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牛郎織女星的作文

關於牛郎織女星的作文

初秋的傍晚,在頭頂附近,可以看到壹顆很亮的白色星星,這就是織女星,它在銀河的西岸;從織女星朝東南跨過銀河,可以見到三顆星,大致均勻地排在壹條線上,中間的壹顆也很亮,它就是牛郎星,又叫牽牛星,它在銀河東岸,兩顆星隔河相望。牛郎星,學名天鷹座α星,是全天最亮21顆恒星之壹,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最亮星表》中排名第十二。織女星,學名天琴座α星,也是全天最亮21顆恒星之壹,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最亮星表》中排名第五。它們分屬兩個星座,本應該分開介紹。但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在中國民間傳頌數千年的、最扣人心弦的故事,是中國四大神話傳奇故事之壹。對於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星,大家都耳熟能詳。因此,還是把這兩顆大家所最熟知的星放在壹起介紹,比較方便。

牛郎織女故事的源流

織女、牽牛星名的出現,比故事出現要早得多,在春秋時代成書的《詩經》中就有了。《詩經?小雅?大東》中有這樣的句子∶“維天有漢,鑒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天上的銀河像鏡子壹樣,簡直可以照出光來,這顆星號稱織女,壹天幹七個時辰的活,也織不成壹匹錦緞,那顆星叫做牽牛,卻拉不了車。從這幾句牢騷話中似還看不到牛郎織女故事的影子。

到了漢代,才逐漸形成了牛郎織女故事的輪廓,《古詩十九首》之壹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淒婉的歌聲,對於後世牛郎織女故事的創造,顯然有啟示的作用。

後來,魏文帝曹丕寫了壹首名為《燕歌行》的七言古風,也提到了牛郎織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這是三世紀初期的作品,用牛郎織女的哀怨對比人世的淒涼。

後來,故事內容日益豐富,到了六朝時代,牛郎織女的傳說就比較完整了。據《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蕓《小說》稱∶“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壹年壹度相會。”

同是南朝梁的吳均(469~520)在其《續齊諧記》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曰,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復三年當還。’明曰失武丁,至今雲織女嫁牽牛。”

其他如《白孔六帖》、《歲華紀麗》和《爾雅翼》壹些較早的典籍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傳到後世,文人更把這個故事用作夫妻或情人相會的典故。以後,經萬口相傳,妳添我補,逐漸定型,最後被搬上舞臺,乃至銀幕。

牛郎織女故事梗概

民間故事說,牛郎家貧,僅有壹牛;忽壹日,老牛開口對牛郎說,天上仙女下凡洗澡,讓牛郎偷走七仙女的羽扇衣;牛郎依言而行,七仙女沒有羽扇衣,不能飛回天上,便嫁給了牛郎;小兩口恩恩愛愛,生得壹雙兒女;天上的王母娘娘以七仙女違犯天規,派天將把七仙女捉回天上;老牛垂死囑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牛郎挑著壹雙兒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簪子在天上壹劃,就變成了波濤洶湧的天河,隔開了牛郎與織女,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才能夠踏上鵲橋來相會;其他日子人間只能看到銀河兩側的牽牛星和織女星,那就是苦苦企盼團圓的牛郎和織女。

千古絕唱

這個有趣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在封建壓迫下對愛情生活和自由幸福的渴望,激起人們的極大的同情。歷代詩人有無數歌唱牛郎織女愛情詩篇,如唐朝大詩人杜牧的《秋夕》詩,就是那樣優美而悱惻∶“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在詞苑的奇葩中,最值得欣賞的宋朝秦觀的宋代秦少遊專門寫過壹首《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詞人所寫,畢竟是胸襟不同於流俗。他對於銀漢雙星所抱的觀念,乃是“千秋不仗片時爭”,而並非那種只爭朝夕,整日廝守,不可須臾分離的態度,這首詞壓倒了歷代群芳,成為千古絕唱。

七夕乞巧節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連,還有個七夕乞巧節的故事。由於牛郎織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織女就被當成天神中巧婦的代表,婦女們希望通過祭拜織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選壹個節日,最合適的日子當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織女故事形成後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節”,到唐代已經流傳到各地,盛極壹時。

據《開元天寶遺事》稱∶唐玄宗在宮中建乞巧樓,樓上陳列瓜果酒漿,擺設坐具,以祭祀牽牛、織女二星。賜給宮中妃嬪七孔針、五色線,在月光下穿過者為巧。該書還記載∶唐玄宗與妃子於是日良宵,在華清宮歌舞會宴。宴後讓宮女們各捉壹只蜘蛛,放在首飾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結網,以結網疏密、網形周正與否來確定是否得巧。這叫“蔔巧”。

根據明朝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除穿針引線、蔔巧外,更流行“丟巧針”的遊戲。方法是在七月初七日這天上午,拿壹盆水曝曬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壹層膜後,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盆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丟針的婦女便會全神貫註地看水底的針影,如果成雲霧花朵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她壹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者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壹根石杵。北方的姑娘有的還用松針代替繡花針,在七夕節乞巧,稱為“擲花針”。

升上東方天空的七夕星要在七夕節的夜空,找到織女星和牛郎星,我們可以面對東方而站,找壹下明亮的3顆1等星。掛在最高處、閃著青藍色光輝的是天琴座α星,即織女星;隔著銀河位於右下方,閃著白色光輝的是天鷹座α星,即牛郎星。銀河中偏左的白色的是天鵝座的天津四。

牽牛星圖選自南陽白灘東漢畫像石的牛女參鬥圖

四川郫縣東漢墓石棺牽牛織女圖拓片畫中牛郎在挽牛追趕織女,牛也在四肢騰空奔跑,狀態生動;織女則執梭向下凝視,表現出被隔河的兩旁,不能相聚的痛苦之狀。可見在東漢時,就已經有了牛郎織女戀愛故事的輪廓。

日本是與我國壹衣帶水的鄰邦,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還在奈良朝時代(公元715~784年)就傳入我國的七夕神話,並留下了豐富有關此神話的美術作品。這裏選用的是月岡芳年的作品。

牛郎日夜陪伴著老黃牛

杜牧的《秋夕》詩畫意圖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牛郎織女系列畫∶織女討衣

牛郎織女系列畫∶織女回天

牛郎織女系列畫∶王母畫河

牛郎織女系列畫∶七夕相會

秦觀(1049~1110),字少遊、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 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壹。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觀《鵲橋仙》詞畫意圖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杜牧的《秋夕》詩畫意圖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看巧雲

唐代詩人崔顥(704?~754年)的《七夕》詩畫意圖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時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穿針引線的風俗。穿針乞巧是希望得到織女的感召,除去拙笨,使自己變得心明眼亮,織布縫衣能得心應手。

擲花針

  • 上一篇:四篇關於“工匠精神”的優秀論文
  • 下一篇:農家傳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