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被列入中國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月10,贛縣采茶團演員在該縣人民廣場表演贛南采茶戲,慶祝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謝榮培攝肖
6月10日,我市在贛州市南門文化廣場舉行慶祝全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文藝演出,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刁德連、副市長唐參加有關活動。
據悉,國務院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將被定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部在國務院批準的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518項,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位列其中。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的器具、物品、手工藝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展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和時間性)。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最具地方特色的劇種之壹,形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贛南民間花燈和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贛南采茶戲具有濃郁的贛南鄉土氣息和客家特色,唱腔優美動聽。其中《斑鳩調》和由《送郎調》改編的《十送紅軍》更是廣為傳唱,名揚全國。興國山歌成名於半個多世紀前的革命鬥爭,對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壹曲三師民歌”被傳為佳話,壹首《蘇區幹部好作風》唱遍蘇區,至今仍在傳唱。(編輯:鐘烈良)
贛南采茶戲與興國山歌
贛南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發源於江西省安遠縣九龍山,約有300年歷史。它是在“九龍茶燈”的基礎上,吸收了贛南其他民間藝術,逐漸形成的。疫區主要在江西南部、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也已蔓延至廣西南部。是江西最具代表性的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有九龍山采茶、反戀、去廣東、賣雜貨、王三賣肉等70多個傳統劇目。,但大部分已經失傳了。解放後有補鞋,有老少配,有畫師娶女,有巧戲龍,有丟繡花鞋。《茶童Playmaker》(即《九龍山采茶》)和《我該怎麽說》都被拍成戲曲片了;《漂亮姑娘》和《采茶歌》在全國民族歌舞表演中獲獎。
贛南采茶戲的音樂屬於小調組合。根據不同曲牌的風格、和弦、調式、用法,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稱為“調”。灰色鯔魚。
贛南采茶戲以民間歌舞為基礎,具有濃郁的生活勞動氣息和鮮明的贛南地方風格。它有許多由“三個小男孩”(蕭聲、肖丹和小醜)主演的傳統戲劇。
贛南采茶戲後來吸收了壹些袍子和劇種,雖然加了老調舊調,但在表演上沒有《在壹個小戲裏》那麽有特色。著名演員有徐榮秀、丁少男、和黃。
國鑫民歌
興國山歌是漢族山歌。
位於贛南老區的興國縣,因出了54位民國將軍而聞名全國,被稱為“將軍縣”。這裏還以著名的《興國山歌》而聞名,被譽為“山歌之鄉”。
據傳說,興國山歌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客家先民生活在綏江兩岸,歷經滄桑。無論是河網荒野,山林,還是“唉”的歌聲是無窮無盡的。綏江畔,人人都是歌手,到處唱歌。至於壹些職業歌手,他們口若懸河,遠至天文地理,三皇五帝,近至柴米油鹽,男娶女嫁,什麽都會唱,有的甚至能把《三國誌》《水滸傳》全唱出來。
興國山歌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山野在田間互相唱和的山歌,稱為遙唱山歌。其基本格式是七言四句。但有些歌者喜歡在末尾加壹句同韻的話,對前壹句進行深化和補充,組成五句,俗稱“三落板”,是七言四句體的變體;另壹種帶有歌唱性質的民歌,多在舞蹈、廟會及農民婚喪喜慶場合演唱,壹般稱為室內民歌。室內民歌以敘事性民歌為主,由歌頭、歌腹、歌尾三部分組成,具有典型的有冠有冠有冠有冠有冠的傳統特征。壹首歌的頭,壹般是壹兩句,用來打氣,押韻;歌曲結尾,簡短有力的壹句話,畫龍點睛,揭示主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是肚子。《肚皮》這首歌的內容可以無限擴展,三五句到壹兩百句不等,視演唱者的“肚皮天賦”和故事發展需要而定。但是,無論是遠程演唱還是室內演唱,都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即興。即情況即時,臨時編制,導出。所以興國山歌的水平主要看演唱者的即興發揮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語連珠,獲得高潮叠起的效果。在演唱形式上,興國山歌有著不同於其他山歌的鮮明特點。每首歌都以壹句“唉!”,具有很強的音樂旋律感。隨著generate的興奮感出來,他的歌聲就像大水拋浪,澎湃激蕩,大有壹日千裏之勢。歌曲中間部分,跌宕起伏,不同的演唱者,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或高音激越,或低音低沈;唱到最後壹句之前,有壹句回聲短語“親愛的哥哥(姐姐)”,現在叫“基佬哥哥(姐姐)”,與開場的“唉”相呼應,形成了興國山歌完整而獨特的唱法。敘事性民歌因篇幅較長,常以二人轉或對唱(俗稱三打)的形式演唱。歌者用小鑼,每次落板(拖腔)後,打壹會小鑼,方便歌者喘口氣;其次,為歌手醞釀草稿提供了片刻的思考時間;第三,起到“走過門”改變語氣的作用。
興國山歌繼承了傳統的賦、比、興的創作技法,並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表現形式上,有花、猜花、鎖歌、唱曲、贊歌、拾踵、失音、繡錢包、纏樹藤、纏樹藤等。,它們是多樣的、生動的、自由使用的和靈活的。所以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興國山歌雖然久負盛名,但真正賦予興國山歌新生命,使其登上時代舞臺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在金戈馬鐵的多事之秋,哪裏有戰火,哪裏就有嘹亮的山歌。興國山歌伴隨著紅軍壹次次打勝仗,唱遍了贛南閩西根據地。革命戰爭的熊熊烈火鍛造了壹批又壹批英雄模範,錘煉了壹批又壹批紅色歌唱家。長崗鄉蘇維埃主席謝、縣蘇維埃委員曾子珍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民歌在全蘇代表大會上被傳唱。毛澤東、陳毅等同誌曾稱贊他們為“民歌之王”,堪稱興國山歌的旗幟和典範。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胡耀邦同誌親自創作民歌,為興國山歌增光添彩。
20世紀30年代初,江西蘇區軍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了五次反“圍剿”。興國縣的婦女在送親人上前線時,會送上她們新編的草鞋和新編的民歌。“哦,來了!槍炮聲到了戰鬥號角,放壹首民謠聽聽。與敵決壹死戰,紅軍兄弟!打電話給南昌市,福州。”熱烈奔放的歌聲激蕩著戰士們的心,他們用民歌回答:“哦,來了!民謠來自興國市,句句感人。前面的戰士好激動啊同誌們!更有精力殺敵。”壹首又壹首的民歌,人民和軍隊互相鼓勵,互相鼓舞。歌聲變成了鬥爭的力量,激勵著人們勇敢的戰鬥。興國縣是當時中央蘇區的模範縣,興國的民歌也在革命音樂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興國山歌的音樂流暢、自由,富有地方特色。它最鮮明的特點是在歌曲的開頭有壹段前呼後擁的詠嘆調“哦,來了”,旋律在最高音處拉長,壹開始就給人壹種熱烈奔放的感覺。桑松興國山歌種類繁多。在舊社會,他除了唱男女的愛情和勞動生活,還經常唱歷史故事、傳說和新聞。他時而即興,時而長篇敘事,形式多樣。解放後,許多以井岡山、贛南根據地革命歷史為題材的音樂作品,常以此為素材來創作他,如《紅軍根據地合唱》、《井岡山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