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三下鄉的事

關於三下鄉的事

從學校出發,半小時的公交,十七分鐘的高鐵,我們實踐團隊就到達了我們本次實踐的目的地——郎溪縣。雖然本次實踐的地點距離學校不過壹小時路程。但對於我們實踐團隊來說,還是頗有壹種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對於實踐地點的不甚熟悉,我們擔心鄉鎮中沒有去往各個實踐地點的交通工具,我們擔心到了實踐地點沒有人可以幫我們講解舊址背後的故事。

幸運的是,我們對於實踐地的準備還算充分,7月21日上午,搭車前往我們的第壹個實踐地點——畢橋鎮。如願見到了畢橋鎮的團委書記,事情遠沒有有我們想的那麽復雜,壹切都安排的有條不紊,在出發前我們與其已經溝通好了實踐的地點。陳文將軍紀念館距離鄉政府不過數百米,步行前往。講解的老師已經在紀念館等待我們壹行人的到來。陳文將軍紀念館是由原畢橋中學改造而成,新四軍第四兵站舊址也在畢橋中學裏面,跟隨講解老師的腳步,我們開始回憶郎溪起義的故事,回憶夏雨初他們不懼權勢,與反動勢力抗爭,保護壹方水土的故事。參觀完畢,天色還早,我們實踐團隊提議去拜訪壹下退休的老黨員,想親自從他們口中聽聽那個百廢待興,改革創新年代的故事,於是我們見到了熊老。做壹件事,發壹份光,心裏有夢,眼底有光。當熊老講起改革開放的變化,講起這些年黨為人民做的事,熊老的眼睛仿佛都亮起來了。故事並不新穎,壹個老黨員見證改革開放幾十年的變化,講解自己這些年的感受與心得,表示對我們實踐團隊傳承文化行為的認可。我們聽過,在熒屏上,在書本裏,但眼底的對黨事業的熱忱卻令我們每壹個人都久久難以忘懷。

[endif]行程的第二天,帶上鮮花與追思,我們壹行人來到了夏雨初烈士墓園,墓園很小,卻容納了畢橋鎮數十位無私的靈魂,經過這幾年的完善,畢橋鎮革命烈士墓大都遷移到墓園中,方便人們的祭拜,形成革命精神文化的傳承。墓園坐落在夏家村中,在祭拜完革命先烈之後,村中的負責人邀請我們到村中參觀,在國家推動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村中儼然壹副新景象。小孩嬉笑,老人閑聊,就如桃花源記中描寫的壹般,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少了些阡陌交通,墻上的壁畫卻給我們講述了革命先烈們的故事,墻上是過去,墻下是如今,而看著墻的我們,希望能為建設祖國的未來付出自己的壹份力。

按著計劃繼續往前,下壹站我們來到了姚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和我們找的資料有些許的差異,原來破敗的平房在修復後後煥發出勃勃的新氣象。大廳中映入眼簾的就是壹面巨大的黨旗,空氣中彌漫的是剛刷上的桐油的味道,將時光的韻味包裹在原本的木材裏,我們壹行人就在黨旗的見證下,重溫入黨誓詞。然後去秀美鄉村中調研發展情況,江南水鄉中的風景,盡入眼簾。謀發展,求富裕,郎溪縣的支柱產業是茶園,數千畝的黃茶,遠銷國內外,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蓬勃的發展。千畝茶園形成的壯麗景觀,帶來的人流量,進而帶動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揚。這就是郎溪的紅色文化的發展之路

第三天,實踐團隊的最後壹站,大佛山養心谷紅色文化紀念館。以紀念館為主體,囊括了娛樂設施,休閑場所,茶園風景為壹體的紅色文化旅遊景區。紀念館的館長親自為實踐隊員講述了館中壹件件文物的來歷及背後的故事。有些文物歷盡艱辛被保留下來,有些文物經歷了歷史中壹件件大事,有些文物背後蘊含著期許,不壹而同,都被陳列在紀念館中,讓更多的人學習感受著壹切。夕陽落幕,打道回府。回到出發點,不同的是,滿載行囊。

出發就必定滿載而歸,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也的確如此。如果要問社會實踐的意義,紙面上我會寫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腦海中會映出短短實踐中遇到的壹張張面孔。

[endif]在出發前,我們團隊通過對於郎溪縣的基本文化遺址、歷史人物、傳統文化制作了壹本紀念冊,用以送給實踐過程中遇到的老師,工作人員。畢橋鎮的陳文將軍紀念館和夏雨初烈士墓園的講解老師是同壹位,我們叫他唐老師。他是壹名教師,文化水平只有小學,壹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有關於郎溪紅色文化的故事,便開始了十幾年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去了解壹件件故事背後的歷史。我們制作紀念冊的資料大多是從百度百科與當地發出的壹些宣傳稿件,其中不乏壹些錯誤之處,在行程的第壹天,我們將紀念冊贈[if !vml]

[endif]與唐老師留念,唐老師在行程第二天午餐間隙,在飯桌之上逐字逐句的為我們改正其中有誤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對我們這次實踐的認可,也是唐老師認真仔細態度的另壹方面的體現。除此之外,我們有幸獲贈壹本畢橋三立文化集,其中記錄的是歷史中關於畢橋能人誌士,趣聞典故的壹個歸納。而其中的主要作者就包括唐老師和熊光來老先生。雖然他們都不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著我們該如何去保護畢橋紅色文化。這些年熊光來老先生在周邊地區演講,傳播紅色文化精神。在其客廳的角落,堆滿了這些年他演講的手稿。那壹張張泛黃的紙張,在周邊留下的是關於革命精神傳承的印記。

令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大佛山養心谷紅色文化紀念館的館長,他是壹名企業家,手中有水廠、茶廠、養心谷這些產業,紅色文化紀念館中的壹件件藏品是從鄉間,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的。他很幸運,許多藏品都在購來後,都升值了,但我覺得這些藏品也很幸運,能在紀念館中得到保護並能夠被人熟知其背後的故事。當時有壹件藏品是其花高價從壹位老人手上購買,後來藏品升值,老人的子女認為老人出售的價格不合理,想要用原價將其贖回,經過協商之後,藏品仍然留在館中,所有權歸老人所有。館長所想的不是擁有多少藏品,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歷史文物,出於興趣,也出於對社會責任的壹種擔當。在不久前鴻星爾克獲得國民的認可,不正也是因為企業對民族的責任感嗎?

從畢橋鎮到姚村鄉,從姚村鄉到濤城鎮,三天的行程,三位團委書記的陪同,使我們順利的完成了這次的社會實踐任務,我們吃驚於團委書記們的年輕,二十四五歲的年紀,紮根在基層的努力。當我們提出把畢橋鎮建設成實踐基地時,他們噴湧而出的想法。讓我們更想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才不辜負他們對我們實踐團隊的信任。壹路上見到了許多人,熊老、唐老師、館長、書記、雲舞傳承人……,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的意義。崗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但都在路上,而我們機械工程系赴郎溪縣探尋皖南紅色文化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壹樣在路上。

對於青春出彩篇章我想了許久,我試著從我們的行動中找出與能夠表現我們大學生出彩的地方,像做比賽壹樣找出我們實踐團隊的亮點。我打開瀏覽器搜索“大學生的青春出彩”,有許多答案,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開拓興趣,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或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的夢想,不能人雲亦雲,要有自己的主見。諸如此類的回答其實已經見過許多次,我更想知道這次的暑期實踐活動真正給我們帶來的感悟,我們在這活動中怎樣表現自己,以壹個大學生的身份。於是我打開瀏覽器搜索“怎樣的大學生是不出彩的”有壹個詞吸引了我的目光——遺憾。有些事本可以去做,卻因為懶,因為覺得不重要就錯過了去做的機會,幾年下來,看著其他同學豐富的經歷,意識到自己的不出彩。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制作了紀念冊,我們想完善後讓之後去郎溪縣調研紅色文化的團隊能夠更快的了解郎溪縣的故事。我們發了十幾篇的新聞稿,希望我們能為郎溪的紅色文化傳揚發出我們的聲音。我們想把畢橋鎮建設成實踐基地,希望合工大有更多的學生能夠去了解夏雨初他們背後的故事。我們看望老人的時候帶著蘋果和香蕉,帶去壹份來自大學生實踐團隊的溫暖。我們去祭拜的時候給每位烈士獻上壹枝花,是尊敬也是緬懷。我們走在路上帶著微笑,這是我們認為作為青年大學生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做的事情或許很平凡,但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是大學中有限的幾次機會去經歷這壹切,我們努力學習著交流合作,我們不會因為我們做的感到遺憾,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出彩的地方。

  • 上一篇:八個吉祥成語?
  • 下一篇:中英文園林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