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少林武術很受大眾歡迎,
然而,由於缺乏確鑿的文獻資料,少林武術的起源和形成壹直存在爭議。大多數人認為釋迦牟尼佛第28代弟子達摩在少林寺待了9年,創立了中國禪宗和少林功夫。其實少林武術不是壹個人創造的,是少林寺的和尚和俗家弟子創造的。在長期的打坐、修道、健身、防身的艱難實踐中,根據中國其他武術進行了深化。它是由三種需求形成的:壹是僧人在禪定時經常出現頭暈、神誌不清、失憶等癥狀,需要調理身體,所以督促他們練武,鍛煉筋骨,強身健體,以便更好地修行禪定;第二是保護的需要。少林寺是壹個荒涼偏僻的山野,經常有野獸和強盜出沒,這需要練習武術來加強自身的防禦;第三是保護法律、寺廟和國家的需要。靜極生動,動極震撼,禪拳合壹,是少林功夫的精髓。幾千年來,少林和尚和他們的俗家弟子根據這種形而上學的哲學創造和發展了少林武術。該寺以禪、拳聞名於世,進而名揚天下。
據史料記載,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印度佛教高僧禪師建少林寺,少林寺第壹位佛教禪師非常重視武術。此後,壹些身懷絕技的著名接君因戰爭糾紛皈依少林,與原僧交流武功,成為少林武術的起源。因為嵩山是九朝古都洛陽通往東南平原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強盜經常出沒。為了保證寺廟生產安全,皇家寺廟少林寺經朝廷批準,開始擁有自己的常備武裝力量——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為少林武術的繁榮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隋唐宋時期,少林寺開始形成武術風格。少林武術在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中國各武術流派的精華,集天下功夫之長,不斷完善、發展、創新,逐漸演變成為實用性突出、風格獨特的武術體系。到了明代,少林武術的特色完全形成。到了清代,少林武術在社會上的名氣更大了,楚人在《劍選集》中有記載:“今人談武,說‘出少林寺’。”這也是“少林天下第壹”這句話的開頭。
縱觀中國武術的各個流派,或者說九流壹源,逐漸加入少林學派,被精華所吸收,形成了各種方法的少林武術;或者說少林的壹門武術,被大師們推廣、內化,逐漸形成了壹個新的門派。所以俗話說“少林出功夫。”
據前輩們說,少林武術有360多種流派,另壹種說法是有700多種,有些已經失傳,還有100多種仍在流傳。主要內容有:易筋經、童子功、器械、輕功、硬氣功、擒拿格鬥、散打搏擊、72藝與運動損傷預防、少林骨傷科防治技術、少林治傷秘笈。目前少林武術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其中傳統武術是其精髓。傳統武術分為“功夫”和“拳術”兩部分。功夫以練氣、練勁為目的,氣、勁是強身健體的技能,是克敵制勝的根本。如《意念柄》《少林金剛柄十三行》《少林羅漢十八手》《少林六合拳》。拳擊是面對戰爭的防禦和技術攻擊的大原則。如“少林羅漢拳”“通臂拳”。其中少林拳是典型代表,其特點是剛勁有力,剛柔並濟,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式不是打就是防。沒有排場,也不受場地限制,所以被稱為“打拳臥牛之地”。其風格主要體現壹個“硬”字,攻防兼備,以進攻為主。拳式不強調外形之美,只求技術攻擊的實用性。步法靈活,眼法講究視覺眼,運氣重。它行動如電,轉動如輪,站立如釘,跳躍如輕蠅。
改革開放後,為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積極組織人員對中國這壹文化瑰寶進行挖掘和整理,再現少林武術的魅力。現在少林武術有380套。著名的拳術套路有小紅拳、大紅拳、羅漢拳、猴拳、虎拳、曼塔拳、醉拳等。裝備套路有達摩劍,少林棍,少林幹坤刀,梅花槍。
上世紀80年代,由於電影《少林寺》的放映,在國內外迅速掀起了少林武術熱潮,中國武術這壹古老的東方文化奇觀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普及開來。
1500年前,少林武術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會對今天的中國武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如今,在80余所武校的帶動下,登封武術產業持續蓬勃發展,登封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武術人才培訓基地,少林弟子遍布全球。當人們提到中國功夫時,他們總是稱之為少林。少林武術已成為中國武術的標誌,也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號之壹。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