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中國鼓的資料

關於中國鼓的資料

鼓,鼓面朝前,右手執槌擊奏。用於歌舞。③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壹端蒙以豬或羊皮 。用時左手豎抱,右手拍擊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漁鼓、竹琴等曲藝音樂的伴奏樂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體扁小 ,7個邊框上各裝壹對小銅鈴 ,另壹邊框系長穗,單面蒙蟒皮。用時以左手執鼓框,右手以指彈、挫或以指、掌拍擊。用於京、津壹帶的單弦牌子曲。②太平鼓。於鐵圈上蒙驢皮、馬皮或羊皮,形如團扇。下置壹柄 ,綴以鐵環或小鈸,用藤條敲擊鼓面,並震動鐵環作響。用於滿、蒙古、漢民族的民間歌舞。③達蔔。維吾爾、塔吉克 、烏孜別克等民族的手鼓。圓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驢皮,框內綴若幹小鐵環。演奏時兩手把鼓框,重心置於左手,擊鼓面並搖動鼓身。④薩滿鼓,又稱抓鼓、手鼓、單環鼓。流行於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民族。圓盤形鼓面,蒙驢、馬、牛、羊皮或鹿皮、麅皮,背面交錯紮有皮帶或鐵條,上系10余枚銅錢。用時左手執皮帶或鐵條,右手執鼓槌,用槌頭或槌身敲擊。用於薩滿教祭祀儀式。

鍋形鼓 ①納格拉。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鐵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驢皮,大者鼓面直徑27.5厘米,小者面直徑20厘米。常兩個壹對置於地上演奏,兩手執槌敲擊,兩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稱花盆鼓。由堂鼓演變而來 ,又稱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兩面蒙皮,形似花盆,用雙槌擊奏。相傳南宋梁紅玉曾擂缸鼓助陣。現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伴奏。有時亦獨奏。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借鑒西洋定音鼓的結構特點,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 。 春秋戰 國 時期已流行於今陜西省,

史稱秦箏。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於梧桐木。琴面張弦,

每條弦下設箏 柱 , 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和轉調。最初為 5 弦,經過9弦的過渡,戰國末期發展為12弦。唐以後為 13弦,明、清以後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 21 弦、25弦,並改傳統絲弦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以後又試制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 G~c2, 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 ,25弦箏G~e3 。今常用21弦箏。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於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 ;客家箏曲分大調、串調 、小調 3 類 ,代表曲目有《 出水蓮 》、 《 崖山哀 》、《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為主要內容,代表曲目有《雲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二胡

中國傳統的擦奏弦鳴樂器。因張兩條弦,故名。又稱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國唐代的奚琴 ,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壹種樂器。在宋代又稱稽琴、二弦 。唐宋之際,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彈撥兩種演奏方式。拉奏時以竹片在兩弦之間摩擦發音。北宋時才出現以馬尾弓拉弦的胡琴,並逐漸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經過元、明兩代的發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現四胡、京胡和板胡。為適應民間其他地方戲曲和器樂的需要,出現了形制各異的胡琴類拉弦樂器,如廣東的粵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墜胡、壯族的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桿、弦軸、琴弦、千斤、弦馬、弓子等部分組成。琴筒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多以紅木、紫檀木或烏木制作。壹端蒙蛇皮或蟒皮,另壹端置雕花音窗。弦軸縛內、外兩弦。過去用絲弦,現用金屬弦或尼龍纏弦 。千斤為有效弦長的固定點,由稍粗的軟絲弦繞紮在琴弦和琴桿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軸距離的2/3處。有活動的與固定的兩種。琴弓為細竹縛以馬尾,弓毛夾置於兩弦之間。多采用五度定弦 ,內弦可定為從 g ~ e′,外弦可定為從 d′~b′?。為了特殊要求,也有以四度或八度定弦的。演奏采用坐姿,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運弓。

二胡

近代民間音樂家阿炳、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對二胡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炳創作的 二胡獨奏曲有《二泉映月》、《聽松》,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等 。

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現了多種二胡改革品種,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低音二胡(大革胡)、雙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吹孔氣鳴樂器。多竹制,又稱竹笛或笛子;因橫吹,又名橫笛。廣泛用於中國戲曲、曲藝的伴奏和器樂獨奏、合奏。中國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距今有7000年歷史。其中長10厘米、管徑略粗的壹根,橫開 6 孔,與今笛相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支2000多年前的竹笛。漢武帝時稱笛為橫吹,在鼓吹樂中使用普遍。魏晉時,笛在中國北方廣泛流傳 。唐代出現加膜笛 ,表現力得到擴展,吹笛名手輩出。宋、元時期,笛成為詞、曲、戲曲、曲藝伴奏中的重要樂器。元代的龍笛,已與今6孔竹笛完全壹致。

笛子吹奏

笛的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是曲笛和梆笛。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因盛產於蘇州,又叫蘇笛。管身粗長,音色柔和,廣泛流行於南方各地,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和昆曲等戲曲音樂中的重要樂器。音域為 a1~d4。梆笛以伴奏梆子類戲曲得名,管身細短,音色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在吹歌會、評劇和梆子類戲曲中使用。音域為d2~g4。此外還有12調套笛、按半音排列的10孔、11孔笛、便於轉調的加鍵笛、音域可調整的口笛、壹支笛上兩個吹孔的雙音笛、多支不同音區的笛子紮在壹起的排笛,等等。

明清以後,大量笛曲以戲曲曲牌形式流傳,還有壹些傳統器樂曲牌保存於民間吹打樂中,有名的笛子獨奏曲有《鷓鴣飛》、《喜相逢》、《三五七》、《賣菜》等。

琵琶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為“批把”,即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曰“把”。凡抱在懷中用此法彈奏的樂器,早期都稱琵琶。

在中國歷史上 ,琵 琶 有 圓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兩類。圓形音箱的琵琶,相傳為秦代在鼗鼓(撥郎鼓)上安弦而改其為撥弦樂器 ,稱弦鼗,後世稱秦琵琶 。到漢代定型為4弦12品,用手彈撥。漢代解憂公主帶到西域,又名漢琵琶。晉代阮鹹以擅彈此樂器出名,後人又稱為阮鹹琵琶,簡稱阮 。秦琴、月琴、三弦、雙清等屬此系統。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於4世紀由印度傳入。曲頸,頸上4相,用撥子彈奏。為區別於當時的直柄圓形漢琵琶,故名曲頸琵琶;又因傳入地稱龜茲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屬此系統 。宋代以後,曲頸琵琶名琵琶,漢琵琶名阮鹹。

琵琶

隋唐時曲頸琵琶頗為流行 。至明代 ,已發展為4相9品,19世紀初為4相10品 ,20世紀初增為12品 ,音域擴大至3個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橫彈為豎彈 ,以5個手指代替撥子彈奏,擴展了該樂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 。30年代初又增為6相18品,現為 6 相25品,半音齊全 ,廣泛應用於歌 、舞 、曲藝、戲曲的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重奏和獨奏。

琵琶獨奏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稱大套,多為多段形式的緊密有機整體或小曲聯套形式。大曲中又有文、武曲之別。文套風格秀雅,如《夕陽簫鼓》、《漢宮秋月》 ;武套氣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小曲又稱小套,通常為68板結構。

參考資料:

百科全書

回答者: yuanxianlu - 秀才 二級 6-3 21:57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很好,不過我只是想知道是誰發明的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0% (0) 不好

100% (1)

  • 上一篇:八字指的是什麽啊?
  • 下一篇:妳有哪些關於小說的常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