林區。這條溝長7公裏,有12個景點。社區內有1600多種樹木和花卉,棲息著麝、跑鹿、藍雉、猞猁、羊等數十種珍稀動物。這裏森林遼闊,古木參天,溪流潺潺,鳥語花香,宛如壹座天然畫廊。
5.興隆山公園位於蘭州市榆中縣西南五公裏處,距蘭州市區60公裏。奎恩因其無邊無際的白雲而得名雲起山。早在西周時期,這裏就成了道士們打洞修行的地方。清朝康熙年間,為復興起見,改名為興隆山。
50年代,全山有70多座亭臺樓閣,24個景點,成為佛道勝地。興山是離蘭州最近的國家森林公園。主峰由東、西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雲起海拔2500米。興隆峽在兩峰之間,有壹條飛瀑峽谷,有雲龍臥橋。目前,齊雲峰上有壹些殿堂和亭子,如渾源亭、朝雲亭和雷祖殿。興隆有兩仙臺、太白泉、大佛殿、宋茜亭、滴水閣等景點。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溪時,在興隆山病死
謝覺哉、彭加倫、吳秀泉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領導八辦工作。八所於1963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在互助巷2號舊址建成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1981年1月正式開館。有革命文物150余件,照片170余張,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辦公室的另壹個舊址在今天的酒泉路157號。7.五泉山公園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占地26萬平方米。它以惠、甘露、墨子、孟武巖泉水命名。歷史上有鞭笞洪水的傳說。
五泉山兩側的蒙古、惠東、西二泉,有水從裂縫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稱東西龍口。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築群,寺廟建築依山而立,廊榭錯落有致。最好從西路遊覽五泉山。白塔山公園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有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巍峨起伏,蜿蜒於城郊,有環抱金城之勢。白塔最初是為了紀念壹位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並死於蘭州的藏族薩迦喇嘛而建的。現存的白塔是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甘肅內參劉永誠重建的。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總督補舊加新,擴建寺址,命名為吉恩寺。
白塔有七層八面,高約17米。它的下面有壹個花園底座,上面有壹個綠色的屋頂,每邊都雕刻有佛像,屋檐和角落處系有鐵馬鈴。塔的外部塗有白色膏體,如白玉。白塔山於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棟,依山而建,飛檐紅柱。每座建築都由亭臺樓閣和回廊連接,向四面八方延伸。山上原有的象皮鼓、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如今紫荊樹已經枯死。白塔山綠化多年,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園內獨壹無二的黃河石廳和裕固族接待會計室,難得壹見,別具壹格。山腳下是中山橋,使兩者合二為壹,成為蘭州旅遊的必去之地。這座寺廟始建於元朝,重建於明朝。寺廟的平面呈長方形,中間是壹座白塔。寶塔有八面七層,高約17米。
它的頂部是綠色的屋頂,底部是圓形的地基。它又白又高又漂亮。它是塔南的三大寺廟建築,北面是準提菩薩殿,東西還有幾個輔助殿。爬上白塔的頂端,妳可以俯瞰蘭州城。黃河上的白塔和鐵橋構成了壹幅壯麗的畫卷,成為蘭州的標誌之壹。白塔山因白塔而得名。白塔寺位於山頂,據說是為了紀念因以為要去蒙古見成吉思汗而死於蘭州的著名藏族喇嘛而修建的。它建於明朝鄭桐年間(14361449年),由守衛太監劉永誠建造。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總督補舊加新,擴建廟址,改名為吉恩寺。
白塔有八面七層,高17米。每層兩邊都有佛像。角落裏有壹匹青銅馬,微風吹過,它清脆而美麗,頂上是綠色的屋頂,底部是圓形的地基。阿清詩人秦曾說:北環群山環抱,塔影崢嶸。金殿散於地,巨天倚黃河。畫白塔。在白塔寺西門向右轉,有水蓮觀音洞。在
從白塔寺南面直接下山,過去的人可以把山分為十級,每壹級都有壹個小廳,統稱為十王殿。南十殿為四聖宮,南有拱橋,橋南有玉皇閣,閣南有祠堂。在重建過程中,十多座宮殿已被拆除,但只有壹座保留在崖頭。黃河母親位於蘭州黃河南岸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最美的雕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首屆全國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優秀獎。該雕塑由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量超過40噸。
它由壹個母親和壹個男嬰組成。它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以及幸福興旺的華夏子孫。該雕塑構圖簡單,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媽媽頭發飄飄,神態和藹,身材高挑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壹笑,擡頭微彎右臂,仰面躺在海浪上,壹個赤裸的男嬰依偎在她的右側,頭微微偏左,帶著單純的微笑,顯得調皮可愛。雕塑的構圖寓意深刻,象征著壹望無際、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幸福興旺的華夏子孫。雕塑下部底座刻有水波紋和魚紋,源於甘肅古代彩陶的原始圖案。同時,水波紋和魚紋也反映了黃河流域先民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雕塑前,1984年8月設立了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
黃河鐵路橋位於蘭州北部白塔山腳下,金城關前。它被譽為天下黃河第壹橋,是蘭州的標誌性建築之壹。在鐵橋建成之前,這裏有壹座浮橋可以跨越黃河。這座浮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取名鎮遠橋。如今,用於建橋的壹根鐵柱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面刻有洪武九年字樣。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浮橋改為鐵橋,是黃河上遊第壹座鐵橋。這座橋有四個橋墩,底部是水泥鐵柱,頂部是石頭,還有彎曲的鋼架拱梁,這些都是後來在加固工程中增加的。
整個工程總造價30萬兩白銀以上。遠遠望去,不遠處的黃河蜿蜒曲折,為蘭州這座工業城市增色不少。在古代,這裏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控制著河西走廊、青海、寧夏的交通樞紐。西漢以後,黃河在嚴冬結冰數尺厚,車馬在上面通行,俗稱冰橋。歷史上說陜西之路可甜可涼,但蘭州浮橋;如果敵人在此基礎上架橋,河西將被孤立,很難得到償還。夏天,河水暴漲,橋梁經常被沖毀。在冬天和春天,冰崩潰,橋梁經常被摧毀。
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浮橋改為鐵橋,長70尺,寬22尺4寸。橋下有四個橋墩,底部是水泥鐵柱,頂部是石頭。河南第二墩最深,墩底高出水面17英尺。壹***花了30萬6千多兩銀子。該工程由壹家來自德國、商業和泰國的外國公司承擔,但材料運輸和施工均由我國承擔。世界各地的人們用駱駝和輪車跋涉數千裏,從東方的天津等地運來建橋材料,終於建成了黃河上的第壹座鐵橋。這座鐵橋在19年得到了加固
蘭州離蘇維埃領地很近,而當時,盛在新疆的蔡氏表現出革命傾向。很多同誌從延安經新疆去蘇聯,都要經過這裏。1939年夏至1940年春,周恩來赴蘇聯治病,途經蘭州,與鄧、孫維世等同住蘭州。王稼祥、劉英、任、李先念、程、蔡暢、鄧發、小三、李天佑、楊誌成、譚壽樹等先後在此居住。1937年12月,賀子珍離開延安去蘇聯時就住在這裏。他還接見了胡誌明和***產黨領導人金。辦事處還解救了滯留、囚禁在張掖等地的西路軍士兵,發現1000多名西路軍士兵散落在張掖,被迫做苦力。
西路軍連長蔡廣波在米湯裏寫了壹封密函,要求辦事處設法營救關押在張掖監獄的8名西路軍幹部。謝覺哉致電朱德、彭,要求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第18軍軍長、副軍長的名義釋放他們,營救這8名西路軍幹部。1937年底,馬步芳將西路軍俘虜1500人編成新兵團,準備交給河南的魏、謝覺哉和八路軍辦事處的林營救,送往延安。八路軍蘭州辦事處還承擔了轉運援助物資的任務。從1937年冬到1938年夏,西醫藥和滕的高和新疆的盛副官帶來的12車高射炮子彈和10車皮衣軍火,就是從這裏送到邊區的。
辦事處成立後,宣傳全國抗日統壹戰線,開展抗日救國活動,派積極分子到延安,指導和創辦了壹大批進步團體,有影響的有?甘肅青年抗戰團、留學生抗戰團、婦女慰安所、西北青年救國讀書會、伊斯蘭教學會、聯合劇團、回族教育促進會創辦《蘭州古今註》,由何耀祖夫人倪飛君在辦公室指導下發起的婦女慰安所創辦,宣傳婦女解放思想和民族抗戰。1937年12月,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兼任省政府主席,解散進步團體,查禁進步書刊。謝覺哉領導辦公室提出了嚴正交涉。
1938年夏,吳秀泉接替彭嘉倫擔任辦公室主任。同年秋,謝覺哉回到延安。被稱為屠夫的顧鄭倫接任省政府主席。自1939年以來,辦事處的情況日益惡化。皖南事變後,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於1943年11月被迫撤銷。蘭州水上公園蘭州水上公園位於濱河中路東段黃河南岸帶狀公園內,東臨中山橋、黃河索道;甚至西部的黃河母親和綠色希望;伊西湖公園;北與九洲臺、白塔山公園隔江相望,毗鄰黃河白馬浪。這是花園中獨壹無二的花園。蘭州水車是壹種古老的引黃灌溉設施。
她巧妙地利用黃河水灌溉農田,給黃河兩岸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促進了各項生產的發展。蘭州水車是明代蘭州的譚佳人發明的。續,明嘉靖二年進士,曾任雲南道禦史。雲南水資源豐富,用簡易汽車灌溉田地。段回到家鄉後,借鑒雲南簡易車,致力於水車的創作。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光武門外黃河北岸,第壹臺水車制造成功。400多年後,段旭創造的水車日臻完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矯健而粗獷,悠閑地旋轉著,日復壹日,把河水翻個底朝天,灌溉著萬畝良田。到1952年,二百五十二輛水車矗立在黃河兩岸,流動的水已經滿了
建設分為兩個階段。壹期工程於1993年10月15日開工,1994年8月10日竣工。歷時7年,水車公園先後完成主體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水車公園周邊環境的治理和改造。清理死角,鋪地磚,大面積種植花草樹木,讓水車園整個園林煥然壹新。1998年,新的水磨、友誼商店、水車攝影部、水車茶館服務部相繼建成,為遊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務和娛樂項目。
尤其是以水車為主景的水車茶館,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周到的服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水上樂園已成為集觀光、餐飲、娛樂、休閑、度假為壹體的綜合性旅遊景點。西關清真寺,位於蘭州市城關區解放門廣場東側,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現在能看到的是1990年重建的建築,宏偉、莊嚴,具有鮮明的阿拉伯-伊斯蘭風格。該寺還培養了大批伊斯蘭學者,每年有100多名外國穆斯林來此參觀朝拜。中山路西側,西關清真寺北側不遠處,有壹座橋門清真寺,是當地穆斯林的大型聚集地。
西關清真寺,又名紙坊清真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關街141號。原來的寺廟建於清朝末年,已經有10O多年的歷史了。該寺因道路擴建等原因,先後搬遷四處(次)。1980年實行民族宗教政策後建於西關街141號。寺廟的禮拜大廳是古典建築和阿拉伯建築的結合。全寺占地0.7畝,建築面積正殿141平方米,全寺441平方米。有1名伊瑪目,3名學生在拉曼IO和3名學生在這個車間。50經。教民500人,***1500人,都是回族,屬於伊合瓦尼。清康熙、雍正年間兩次重修。1990年,具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的圓頂建築在原址重建。它宏偉莊嚴,是中國最壯觀的清真寺之壹。吐魯番溝國家森林公園吐魯番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甘肅省永登縣連城林區腹地,距省會蘭州市、青海省西寧市160公裏。
屬於祁連山東麓,總面積5848.4公頃,海拔1998-3165米。土溝又因奇峰怪石、綠樹成蔭、四季常青而被稱為土驢溝。這裏地貌奇特,景色優美,植被垂直分布極其明顯,山頂是富饒的草原,遼闊的牧場,山腰樹木挺立,山腳下農田覆蓋。園內地貌起伏劇烈,山巒崎嶇,可以充分領略自然風光,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谷。圖魯是古代蒙古語,意為大、好或美麗的果園。盧溝曾是多民族聚居區。受山地氣候影響,雨量充沛,溝中山川峽谷,樹木蔥蘢,曲徑通幽,景色秀麗,成為未經人工雕琢的原始自然景觀。徐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海拔1550-1750米,黃土脊溝壑地貌。總面積5.06平方公裏,其中森林面積97.4公頃。
徐家山曾多次出土馬家窯彩陶,已知原是先民聚居地。1942年夏,蔣介石視察蘭州,把這座城市的南北兩山都綠化了。當局將山的北部命名為中正山,並選定徐家山作為實驗地點,整地植樹,並在這座山的山頂上豎立碑文。這座紀念碑今天仍然存在。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建立了徐家山林場,進行綠化和果園建設。1992年7月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整個公園中心的森林景區融入了自然景觀
梁紅亮下是由鹿兒島、日本和蘭州市民的綠色駐唐大使***同建設的中日友好紀念林。此外,這壹帶還有三八紀念林、蘭生樓、香柳亭、香柳野趣等景點。徐家河山是綠色科研區,是黃土高原幹旱區重要的徑流、集水和造林實驗基地。石佛溝風景區石佛溝風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七裏河區蘭阿公路16公裏處的仙口子山。它是以漢白玉佛像命名的。1949年後佛溝景區封山育林,1986年夏成為新的旅遊區,1992年9月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由石佛溝、天都山和大溝三個主要景點組成。石溝有美麗的森林植被景觀,金秋可以賞紅葉。溝底古井有七星泉。據說在月夜,北鬥七星可以倒映在深泉水中。
石溝裏的懸崖上有壹個石制的布赫達洞窟,上面刻著石佛的形象。佛洞遺跡發現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石佛旁建有佛寺,名為石佛寺,石佛溝因此得名。目前,靈巖寺和館陶閣建於清代詩佛寺的原址上。它是天都山馬鹹山的支脈。山自西向東靠近阿幹河,河水自南向東流,蜿蜒繞山,遠遠望去像是海中的仙山。因三峰高聳,涼如筆桿,又名筆架山。山上有很多油松林,也有很多灌木林,綠意盎然。山上有天然洞穴,佛像如石而坐,清代光年間的佛寺、祠堂、菩薩廟、呂祖廟、財神廟、鶴亭等依山而建,映襯著青山綠水。這座寺廟於1967年被毀,近年來部分重建。最初是佛教勝地,現在是壹個天然的郊區公園。上山,走盤山路,過牌樓,來到觀濤閣,可以聽到陣陣松濤和海浪。
亭底有七星泉,沿蚌黴泉小徑而上,山勢險峻,草木茂盛。山腰上有石布赫達洞和靈巖寺,旅遊旺季香火鼎盛。遠遠仰望關山,只見蔥郁蒼茫,遠山如黛,近山如碧,樹木零落,令人心曠神怡。官灘溝官灘溝,位於蘭州城東10公裏的榆中縣,屬於馬銜山系。古為甘肅官府養馬基地,有王牧馬觀灘界碑。溝內現建有度假別墅,五座蒙、藏、裕固族風格的接待帳篷,周邊自然風光秀麗,是重要的避暑勝地。官灘溝的景色幽深,青翠幽靜,壹路上妳欣賞到的景色錯落有致,縱橫交錯,柴飛裏的小院,細細的影子,斜斜的角度,是壹派古樸幽靜的田園風光。
到了谷底,眼前豁然開朗,但見遠山白雪皚皚,近山碧綠,山泉清澈,林與浪重疊,心曠神怡。官灘溝有數不清的山泉流淌,從白雪覆蓋的南山吹來的山風會讓妳感覺更舒服。官灘溝氣候濕潤,隨時有山珍海味、野味等妳品嘗。這大自然饋贈的綠色山珍,酸甜澀口,讓人神清氣爽,警醒明亮。躺在樹下的長椅上,泡壹壺泉水浸泡的香茶,聽著鳥鳴,看著迷人的群山,妳要端上幾盤當地新鮮的松花、蕨類、木耳、蘑菇、老水龍頭、嫩蕁麻、紫花苜蓿、百合,再來兩杯飲料。那種奇妙的感覺讓妳覺得自己是在天堂。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於小紀石山大寺溝
其中,位於懸崖高處的唐樹洞(第169窟)最為精美。這個洞穴雕刻在離地面60米的陡峭懸崖上,占地200平方米。在其北面的巖壁上,有壹幅西秦蹇宏元年(公元420年)的雕刻銘文,這是中國石窟中最早有確切年代的銘文,是炳靈寺石窟的瑰寶。如其他125個龕中的釋迦牟尼、多寶佛石雕,也是炳靈寺石窟的藝術傑作。這些石刻真實地反映了六朝時期西北地區的社會面貌、風俗習慣、音樂、舞蹈、裝飾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
炳思石窟開鑿於西晉初期(約公元3世紀初),正式建於西秦,經歷了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由於自然條件相對較好,人為破壞較少,炳靈寺石窟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現在,有183個石窟,776個雕像,900多平方米的壁畫,6個墨書和石刻銘文。十六國西秦時期,由於當地鮮卑統治者信奉佛教,開洞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是炳靈寺石窟發掘的第壹個高潮,壹直延續到北朝北魏。在這壹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穴是169號洞穴,其余的172號和1號洞穴,126號,128號,132號洞穴,2號,124號,125號洞穴和16號洞穴也很有名。
這壹時期雕刻的造像雖是以佛、菩薩為胡神,但除了體態、手印、衣飾等固有風格外,大多摒棄了犍陀羅佛像作為藝術原型的特點,融入了工匠們當地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將自己的感受和理想內容與中國信眾的感受和理想內容融合在壹起。特別是在雕像和壁畫人物的附近有著名的基金會墨書名單。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雕像栩栩如生,雍容華貴,服裝線條流暢,整體技藝精良,技法細膩。到了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之風再次興起,也就是炳靈寺石窟發掘的第二個大時期。
在此期間,有著名的46號、50號和51號等龕位。唐代洞穴、佛龕中的造像多為壹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其他則為壹佛二羅漢二菩薩二天王。這壹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似,都強調健康豐盈之美,但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如長臉、動態誇張、起伏中棱角分明、刀法更為粗獷有力。此後,到了元明時期,炳靈寺石窟有所修飾,但石窟的發掘卻趨於衰落。炳思石窟是我國石窟發掘史上比較早的作品。雖然歷經千年,但依然充滿藝術生命力,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在劉家峽黃河上遊,有許多峽谷與四川相間。
這條河穿過壹個有成千上萬巖壁的深峽谷。水勢如千馬奔騰,景色壯觀,其中最著名的是劉家峽。劉家峽位於青海和甘肅交界處,在甘肅省會蘭州西南約80公裏處。劉家峽水庫有大型水電站,可為陜西、甘肅、青海三省供電。去劉家峽,可以坐船逆流而上。河水清澈,浪花飛濺。進入峽谷後,可以看到兩岸奇峰對峙,景色多變,堪比桂林山水和長江巫峽。出了峽谷,眼前就是壹個山湖。湖水碧波蕩漾,襯著藍天白雲,還有壹些湖光山色。遊覽劉家峽,可以乘船溯流而上,進入峽谷,但看到兩岸奇峰對峙,以為是桂林山水,起初
根據觀測記錄,蘭州以上流域地區平均每年每平方公裏流失泥沙約1000公噸。黃河來到這裏,急轉彎90度,然後向西流過峽谷。當妳遊覽劉家峽時,妳可以乘船溯流而上。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兩岸山峰對峙,可以和桂林的山川相媲美。劉家峽的風景多種多樣。出峽之後,可以看到壹個山湖,那裏湖水碧波蕩漾,有獨特的湖光山色。劉家峽水庫蓄水量5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30多平方公裏,由西南向東北延伸,達54公裏。大壩高147米,長840米。大壩右岸有壹條長700米、寬80米的溢洪道。
大壩下方是廠房,地下大廳布置了5臺大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22.5萬千瓦,年發電量57億千瓦時。劉家峽水電站連接著陜西、甘肅和青海三省的電網。水庫位於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大壩上有壹個發電廠,劉家峽旅遊公司提供各種遊船。遊客可以乘船遊覽水庫西南端的炳靈寺石窟。壹般遊覽時間大概兩到三個小時,坐快艇大概壹個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