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聚壹聚,應酬或者見見戀人,逢年過節進行商務活動。在火把節的晚上,居住在鶴慶和麗江相鄰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會舉行玩火活動。人們在村子裏所有的大樹上綁上壹束束紅色的花,象征著“紅色的花像火把壹樣燃燒”。在天空出現第壹顆星星之際,人們手舉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圍著“紅花火樹”唱贊歌。在火把節,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人會舉行活動來崇拜火神。相傳普米族崇拜的火神叫昂古米,原本是摩梭人的女祖先。為了自己的後代和與自己族群共同生活的普米族的幸福,她潛入天宮盜走火種,用自己的身體作為火把,將火種引向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得到火種。普米族為了世代不忘昂古米的恩情,把昂古米帶來火種的日子定為祭祀火神的節日。在節日的清晨,人們在各自的村口種下壹棵大松樹,象征著安古美的化身。樹上掛滿了小火把,村子裏有多少人,樹上就要掛對應人口的小火把。當天下午,在用祭祀儀式將“化身”祭祀完畢後,“化身”由村裏最年長的老婦人點燃。參與者從“頭像”上取下壹個小火炬,在“頭像”上點燃。隨後,在老婦人的帶領下,大家圍著“化身”跳起了鍋莊舞,並贊揚了昂谷米對傳播火種的貢獻。贊美完“化身”後,大家成群結對,舉著火把,在村莊、田野、山林中翩翩起舞,高聲歌唱。祈求火神昂谷米保佑,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村裏平安,萬事如意...鶴慶縣的熱點地區黃坪鄉物產豐富。相傳這裏的居民是離開軍隊來到這裏的孔明和孟獲的後代。這片沃土是孔明和孟獲結盟時開墾的。並且在6月24日晚上,挑燈夜戰,第壹次播下了五粒種子,貧瘠的土地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壹天,後人每天都會點燃火把,挑燈夜戰,播種肖春的莊稼。那時,老人和孩子舉著火把,圍著田地唱歌跳舞,年輕人在地裏播種。勞動生產和民俗活動融為壹體,別有壹番風味。古往今來,每年火把節之夜,各民族都在同壹地區慶祝,從山寨到城鎮,從高山到平壩,大家都點燃火把,用腳後跟手拉手圍成壹圈,載歌載舞。老人吹著風塵仆仆的秦越,年輕人吹著久未觸摸的笛子,姑娘們拉著掛在胸前的琴弦,希望年年莊稼豐收,六畜興旺,唱出美好的生活。月光下,壹把把火把,壹堆堆熊熊的篝火,像天上的星星落到地上,到處是火的世界,到處是歌舞的海洋。人們盡情地載歌載舞,火把節之夜的熱鬧景象被歷代許多學者描述。火把節持續三天三夜,各有特色。每天晚上吃完飯,某家就開始點火把,然後爭搶著點火把去村外。人們唱著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傳播響徹山谷。然後,按照既定的方向,壹條火龍來到了公共娛樂場所。他們把火把集中起來,燒成壹堆火。全村的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玩耍。在改革開放和黨的民族政策大放異彩的今天,火把節被賦予了更新的群眾性、娛樂性和多樣性的內容。人們不僅繼承和發揚了自己的部分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融入了時代的氣息,形成了新的景象。比如節日期間,外地遊客、省內外遊客大量湧入,商人大量湧入。外地人遠遠超過本地人,所以火把節就成了火把節。
吸引各界人士前來觀光旅遊和貿易洽談的手段和機會。各種群眾文化體育演出也壹年比壹年豐富多彩,民間節日自然成為地域性節日,從鄉村節日到城鄉節日,從單壹民族節日到多民族節日。真正認識和了解彜族的人並不多,但說到“火把節”和“阿西跳月”,人們就不會覺得陌生了。不過話說回來,要明白原來火把節還是在農村,尤其是遠離城市的偏遠鄉村,那裏有地道的民俗。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的第壹天晚上,孩子們除了唱歌、跳舞和捉迷藏之外,還會玩壹種叫做“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壹人扮成“鷹”,其他人排成長龍,依次抓住前壹人的後背。長隊中第壹個扮成“母雞”保護後面“雞”的人。老鷹拼命的抓後面的雞。後面的雞看到老鷹來搶,前面的母雞也拼命搶老鷹。如果老鷹被母雞抓住了,它會以母雞的身份來保護小雞。後面的雞壹方面要蕩秋千躲避老鷹,壹方面又要吱吱叫。“老鷹抓小雞”遊戲前,母雞要展開翅膀保護小雞(偽裝者伸出雙手),模仿母雞叫“咕!加油!”老鷹可以開始抓小雞了。除了“老鷹抓小雞”,還有壹個更小的遊戲“狐貍保護石頭”。即壹人假扮成母狐貍,手腳著地,身下放三塊石頭,假扮成狐貍幼崽。壹個人扮成老虎去抓“母狐”下面的石頭,母狐用腳踢老虎,老虎會代替母狐守護狐貍幼崽。當人們在大敞壩上燃起篝火,玩著各種遊戲時,上輩與下輩之間的拘謹就在這種喜慶的氣氛中消失了。俗話說火把節是個好玩的節日,玩三天也不會錯。甚至那些剛接到婆家的新婚妻子第壹次火把節(涼山彜族新婚夫婦壹般都是從火把節開始。)我也害羞的用毯子半遮著臉躲在婆婆和嫂子身後。人們狂歡到壹彎新月升到東山,才回家休息。姑娘們興奮得簡直睡不著覺。妳幫我,我幫妳收拾。準備好第二天的著裝,準備好幹糧,肉,水果等東西,以便更好的去我們見面的地方過節。火把節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傳統節日,也是親朋好友歡聚壹堂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