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壹部蘊藏人類智慧的經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余字,卻值得我們用壹生的時間來研讀。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道德經》讀後感800字7篇,歡迎借鑒參考。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1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壹兩句琢磨壹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壹。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於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並非目的,而是壹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滬事業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壹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於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壹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壹番功夫才行;但對於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壹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麽這種狀態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開發是壹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由於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範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壹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範而被打回,就是由於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讀後感?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範也早就心中有數。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壹點。
結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壹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律中的“量變引起質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的不是結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
所以,《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壹種客關規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壹個標誌,關於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壹點感悟。
道德與本性
關於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於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於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壹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與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著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復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為生存形態。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壹種權威,原始人無鑒別的能力,有壹種群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壹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威的陰影下形成壹種固守舊俗的狀態。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於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展的動力。孔子曾說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壹種節制,但這種節制並不等於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麽社會就不會發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
過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發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欲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展,但適當的私心與欲望是道德發展的動力。比如妳現在幫助壹個人,表面上是出於妳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裏妳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壹種互助的私心。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2
韓恒恒;在這微信、QQ連接妳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會出現網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個性簽名寫著“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這樣的盛況足以說明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安民方針,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核心點是利終生、福萬民而又淡名利、輕權勢。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違反規律,就是“無為”。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還強調,把握了規律則可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僅停留於空談。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壹。舉例來說,馬鋼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車板個性化需求多、汽車板更新周期短、汽車板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的流水線自動化,對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作為國內主流汽車板供應商,已逐步打開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群,贏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產線、冷軋產品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較為完備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強化專業培訓,實現設備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轉化,確保設備穩定運行、精益運行,為矽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質量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晝無為、寢難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空虛而痛苦的。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攻堅克難、創新創效。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無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法,“無不為”是鞭策我們努力實現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3
“無,名天地之始”
生命從何而來?父精母卵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就像是我們身上的任何壹個細胞壹樣,即使它們有其特殊性,兩相結合,也只能形成壹個有特殊性的東西。比如泥與火結合,形成了陶,形態質地變了,本質還是沒變,依舊是無生命體。那從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到壹個嬰兒,生命從何而來?
生命又是什麽?如果生命是健康肉體的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個器官,由科學家將之天衣無縫地組合起來,這樣的“人”會有生命嗎?如果有,那我們討論“精神”,“靈魂”還有什麽意義?如果沒有,那肉體枯滅後,靈魂也會消亡嗎?若靈魂永存,那它們會去哪裏?
“名可名,非常名”
語言和名相不可執著,我認為有其壹定的科學性。聖人之言論,於其時代,於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論是自然還是社會,或者每壹個個體,都在變。譬如孔子重視“禮”,是因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紅樓夢》中,在壹個“家教甚嚴”的大家族要遵死禮,就是對年輕人自由思想的扼殺,魯迅反傳統文化,是外國的堅船利炮脅迫中國人不得不直面戰爭,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艱難的戰爭時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禮談樂是天方夜譚。而在現世,經濟科技網絡發展,人有了錢想要更有錢,無止盡地追逐美,物質,權力,這於自然規律是相悖的。
世間凡種.種,都盛極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節制,必定會在壹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所以現代說要復興國學,因為國學裏有壹種中庸之道,對自然有壹種敬畏之心。譬如嚴冬熬過必會開春,自然延續了千萬年的法則,人也應該遵守。所以“知道”後,人應該采取壹種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壹天又壹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諦。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就如我第壹個問題,世上還有許多的問題不可答者,現實中似乎沒有線索,因此要從“無”中尋。而“無”玄之又玄,因此我們要從“有”中細察端倪。事物的發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道而壹”,因此“無”也可觀也。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4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壹書,談不上什麽理解,只能說是壹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並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裏面仍然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願。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於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註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壹跳,趕快坐好,但過壹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裏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裏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壹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壹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壹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為,壹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壹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壹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壹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註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裏所講:“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萬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於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壹種洞察力,也是壹種理解力,更是壹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煉。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5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壹種生活的哲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是在現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壹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啟示。雖然取自的這壹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壹的論點,卻能成為生活的壹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麽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當我遇見壹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壹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麽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與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壹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壹件好事,為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壹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壹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壹個人都會是同壹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妳說不出他哪裏好,但他總是那麽親切的對妳好,大家都說她好,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無為是壹種心境、壹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壹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壹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道德經》是壹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6
我們給人生天然的設置了壹個首先模式。例如,妳認為不可能返老還童,永葆青春,卻無視那些真正做到的,70歲像28歲的人。頭腦裏總有壹個妳認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就是妳人生發展的界限。
例如,妳認為不可能像別人那樣獲得自由財富,卻無視他們曾經跟妳壹樣普通到被人忽視;例如,妳認為擁有的親密關系,最後只會隨時淹沒在鍋碗瓢盆的世俗裏,卻無視身邊那些隨時隨地緊握的手和充滿了他們愛意的眼神。
我們過著壹個個受限的人生,卻不知道當妳轉就像念了壹句“芝麻開門”,這受限的模式會立即去除,從此人生無限寬廣。妳只要做到這樣:時刻微笑提醒內在的自己:“妳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妳忘記了這就是妳本然的狀態”。
這不是壹句自我鼓勵,或者是心靈雞湯的話,而是來源於最近看《道德經》的感悟,《道德經》要告訴世人的真相。
《道德經》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告訴了我們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的原因:
《道德經》曰:“天下萬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壹,壹生,二生三,三生萬物”。指的就是“壹念產生大千世界”。既然這個世界就是那壹個意識念頭的產物,和我們平時隨時頭腦當中閃過的念頭壹樣:“我可以創造壹個這樣的世界,然後讓另壹個我在裏面體驗我所體驗不到的東西。”比如:我沒進過監獄,我要創造壹個那樣的場景就像拍電視劇壹樣,讓裏面的演員替我體蹲監獄是什麽滋味,會經歷哪些感受。”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範文7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壹個悲壯的故事:壹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同伴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壹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壹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後,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鬥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那是壹種怎樣近乎殘忍的惡劣條件啊!寒冷、饑餓、傷病、惡獸,所有的不幸挫折接踵而至,在這種環境下,主人公不為別的,只為生存,只為能夠在這生死考驗中堅強地活下來。所以,能活下來,就是生命最大的饋贈。
那是壹種怎樣近乎神性的人性本色啊!他為同伴所棄,他極度虛弱,疲倦和孤獨,外界物質上存在的困境是那麽的巨大,壹切看起來他必死無疑,但是他沒有選擇放棄,他"極其小心地讓自己鎮靜下去,剛強地打起精神",他"憑著壹種奇怪的心靈作用,另外找到壹絲毅力,更堅強地劃著"。他,壹次次掙紮,意識漸漸模糊,但心中的毅力沒有不見,那種奇怪的心靈作用應該就是壹定要活下去的念頭吧!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主人公的人性光芒依然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生命是什麽?確實沒有經歷過生死抉擇的人是難於深切體會的,但是傑克.倫敦用粗獷豪放的筆觸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生命的張力和堅韌,人性在生與死的那壹剎那綻放全部的光彩!
熱愛生命!簡單的四個字卻凝聚著全部生命的感悟,就像小說開頭說的:"這就是生命中唯壹的財富/活過並經歷痛苦/能做到這壹點也就不錯/即使輸掉了最後的賭註。"
生命重在熱愛的過程,因為結果都已註定,我們無法把握死神來臨的時刻,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熱愛當下的美好。
想想自己也真是慚愧,我們都不斷的向生命的終點走去,壹路上卻喋喋不休地抱怨東抱怨西,就在抱怨的同時,我們錯過了多少良辰美景啊。
熱愛生命吧,只為生命中的無限綺麗風光,就算苦痛也是另壹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