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壹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壹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壹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壹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並擔負起壹種文化功能:
壹、辭舊迎新,打上壹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誌,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雲:“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年二十四謝竈:
在竈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將壹些湯丸放在竈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竈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壹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壹年的最後壹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壹家聚首壹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壹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壹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壹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壹年的來臨。
5.正月初壹宜祭祖:
年初壹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壹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壹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
此外,年初壹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壹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6.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壹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妳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壹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壹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壹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壹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壹遍寄托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篇二關於春節的社會實踐報告
壹、實踐單位
二、實踐時間
三、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校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傳統文化學習踐行活動,弘揚優良社會風氣;拓展學習資源和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四、實踐內容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在飲食、文娛及傳統活動等方面對沅江市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調查。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然而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據調查,xx市的春節習俗主要可以概括成:二十三,打揚塵、送竈神;
1、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九,貼春聯;大年三十熬壹宿;初壹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開;七不去,八不歸;正月十五,掛燈籠。
2、二十三,打揚塵、送竈神:打揚塵的意思就是大掃除。
壹般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壹遍。湖南話為“打揚塵”。每次,我家在二十三這壹天打揚塵,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戶,尤其是室外那壹側面。壹年積攢的灰塵要在這壹天清理的幹幹凈凈,更好的迎接新的壹年。
除了打掃,就是祭竈神了。家家戶戶要將竈臺、幾案、鍋碗瓢盆打掃幹凈,在竈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竈前供上貢品,我家壹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類的。全家大小要在這時行禮許願。
3、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xx各地過的時間有些差別。
xx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臘月二十四為“小年”,xx等地以二十三為“小年”,而xx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不過我家的小年就是這二十四這天。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壹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元宵。從這天開始,餐桌上就會大魚大肉不斷,壹直到元宵過後。
4、二十九,貼春聯:春節時張貼對聯由來已久。
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人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街頭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壹新。”春聯最能體現出春節喜慶的氛圍。
5、大年三十熬壹宿:全家團圓聚飲,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團年飯。
吃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淩晨到晚上十二點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表明就是哪壹家開始吃團年飯了。
說到這裏要講講鞭炮了,過春節放鞭炮是壹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壹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谷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
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不過湖南好多地方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壹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壹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壹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壹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
6、初壹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初壹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壹家人回娘家給嶽父嶽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
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裏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壹個熱鬧年”。拜年時,主人會放鞭炮以示喜慶。
7、大年初六,把店開: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以祝願在新的壹年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同時,壹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壹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
8、七不去,八不歸: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念ke去聲,家鄉話發音),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壹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壹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9、正月十五,掛燈籠: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
有俗語說:“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多是用篾紮紙糊的各式燈籠,有的掛於門頂屋檐,有的就是手拿著去遊街了。這壹天家家點燭於竈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壹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
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鄉下的舞龍的隊伍是最多的了,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大家多會賜上壹個紅包。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至於正月十五吃元宵這壹點全國各地全都壹樣吧,就不多說了。
五、實踐總結
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壹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壹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不僅僅是壹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壹年壹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相隔遙遠的家人,朋友壹年中有很多機會能相見或交流,所以人們對春節的團圓變得不那麽重視了。
但是春節依舊是我心中壹個最特殊的節日,在這壹段時間內的團圓似乎更有壹種喜慶和吉祥的感覺,或許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在每年春節時對於新的壹年的祝願吧。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三關於春節的社會實踐報告
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我們於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期間在xx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如下分配。xx同學在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安排他與xx同學壹起在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傳統節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xx市各市區及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xx兩位同學則負責組織活動期間調查xx市各市區及鄉村的文娛及傳統活動。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采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大連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竈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壹宿;初壹、初二滿街走。
1.小年祭竈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竈。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竈,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2.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幹凈,為壹年的壹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幹凈迎接新年。
3.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壹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紮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壹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5.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6.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7.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8.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壹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余”、“連年有余”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壹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9.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余),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壹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壹個放硬幣,壹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壹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壹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壹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壹起,茶點瓜果放滿壹桌。過年擺供,蘋果壹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幹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10.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壹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壹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11.初壹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壹、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臺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要在初二取下燒掉。
12.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壹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壹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壹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嶽父家拜年。也有“初壹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13.“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14.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壹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
送窮風俗的儀式大多是: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征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幹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15.糖瓜祭竈
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竈,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竈———希冀“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壹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余”相聯系。所以,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老東北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幹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因為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不是很久,所以東北的習俗都帶有壹些外來或是中原習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於不同地區的人口的習俗也是不壹樣的。送燈在東北來說是壹個比較流行的祭祖習俗。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裏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裏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壹支燈,女人在家裏給家裏竈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壹家人的屬相以示壹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壹樣,有壹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
實踐總結:
春節,全國各地除了壹些***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東北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壹樣之外,自身保留了壹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壹律不放鞭炮,那麽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此,所以壹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 竹後,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取向不壹樣,喜好不壹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各人會有各人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壹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