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上常見,尤其是。
肥胖、多產、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較高。
急性膽囊炎的發病與膽汁淤積和細菌感染密切相關。主要致病菌有
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占60% ~ 70%)、克雷伯氏菌、厭氧菌等。
腸道通過膽總管逆行進入膽囊,少數通過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然後隨膽汁流入。
膽囊。
有些慢性膽囊炎是急性膽囊炎引起的,但大部分以前都不是急性的。
癲癇發作史。約70%的患者伴有結石。由於膽結石的刺激,加上長期的慢性炎癥
在的基礎上,出現了反復的急性發作,可使膽囊萎縮或囊壁內出現纖維組織。
增生肥大最終導致囊腔縮小,功能喪失。如果膽囊管是結石、炎性粘連或
疤痕完全堵塞,膽汁不能流入膽囊,而原來膽囊裏的膽汁,由於膽色素
當逐漸被吸收時,粘膜仍分泌無色水樣粘液(白色膽汁),可形成膽囊。
囊性積液;繼發感染時,演變為膽囊積膿。
臨床表現:
(A)許多急性膽囊炎患者在吃了油膩的晚餐後,在半夜生病,因為高脂肪飲酒。
吃東西可以加強膽囊的收縮,而躺著容易讓小膽結石滑入並嵌入膽囊管。主要的
表現為右上腹持續疼痛,陣發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經常伴有發燒
惡心和嘔吐,但寒戰罕見,黃疸輕微。腹部檢查,右上腹充盈,膽囊充盈。
局部腹肌緊張,明顯壓痛和反跳痛。
(2)慢性膽囊炎的癥狀和體征不典型。大部分是膽汁性消化不良。
好的,油膩的食物,上腹脹氣,打嗝,胃灼熱等。,以及潰瘍或慢性
闌尾炎也差不多;有時,由於結石阻塞膽囊管,可能是急性發作,但當結石移動時,
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轉。體檢顯示膽囊區可有輕度壓痛或叩診痛;如果
膽囊積水常可觸及圓形光滑的囊性腫塊。
壹般治療和預防:
目前,膽囊切除術是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最佳方法。
(1)非手術療法也可作為術前準備,包括:a .臥床休息和禁食。
腹脹患者的胃管減壓:b、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c.
解痙止痛;靜脈註射有效的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氨芐青黴素和氯黴素。
素、頭孢菌素等。;對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2)手術治療
1.急性膽囊炎:壹般來說,12 ~ 24小時後建議積極就醫等待癥狀出現。
擇期手術緩解。
2.慢性膽囊炎:無論有無結石,膽囊已失去功能,是壹種感染性疾病。
病竈,應擇期手術切除。
除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外,營養治療起輔助作用,特別是在疼痛緩解和術後健康恢復階段。不應忽視營養療法的要求和飲食療法的原則,如下所示:
(1)營養治療的壹般目的是通過控制脂肪的攝入,減少或減輕患者的痛苦,預防結石的發生。急性發作期重癥患者應禁食,靜脈補充各種營養素;能吃的時候就要戒掉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內可以吃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隨著病情的逐漸緩解,可給予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軟飯。每天少吃多餐,仍然限制肉類和脂肪類食物。慢性膽囊炎應給予熱量充足、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脂肪限制適度、維生素豐富的飲食。
(2)必須有足夠的熱能保證病人的需要。如果患者超重,應給予低熱量飲食以減輕患者體重。低熱量飲食也應少含脂肪,以滿足膽囊疾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壹般每日供熱為7531.2 ~ 8368焦耳(1.800 ~ 2000大卡)。
(3)對於慢性膽囊炎患者,為了保持健康,刺激食欲,促進膽囊收縮,便於膽囊排空,應盡可能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每日蛋白質供給量應為每公斤體重L ~ 1.2g,但應避免膽固醇隨蛋白質過量攝入。
(4)脂肪可因病變膽囊收縮而引起劇烈疼痛,發作時應嚴格限制。每日脂肪供應量應少於40克或空腹,病情好轉後可適當進食。
(5)吃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時,主要營養素是糖。可給予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每日300-350g,尤其是發作期。
(6)需要補充充足的多種維生素,特別是補充維生素B和K..
(7)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酒精。
膽囊炎的CT診斷有什麽特點?
急性膽囊炎患者偶爾需要做CT檢查。除了發現膽囊管或膽結石外,診斷主要依據:①膽囊增大;②膽囊壁普遍增厚,增強掃描時膽囊明顯強化。這兩個現象對於建立診斷是不可缺少的。膽道梗阻也可見膽囊增大,或正常膽囊炎因膽囊壁增厚呈結節狀,可給人膽囊癌的現象。因此,其鑒別診斷應結合臨床癥狀。化膿性膽囊炎的膽汁CT值可大於20HU。膽囊炎周圍,膽囊壁與肝實質界面不清或在膽囊周圍顯示低密度環,是肝組織繼發性水腫所致。如果膽囊穿孔,膽囊窩內可能有液體膿腫。肺細胞性膽囊炎在膽囊內或壁內有氣影。慢性膽囊炎常與膽結石並存。CT掃描膽囊壁普遍增厚、強化,大部分膽囊不擴張、不萎縮。如周圍有粘連,可見膽囊皺折、變形。需要指出的是,沒有膽結石,CT很難確定膽囊收縮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如果膽汁鈣化或膽囊壁鈣化形成所謂的“瓷樣膽囊”,CT很容易診斷。如果造影顯示增厚、擴張不良的膽囊不發達,但膽管發達,則可確認為慢性膽囊炎。CT通常不用於膽管造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