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的神話和傳說
至於印章的起源,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文字記載是在漢代編纂的《舒威都雲書》和《春秋合成圖》中。《春秋》雲:“黃帝在黃帝時,黃龍有負圖,圖中有印,文曰‘天王傅Xi’。”《春秋》和《春秋》更是繪聲繪色:“堯與秋順同坐舟,鳳凰給堯負圖。這幅畫是用紅玉石做的,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驗之,白玉繩兩端封,其印名曰‘田赤帝府Xi’。”
以上兩種說法很明顯地把印章的起源歸結於神靈的創造和恩賜。當然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幼稚和荒謬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由於社會和文明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人們不可能對很多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
另外,說印章來源於殷墟甲骨和青銅器鑄銘文,也比較符合實際。分析印章與甲骨文、金文的關系不無道理,因為甲骨文、金文、印章從材料的制作、雕刻到書法藝術的表現都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沒有甲骨文、金文就沒有印章。但這只是說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卻沒有闡明印章作為壹種獨立的形式是如何產生的。此外,還有壹些例子,如印章起源於“識別圖騰”;源於“宗教”,源於“生殖崇拜”,源於“勞動工具”,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這個問題。
+=+& gt;印章的來源
印章起源於陶器制作。
中國陶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最原始的制陶方法是成型,即在模具中放入竹籃或繩子,然後塗上泥,半幹後取出,在陶坯表面留下清晰的痕跡。受這些版畫的啟發,祖先們後來直接在陶拍上雕刻裝飾圖案。陶拍最初是壹種簡單的工具,通過敲擊來打碎粘土坯。在上面雕刻裝飾圖案後,它成為中國裝飾圖案和印章藝術的起源,陶靜由此誕生。
陶應該有兩層意思。壹種是指印章的質地是陶器,由陶土的混合物成型、幹燥、燒結而成;第二種是指用於在陶土上印上人物或標誌的印章。這些字符或標誌通常是物品所有者或家族的名字或標記。
印章是私有制的產物。
印章的形成與屬於私有財產的商品和奴隸密切相關。《後漢書·祭祀史》指出:“黃三無話,系壹繩而治。從五帝開始就有書約。至於三王,雕、詐、偽之俗漸盛,止奸只有印,仍無玉、銀、銅。”“三王”是指於霞、商湯和周文王。“詐”和“奸”明顯是私有制出現後的欺詐、自以為是、盜竊、挪用等不當行為。於是,能在物品上加蓋標記以證明物主的印章就應運而生了。殷商時期的印章只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西周時期,隨著以“工商業食宮”為特征的商品經濟(即手工業者和商人是貴族的奴隸,他們在封建領地內主要是為了貴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從事工商業活動。因為商品經濟不發達,當時很少有獨立的手工業和商業。因此,尹喜躋身於傑夫的行列,才有了依靠信任的功能。
+=+& gt;印章的分類
1.戰國時期的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總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時期的古印。這些古代印章的許多特征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朱溫的古璽大多配有寬邊。印章的筆畫非常精細,都是鑄造出來的。白語古篆多加邊條或中間豎格,字鑄鑿而成。官印除了有司馬、司徒的名字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也刻有吉祥的文字和生動的實物。
2.秦印章
秦篆是指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流行的印章,所用文字叫。看它的書法風格和秦漢、秦石刻等文字都很相似,都比古代戰國時期通俗易懂。秦印章多為白色雕刻,印章表面常有壹個方形。低級官員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壹般方形官印的壹半,呈長方形,作“日”字,稱為“半通印”。私章壹般為長方形,也有圓形和橢圓形。除了官名、人名和吉爾吉斯語外,還有“敬事”、“思成”、“和民”等格言警句和成語。
3.中國公章
廣義來說,是從漢代到魏晉時期對官印的統稱。與秦篆相比,印章更為工整、挺拔、方正,風格渾厚。西漢末年,手工業非常發達,所以到了新莽時代,(?“辛”的官印尤為精美傳神,漢代的印章藝術達到了頂峰。因此成為後來篆刻家學習的範本。
兩漢官印多為白色,均為鑄造。只有少數部隊急需並鑿兄弟民族的官印而不鑄,後面會介紹。
4.中國私人印刷
中國私印是漢代的私印,是古代印章中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壹種。不僅造型各異,而且都是用朱砂和白色,或飾以四靈等圖案,再有多面印、套印(母子印)、鉤印。印出的字除了名字外,往往還有姬語、籍貫、表字,以及“印”、“私印”、“信印”等輔助字。紐扣系統極其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匠心。兩漢時期的私印仍以白為主,西漢時期以刻為主,東漢時期則以鑿鑄為主。
5.普通印刷品
總印也是中國公章的壹種。這些印章往往是行軍途中臨時指定的急件,在急件上用小刀刻在印面上,也叫“急印”。普印的獨特風格充滿趣味,對他後來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漢代將軍用印,壹般稱為“印”,而不是“封”,這是軍印的壹大特點。
6.韓余音
兩漢玉璽是古代印章中非常珍貴和罕見的。“戴玉”在古代也是名臣名士的壹種高雅時尚。壹般玉璽制作精良,構圖嚴謹,筆畫圓潤。乍看之下,筆畫方正挺拔,卻無意停滯。由於玉質堅硬,不易被刀削,所以產生了壹種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刀削法”。因為玉不易腐蝕損壞,所以代代相傳,更好地保存了它的本來面目。
7.魏晉南北朝印章
魏晉時期的官印、私印形制和鈕制沿襲了漢代,但鑄造不如漢代精美。為兄弟代代相傳的官印,字多如刀刻,書法風格自然在徐遐生,成為壹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略大,文字倉促鑿刻,但不鑄官印。
8.白澍文印
朱的交替印刷風格在中國和印度是非常巧妙的,據說它起源於東漢。其方式極其多樣,白澍字的位置排列和字數可以不受限制地靈活變化。這裏引用的印章數量可見壹斑。白澍的原則是看筆畫數,而朱文大多筆畫數多,朱文大多筆畫數少,而柏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白茹和白如珠的和諧效果。這些印章大多是私人印制的,沒有用過公章。
9.凸版印刷
母印,又稱“Xi印”,起源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它是由兩個或三個印章組成的印章。人的胃是空的,可以適當插入壹兩個小海豹,形成媽媽口袋的形狀。也有壹方兩印(如右欄“國壹”印)成壹組三方的。在壹枚印章的體積中,具有數枚印章的使用價值,可見古代印刷術的技術水平。
10.六面印刷
傳世的六面印實物很少。這種“凸”印,鼻子上有個洞,可以戴,鼻子上有個小印,和其他五個印面壹起,叫六面印。傳世的六面印的典型樣式是白帶棱,每字為壹行,上密下疏,印的豎筆長而下垂,末端漸細如掛針,故有“掛針印”的俗稱。這種風格雖然還有筆畫舒展、疏密對比的優點,但容易變得庸俗,遠不如中印,所以篆刻家壹直只是偶爾為之。
11.苗印印章(附花鳥蟲書)
傳世的六面印實物很少。這種“凸”印,鼻子上有個洞,可以戴,鼻子上有個小印,和其他五個印面壹起,叫六面印。傳世的六面印的典型樣式是白帶棱,每字為壹行,上密下疏,印的豎筆長而下垂,末端漸細如掛針,故有“掛針印”的俗稱。這種風格雖然還有筆畫舒展、疏密對比的優點,但容易變得庸俗,遠不如中印,所以篆刻家壹直只是偶爾為之。
12.雜項印章
在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印也是非常獨特的壹類。其風格不固定,大小從幾英寸到幾分鐘不等,變化極其豐富。除了方圓的長寬,還有凹凸紋,方形,圓形,三角形,兩圓三圓珠,三葉展開形,等等。雜印之所以只用於私印,是因為雜印獨特的幽默,與公章不同的莊重冷靜的要求。
返回
13.圖形印刷
從戰國到漢魏都有印圖,以漢代為最多。也稱為蕭形印章或象形印章。形式多樣,簡潔生動,除了人物、鳥獸、騎馬、吉祥羊、魚鵝等圖案外,吉祥羊的四靈是常見的。龍、虎、雀和(鳳、龜)入印,這種印也叫“四靈印”。
14.成玉印
成玉璽從戰國時期就有了,使用的諺語成語有100多種。比如成語很多,比如“直來直去”、“尊事”、“利天”、“出入吉祥”等等。字數從壹個到兩個不等,最多二十個,既用來表示吉祥,也用來紀念逝者。
15.華銀
花印又叫“押字”,盛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形,壹般刻楷書姓氏,刻八思巴文或華押。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歷代印章大多具有防奸、辨偽的功能。作為個人的任意書寫,改變後的“押字”(有些已經不是文字,只是個人符號)自然更難模仿,達到防偽的效果,所以這種押字壹直沿用到明清。
16.撒
泥封,又稱“泥封”,不是印章,而是從古印章遺跡中保存下來的珍貴實物——覆蓋著古印章的幹硬泥團。因為原來的印章是負篆,鐘在泥上變成了正篆,其邊緣是泥面,所以形成了寬邊,不同的邊。琵琶的使用是從戰國到漢魏時期,直到晉代以後,紙、絹、帛逐漸取代竹簡、木簡的對應,琵琶才不能使用。後來的篆刻家借鑒了這些珍貴的篆刻拓片,用於印刷,從而擴大了篆刻的方法範圍。基礎訓練和創造
17.按鈕系統
古代的印章大多都有紐扣,這樣紐扣就被打孔系在腰帶上了。這是古代的“戴璽”方式。從漢代開始,皇帝和官員就以龜、駝、馬等紐扣來區分。如高官史所用的龜鈕、駝鈕、蛇鈕,是漢魏晉時期授予兄弟等官印的常見鈕制。歷代鈕制很多,其中以壇鈕、鼻鈕、多鬥鈕最為常見。現在,壹些按鈕系統被列在右邊看壹個點。
隋唐以來的官印
隋唐時期,官印開始增多。隨著紙的廣泛應用,朱文逐漸取代了柏文。許多官方印章開始在背面刻上年份數字。在文字方面,多使用隋印,開始使用屈折的“九折文”印刷(古代“九”的數字是終極的,不必九折。可以隨著筆畫的復雜程度而變化)以填充印刷表面。唐宋時開始用隸書印刷,清代官印用滿文。中文和漢文都用,刻在壹個印章裏。蒙昧的清朝歷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惜的革命文物。
19.宋媛媛朱文胤
魏晉以來,紙和絲綢逐漸取代了竹簡。到了隋唐時期,印章的使用已經直接覆蓋了印刷色鈸。到了元代,文人畫全盛時期,文人印章所寫的印章已經與詩、書、畫融為壹體,發揮了鮮明的作用,受到書畫的喜愛。這壹階段,首先是宋初書畫家趙孟頫提倡篆刻的人力。由於李篆書在書法上的影響,印章風格流暢美觀,產生了獨特的印章——“圓”印,為後世篆刻家所采用。
20.兄弟民族性格的印記
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自宋代以來的兄弟民族都以中國書法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以其文字為官印,傳承性很小。他們見過的印章是金國(女真)書、元朝八思巴文字、西夏文字,很多至今不為人知。
21.今天的風格印章
在中國書法中,篆書以其強烈的裝飾性成為篆刻藝術的主體。但秦漢以後,隨著書法的發展,篆書已不是唯壹用於印章的書法。除了唐宋時期的李楷印章和元代的篆刻外,魏晉時期就有了李楷印的先例。從清代開始,篆刻家也開始嘗試用現代體(隸書、楷書、草書)印刷,其中不乏佳作。這讓我們認識到,篆刻藝術的體現並不局限於某壹種風格的運用,關鍵在於構圖、書法、刀法的高度應用能力。
22.收集印章,借出的印章和休閑郵票。
印章發展到唐宋時期,作為壹種欣賞藝術日益發展,開始出現專門用於收藏、欣賞和修改的印章。書畫收藏中有很多種鐘。“齋官印”是刻有“樓、亭、閣、窩、院、齋、軒、廳”等文人書房、客廳的雅號的印章,但實際上,很多名義上的(文徵明說他的書店大部分是建立在印章上的),只是知識分子思想精神的表現。閑章源於古代吉祥印章。這些印有詩詞、成語、名言、俗語的作品,使篆刻從壹種簡單的刻官職、姓名的實用藝術,進壹步發展成為壹種獨立的具有文學意義的欣賞藝術,與詩詞、書法、繪畫相輔相成。
+=+& gt;材料鑒別
按材質可分為:石、巴林石、青田石、雞血石、朝鮮石等。其中壽山石為上品,壽山石中的田黃最好。
按雕工分:薄意、圓雕、巧彩、透雕等。,以巧色,薄意最難。
印章壹出現就和中國的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繪畫增色不少。同時,在文人的參與下,印章的裝飾越來越精美,雕刻越來越精美,藝術性越來越高。要欣賞壹枚印章的好壞,首先要看材質。好的料子看起來純凈如玉,料子裏沒有結晶。當它放在手裏的時候,感覺又涼又暖,表面感覺油膩。然後,檢查刀是否合適(石頭對刀的接受度,好的石頭強度適中,柔韌性強)。壹般來說,材質的好壞要經過以上鑒定。
壹幅好的畫,從藝術角度來說,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壹是畫本身,如風格、構圖、筆墨、色彩。二是碑文如位置、字體、大小等與畫本身壹致,有壹定的書法水平。第三,印章,如風格、大小、流派、陰陽印章的搭配、印章的位置、文字的正確性、字畫的統壹性等。
自明清以來,印章作為書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壹種刻板印象。
壹個全面的畫家要有書畫理論,熟悉書法、繪畫、篆刻,技法嫻熟。有些著名的畫家就是這樣,如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吳昌碩、趙、高。
他們不僅擅長書法和繪畫,而且擅長印刷,所以他們使用的印章可以更好地與他們的繪畫相匹配,達到更加完美的和諧統壹。
書畫上的印章主要分為三類:壹是作者本人的印章。第二,題字人的印章。第三,收藏家和鑒賞家的印章。這些印章分為三個方面:壹是姓名、字號、堂號和堂號印章;第二,隨意書寫,吉祥語和警句印章。第三,收藏和欣賞印章。
姓名和字體印章:壹般加蓋在作者姓名下方或周圍。翟官、唐浩壹般都是在字的周圍或下方蓋章,也是用來打招呼的,蓋在右上角。文章、吉祥話、格言警句的印章壹般都蓋在字畫的左下角,作為棋子,也作為問候語。收藏、鑒賞郵票壹般蓋在字畫的左右角,或者不妨礙字畫作品本身的留白,也可以蓋在字畫以外的裝裱上。字畫最顯眼的位置也有封面以示權威,如乾隆、嘉慶皇帝。;
書畫鑒賞主要從風格、筆墨、色彩、構圖、構圖、繪畫、印章、紙張、裝裱、題字等方面進行觀察。主要方面是字畫本身,書法和印章。
印章作為鑒定字畫的壹個主要方面,壹定要重視,因為大部分畫都有印章。
如果印章與我們現在指定為原件的作品上的印章完全相同,則有可能是原件。當然這不是唯壹的標準,只是鑒定的壹個方面。特別是清末以來,西方照相制版術傳入中國,使得復制、盜版的印章與原印章幾乎壹模壹樣,僅憑印章無法鑒別字畫。如果壹件清代中期或之前的作品上的印章與原作上的印章完全壹致,並且其他方面沒有疑問,基本上可以認定為原作。因為壹般來說,臨摹、復制印章,人工仿制總會與原印章有些出入,要復制出與原印章壹模壹樣的印章是極其困難的。如果是晚清以後的書畫作品,要從多方面更仔細的鑒別。
從印章鑒定來看,看到的印章和原印章會有壹些差異。
比如印章的厚度,邊框的寬度和破損程度,印痕的清晰和模糊程度都不壹樣。
這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壹枚印章初次使用和長期使用會有所不同,初次使用的印章字跡會更清晰。長期使用後,印章的清晰度會因擦拭、磨損、磕碰而發生變化。印泥的質量、新舊、濃淡、幹濕也會在蓋上印章後產生不同的變化。邊框的寬度與沖壓時的力度和下面的物體有關,有時寬度會有變化。印章石比較軟,所以用久了會磨損或者磕碰,也會造成印章邊框周圍有壹定的變異。印痕的清晰程度與使用印章的人的技術有壹定的關系。有的人用力蓋章,有的人輕微晃動,底層材質的質與量,天氣的冷暖變化,不用的印泥和頻繁使用的印泥,都會使印章效果有所不同。也有人在剛蓋好印章的印記上撒壹些白色粉末或色粉,防止擠壓時汙染字畫作品。所使用的經常擦拭或刷的印章也將不同於不經常擦拭或刷的印章所覆蓋的印記。
待識別的印跡只要與已知的原印章大小壹致,與印刷文字的文字、筆畫位置壹致,基本就夠了。
書畫名家作品的印章,也要有壹定的藝術水平。如果印章差,就有造假的可能。印章的藝術水平主要區別於書法、章法、刀法,尤其是用字不能有錯。壹個著名的畫家是不可能經常寫錯別字、用錯別字的。印章的鑒別是靠印泥的顏色。壹枚古畫印章的顏色雖然可能是鮮艷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滄桑的變化,顏色會變得蒼勁而平靜。Inpad是用朱砂做的,朱砂的顏色穩定,但長久的印痕也會有變化,雖然變化很小。黃金的表現是穩定的,但是新品的黃金還是會和傳世多年的黃金不壹樣。所以古代書畫上的印章顏色不可能和現代作品上的壹樣。
還有壹些古書上畫的印章,原作上沒有印記可以參考。這要從篆刻水平,是否符合書畫時代風格,也要從印章的新舊程度和內容來分析。如果這幾個方面都沒有問題,那就要從除印章之外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最後得出結論。
很多現代書畫家往往對傳統繼承不夠,基本功很差。他們總是想創造自己的風格。他們只強調構圖,不強調筆墨,沒有書法基礎。而且,他們對篆刻也沒有研究。通過印章分析他們的作品幾乎是極其困難的。他們的印章是別人刻的,蓋在自己的作品上。至於風格是否協調,只會因人而異。現代印章照相制版技術已經到了真假難辨的地步,僅憑印章幾乎無法鑒別壹件書畫作品。
每個時代的藝術品都有每個時代的風格特征,印章也是如此。書畫上的印章壹定要符合時代的風格。不然壹定是假貨。比如清中葉以前的書畫作品,不可能有甲骨文字的印章。
現代印章大多像現代書法,字數少,變化大,奇形怪狀,畸形,只有變化,缺乏傳統。也許是時代節奏的加快,也許是受海外因素的影響,使得現代印章大多只強調刀法,不強調對稱,只強調平衡,不強調技巧。現代印章能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輝煌的壹頁,還有待歷史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