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壹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他不僅是壹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還是壹位遊俠、刺客、隱士、道士和謀士。儒道遊俠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功成身退”是主導他壹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給後人留下了900多首詩。這些輝煌的詩篇展現了他壹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的藝術寫照。李白壹生誌向遠大,他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名利的向往。這在《傅亮吟》、《讀諸葛武侯傳》、《愛蔡舍人熊》等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白從少年時代就喜歡任俠,寫了許多遊俠詩,其中《霹靂遊俠》是代表作。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難以言喻的痛苦和怨恨在他的胸中積聚。憤懣出好詩,所以寫了壹系列懷舊的人,比如《難去》、《古風》、《答王十二夜》。為壹個人的壹生悲傷,難以送走的名句。李白大半輩子過著漂泊的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以此來表達自己熱愛自由、向往解放的情懷。在這類詩歌中,奇異的山川與他叛逆不羈的性格交相輝映。這類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很大數量,被歷代傳誦,其中《夢裏登天目山》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用淋漓暢快的詩句,自由地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種種精神上的冒險和追求,讓壓抑壓抑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和“哦,我怎麽能嚴肅地向地位高的人和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他們永遠不會忍受被展示壹張誠實的臉!”他的詩表現了詩人的豪情,成為後人審視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作為壹個熱愛祖國、關心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李白對戰爭這個重要問題也非常關註。對戍邊將士給予熱情的歌頌(如《夏塞曲》),對統治者的好戰性給予無情的鞭撻(如《城南之戰》、《丁度之歌》)。李白還寫了許多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苦生活,表達他們的關心和同情(如《長征》和《午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歌具有“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其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壹切浪漫主義技巧,實現了詩歌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壹。李白的詩充滿自我表現和主觀抒情,感情的表達有壓倒壹切的氣勢。比如他入京做官,就說:“笑到天上去。我們是蒿人嗎?”思念長安時,“風吹心,西掛鹹陽樹。”這樣的詩很有感染力。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驚人的幻想,讓人感覺高度真實。讀這些詩,如“但既然水還在流,雖以劍斬之,舉杯消愁更愁”“白發三千尺,愁似長”等,讀者不禁被詩人的長愁和無盡的惆悵所感染。李白的藝術表現力在他的《夢裏登天目山》、《蜀道難》等詩歌中尤為突出。
在李白的詩歌中,經常綜合運用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產生壹種奇幻、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為什麽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給人壹種豪邁、奔放、飄逸的魅力。他的語言清晰明快,意味深長,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
李白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都受到李白詩歌的極大影響。
杜甫簡介
杜甫(712 ~ 770)是唐代詩人。漂亮的話。祖籍襄陽(今湖北),河南珙縣人。因為他在長安時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自稱少陵夜老。在成都時被推薦為員外郎,參謀兼校對員。後人也稱他為杜少陵和杜工部。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社會面貌,社會內容豐富,時代色彩鮮明,政治傾向強烈。他的詩歌充滿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激昂情懷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為“詩人”。
杜甫生長在壹個有著“奉儒守官”文學傳統的家庭。杜甫的祖父杜,是後吳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官辦酒席的壹員。父親杜憲,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7歲開始學詩,15歲時,詩歌引起洛陽名士的關註。從20歲開始,他的壹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為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未被錄取。第二年,他開始了在齊國和趙國的第二次漫遊。晚年回憶當時情景:“齊趙時期,秋馬頗野。”在這兩次流浪中,他看到了祖國美麗雄偉的山川,吸收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天寶三年,李白在洛陽相遇。他們遊歷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談論文,有時也談時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行長安,李白又要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了,再也沒見過面。杜甫寫了許多感人的詩來懷念李白。
長安時期,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杜甫在長安生活了10年,其生活、思想、創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去長安是為了得到官位,做出政績。天寶六年,玄宗把有文藝壹技之長的人召集到京都,選了他們。杜甫參加了考試,但由於中國著名的秘書李的陰謀,沒有壹個候選人被選中。天寶十年,玄宗舉行了三次隆重的祭祀老子、禦殿、天地的儀式。杜甫寫了三篇《贈賦》,得到玄宗賞識,命丞相驗其文,待發,再無下文。他不停地寫詩,送給有權勢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但都無濟於事。最後妳得到了曹操的職位,率領政府參軍。這是杜甫在長安逗留的最後壹段時間,也是安史之亂前夕。
晚年的玄宗徹底改變了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治作風。有壹位宰相腐敗傲慢,而他卻軍國主義,他自己在宮裏也玩得不亦樂乎。人民對賦稅的殘酷剝削越來越嚴重。杜甫被“困於溫飽”。為了生計,他不得不以“客人”的身份出入貴族宅邸,陪他們吟詩作酒,並得到壹點經濟上的支持。同時,他結交了壹些和他壹樣窮的朋友,也廣泛接觸了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窮街陋巷到高尚園林,從高樓林立、亭臺樓閣競相奢華的曲江,到開始招人前必去的鹹陽橋。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夠客觀認識統治階級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認識到人民的疾苦。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在杜甫的詩裏都有體現。天寶十壹年後,寫出了《車庫鋪》、《二為路》、《堡壘前》、《堡壘後》等不朽名作。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在國內失去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權力,無法抵禦海外蠻夷的入侵;經濟上,由於連年戰亂和自然災害,農村壹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加劇,導致人口銳減,生產力下降。杜甫個人也經歷了非常復雜的變化:流放、陷賊、被皇帝遺落、流放中國、流落荒涼的洛陽路、居、入蜀——無論是人事關系還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種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要豐富艱苦得多,所以詩歌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其中絕大部分是杜甫詩歌的代表作。
西南時期流浪,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間,杜甫在蜀中度過了8年,在荊襄度過了3年。杜甫在《夔州》(《豐碑頌》)中形容自己是“漂泊在天地之間的西南”。其實他已經在成都生活了五年,生活比較穩定。元末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起草堂,結束了四年的流放生活,獲得了安身之所。他離開了多災多難、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壹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似乎對他殷勤備至,使他從多年的辛勞和憂慮中暫時得到休息。他還寫了許多充滿無限愛意的自然歌唱的詩。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背井離鄉的人們,唱出了《茅屋被秋風吹破》中的名句“平平安安有千萬間寬敞的房子,天下的窮人都是幸福的”。
在11年間,杜甫寫了1000多首詩,占杜甫全部詩歌的73%以上,其中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格律詩,還有長詩。
杜甫詩歌創作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體生活的緊密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壹。杜甫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二十多年的社會全景,生動地記錄了他壹生走過的旅程,達到了唐代詩歌在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議其世”,起到“能啟發、能觀察、能分組、能訴苦”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但是,杜甫的詩作為“詩史”,並不是客觀敘事。他們以詩的風格書寫歷史,卻通過獨特的風格深刻地反映現實,表達作者的心情。比如《隨先生上慈恩寺寶塔》、《愛江頭》等詩,篇幅雖短,但也有這個特點。
自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創作了大量的時政詩。
戰爭主題在杜甫詩歌中占有相當數量。杜甫對不同類型的戰爭持不同的態度。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人力物力,如《車房鋪》、《夔州上書》、《又到後院山下》;對平定叛亂、抵禦外侮是支持性的,如安史之亂前期的《觀西兵赴關中待命》、《觀兵》兩首,吐蕃入侵時寫的《年譜》。這些詩譴責和贊美的是非常清楚的。還有壹些關於戰爭的詩歌,既有贊美的,也有譴責的。著名的兩組詩,堤前和堤後,描寫了士兵在參軍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實際上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詩人對戰爭的不同看法。
杜甫寫了許多關於自然的詩。他唱歌的目的常常是聯系自己和時事。歷代詩評、評點對杜甫詩歌的“情景交融”程度多有評論。而杜甫的詩,不僅情景交融度高,而且情、景、時事交融。編劇在寫場景、抒發感情的時候,很少離開現實,想到的是自己處於戰亂、貧窮、疲憊的年代。如他被困被占長安時寫的《春望》和他入蜀時寫的《劍門關》,最具代表性。杜甫晚年在這類詩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腐乳》、《亭中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交融、時事交融的名篇。
此外,杜甫還寫了壹些關於繪畫、音樂、建築、舞蹈、器物和農業生產的詩,也吸收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氣息,不失為壹部豐富多彩的文化史。
杜甫視詩歌為終身事業,認為“詩是我家的事”(宗武聖日)。他7歲開始學習詩歌,壹直到去世前夕都沒有停止過寫詩。從安史之亂到抵達成都,在最艱難的歲月裏,他寫出了最深刻的詩篇。他在夔州體弱多病,寫得最多。他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充滿愛國愛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技巧上也下足了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談江上水如海潮的價值》)和“新詩長自吟”(《解悶詩十二首》)顯示了他在創作上的認真態度。杜甫也以詩評詩,在《戲為六絕句》、《解悶詩十二首》(第四至第八首)中表達了繼承優良傳統、評論古今詩人的思想。
杜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極大地拓展了詩歌的領域。明代的胡振亨說:“寫時事詩始於杜少陵。”這句話(唐寅歸錢)也不盡然,因為在杜甫之前,也有描寫時事的詩,但杜甫深入民間,洞察時弊,把所有具有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都融入到“驚人”的詩中,實屬罕見。楊倫說:“六朝以來,樂府的題率多為模仿抄襲,陳相因最令人厭惡。”當子美出來時,她感受到了她當時的感受。她到了本雅明,為國難,為民痛,就隨意設問,她就擺脫了舊的刻板印象。(杜甫《鏡泉詩》卷五)這雖然是對“三官”“三別”的評論,但也能概括杜甫的大部分重要詩作。元稹在唐代檢校工部員外郎杜軍墓上寫杜甫題詞,說“從來沒有壹個詩人像孩子壹樣美麗”,壹點也不為過。
杜甫詩歌的形式多種多樣。杜甫最能掌握詩歌的各種形式,並能使每種形式得到新的發展。他善於在五言古詩中記錄艱苦跋涉、社會萬象、人民生活和許多戲劇性的言語動作。他的文筆很傳神,讓人覺得不局限於五個字,語氣自然。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羌村,給八個衛,三個官,三個告別,被天府之泥喝,漂亮,嚴格,清廉等等。他善於在七言古詩中抒發豪放或沈郁的情感,表達對政治和社會的看法,如《為鄭廣文而醉歌》、《洗車馬》、《元曲居銅鼓七首》、《秋風破草堂》、《隋雁行》等。杜甫的五言詩和七言詩技巧非常嫻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占杜甫詩歌的壹半以上。五言詩在杜甫漫遊時期已有所見,著名的七言詩大多是到成都後產生的。杜甫深厚的感情凝聚在五律中,充分發展在七律中。五法如春望,到天盡頭李白,後遊,《春夜喜雨》,水檻寄心,客夜,九天登上子洲城,征兵,夜抒胸臆,宿江邊歌,登嶽陽樓,七法如書香,樓。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詩和幾首七言詩,極大地發展了詩行。如李《秋客百韻》長達1000字。除了少數自然故事(如五排十韻送龔燕上朝、送周玲路送陛下赴任、七排二首清明詩)之外,大部分都堆砌了太多的典故,掩蓋了豐富的情感或填補了娛樂內容的空虛。杜甫詩裏的絕句,基本都是在西南流浪的最後11年寫的。由於杜甫古典詩歌和格律詩的巨大成就,他的絕句往往被忽視。但杜甫在絕句上還是有很多貢獻的,現場抒情,反映蜀中暴亂和人民生活,吸收了民歌的精華。
總的來說,杜甫總是饑寒交迫,懷著濟世之誌,生活貧困卻沒有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它融合了古典詩歌的偉大成就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對後世詩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的時候,他的詩並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去世40年後,他們開始比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更重要。白居易和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學思想上明顯受到杜甫詩歌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著名的諷刺時事的文章,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都得到了杜甫詩歌的精華,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都推崇杜甫,他們的詩歌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禁在獄中。他用杜甫的五言詩收集了200首,寫進了《杜甫詩集?序言說,“子美是第壹個為任何說出我想要什麽的人說話的人。“杜甫詩歌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文學藝術的範疇,更重要的是他詩歌中的愛國愛民精神千百年來壹直激勵著讀者,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李清照簡介
清照出生於壹個熱愛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昔日的學生趙明誠結婚後,壹起學習金石學和書法,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靖康之變後,她和趙明誠為躲避江南之亂,失去了大部分財寶。後來趙明誠病逝,她壹個人漂泊在杭州、越州、金華,在苦難和孤獨中度過了晚年。她的《慢聲》寫於此時,所以從詩中的前幾對復合詞就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壹位在詩、詞、散文、賦等方面都有成就的作家,但她最擅長、最著名的還是詞。她早年著有《論詞》,主張“詞體獨異”。它註重節奏、敘事、情感的特點,批判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人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出身名門,年輕時過目不忘,語出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闊的山川,蘊含著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成名壹時。
婚後,清照和丈夫相戀,形影不離。“老公就像好朋友壹樣。”然而好景不長,朝鮮新老兩黨鬥爭愈演愈烈。壹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麗隔江相望,苦於相思。
後來金人南遷,南宋腐敗無能,破壞長城。趙明誠充滿了熱血,但還沒來得及征服,他就死了,真是可惜。目睹國家的毀滅和死亡,趙卿“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在她“尋尋覓覓”的晚年,她竭盡全力編纂《石頭記》,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業。
所以可以說,李清照的作品離不開“愁”字,從最初的情感之愁,到家破人亡的家庭之愁,再到江山易改的民族之愁。這種復雜的憂郁使她壹步壹步走進了文學的殿堂。可謂千古恨!
趙卿的詞句妙不可言,別出心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被尊為雍容祖師,是中國精神文明史上的壹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