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現在被普遍稱為春節,因為它從立春開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與大自然的變化相適應)。它的起源太古老,無法追溯。有幾種解釋懸而未決。然而,所有人都同意“年”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只表示“年”,最初是壹種怪獸的名字,它在新年開始的前壹天晚上開始捕食人。
有壹個傳說說,怪獸“年”有壹張大嘴,壹口就能吞下很多人。人們非常害怕。有壹天,壹個老人來救他們,提出要制服年。他對年說:“我聽說妳很有能力,但妳能吞下地球上的其他野獸而不是妳的對手嗎?”因此,它確實吞食了地球上許多食肉動物,這些動物也不時騷擾人和他們的家畜。
之後,老人騎著年獸消失了。他被證明是壹個不朽的神。現在“年”走了,森林裏的其他猛獸也害怕了,人們開始享受他們的和平生活。在老人離開之前,他告訴人們在每年年底在他們的窗戶和門上貼上紅色的紙裝飾,以嚇跑年,以防它再次偷偷回來,因為紅色是野獸最害怕的顏色。
從那時起,觀察征服年的傳統就代代相傳。“過年”這個詞,可能意味著“熬過年”,變成了今天的“慶祝(新)年”,因為“過”在中文裏既有“過去”的意思,也有“觀察”的意思。如果“年”有機會逃跑,貼紅紙和放鞭炮來嚇跑它的習俗仍然存在。然而,今天的人們早就忘記了他們為什麽要做這壹切,除了他們覺得顏色和聲音增加了慶祝的興奮。
春節起源於何時難以得知,但壹般認為它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臘祭)年末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相傳早在堯舜時代就有過春節的習俗。農歷正月是壹年的開始,大部分情況下正月或正月中旬是立春(少數情況下立春在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被認為與農業勞動的影響有關;甲骨文中的“年”和都有成熟的谷穗形象。
甲骨文中“年”的拼寫是上為“和”,下為“任”。金文的“年”字和甲骨文中的“年”字壹樣,也是跟糧跟人的。小篆《年》寫“上糧下千”和《說文解何姿補》;“年”字下面的“人”字呢?從甲骨文來看,“年”字似乎是壹個人頭上的紋路。
還有另壹個傳說:
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野獸,長著長長的觸角,面目猙獰。“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們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有壹年除夕,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村民們又急又慌。只有村子東邊的壹個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撩起胡須,笑道:“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晚,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老婦人繼續勸說,懇求老人笑而不語。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明晃晃的蠟燭。“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當我們快到門口時,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趕走“年”獸的方法。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還有壹種說法是:
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野獸,比現在的大象大幾倍,比老虎兇猛幾十倍。它吃人,壹口吃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不計其數。人民受苦了。有壹天,“年”又來了,壹個年輕人非常討厭它。他說:“與其讓它吃,不如和它鬥。反正都是死。”他拿著壹把斧子沖上去,許多年輕人跟著他。但是他們不是年的對手,所有的年輕人都被年吃掉了。從此,“年”變得更加惡毒,所有的人都又氣又恨。
天空的怨念震撼了天上的白金星,地震的仇恨震撼了地下的王菩薩。太白金星和王迪菩薩壹商量,就派始祖神農到陸地上收年。神農持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壹鞭。兇猛的“年”居然摔了個平手。神農跑了幾步,壹腳踩在年的頭上,吼道:“混蛋,妳吃了無數人,做了可怕的事。今天是妳的末日。”說著,從腰間取出兩塊瓜碗,對準“年”字,便合上了。比大象還大的“年”突然掉進了壹個瓜碗裏。神農把盛著“年”的碗埋在地下。臨走時反復叮囑他:“這個碗埋在地裏,將來會長出瓜來。這個瓜不能壞,所以壹定要說沒壞。”後來埋碗的地方真的長出了瓜,老百姓按照神農的“不”聲叫它“北瓜”。神農擺脫“年”的那壹天,恰好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所以民間稱這壹天為“年”,意思是避開“年”,擺脫它的含義。這壹天,班裏供奉北瓜,以示抑惡,並敲鑼打鼓、竹竿打燈籠,紀念神農祖先的功德。大概是後人按照舊俗傳統附加的。不太可能是“年”的由來。
在古代,春節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壹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歷正月初壹(農歷正月初壹)。從明朝開始,過年壹般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以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要到整個正月才結束。中國世界紀錄協會評選春節為中國最大的節日。它位列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首: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了傳統的農歷(實際上是陰歷),采用了歐洲的格裏高利歷(陽歷)。它試圖禁止人們慶祝農歷新年,但由於人民的堅持而失敗。袁世凱執政期間,將格裏高利歷的65438+1定為元旦,將農歷正月初壹定為“春節”,但民間仍慶祝新年,文學家仍稱之為“元旦”。
“春節”這個詞真正流行起來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農歷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歷年和舊歷年。明治維新六年(1873),1停止使用日本農歷,用陽歷來計量日子。最初的陰歷叫舊歷,人們的慶祝活動從陽歷開始只有三國時才有。即便如此,日本人仍然按照傳統習俗慶祝新年,只是在同樣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和越南,即使官方歷法改為西歷,仍然有官方和民間慶祝農歷新年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