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眼鏡的基礎知識?

關於眼鏡的基礎知識?

首先,站不住腳的暴利理論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商品都有完全的了解,雙方通過討價還價以市場上均衡的價格達成交易。雖然完全競爭市場只存在於理論上,實際上並不存在,但相對而言,眼鏡行業已經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廠家和眼鏡店的競爭很激烈。中低檔眼鏡市場,品牌眾多,但雜而小,產品和廣告方式差別不大,資源流動相當自由。所以眼鏡行業的中低端市場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在貨比三家甚至貨比三家的情況下,達成的交易通常反映的是買賣雙方的真實意願,那麽暴利呢?

在高端眼鏡市場,專有技術、專有服務、專有管理都會形成品牌效應。品牌效應產生的高附加值和暴利也是兩回事。企業利用自身積累的資源而非自然壟斷來尋求更高的利潤,是市場競爭中最正常的現象。如果單方面要求廠商降低利潤,取消任何形式的創新,那麽市場上就沒有品牌,沒有服務,沒有推廣,就完全倒退到壹級市場的形態。

現代市場理論上不是完全競爭市場,主要原因是買賣雙方信息不完全。眼鏡也是壹個信息不對稱的行業。在我國現有條件下,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價格不確定性是各行各業非常普遍的現象。可以說,在物質產品極其豐富的今天,消費者所掌握的信息還是相當有限的,幾乎每個行業都會出現客戶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幾乎每個行業都存在所謂暴利的個別現象。但是信息不全不代表客戶完全沒有信息。客戶應該對市場上產品的壹般質量和價格有壹個基本的了解。現代精密生產是許多高科技企業贏得市場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同樣款式和材質的產品,廠家也可以把高檔商品做得更好更精致。這種差別看似細微,但在技術上要求很高。但是壹般客戶都有鑒別能力。經濟學家早已證明,小說《百花園》中真實的買賣方式在現實中是不合邏輯的。媒體不應該持有這種善良幼稚的想法。買賣是雙方的博弈,這就是市場的魅力。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名牌店是誠實可信的。暴利只是個別現象,只是短期行為。壹般利潤率是通用的。

從行業特點來看,除了部分高端眼鏡,市場培育期的產品並不多。而目前大力推廣的壹些先進技術,其實已經到了市場的成熟期。比如樹脂鏡片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傳入中國,而老款眼鏡使用的漸進多焦技術是在50年代發明的。產品在生命周期的這個階段沒有暴利可言。中國整個企業集團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早就過了好項目好產品能在市場上賺錢的時代。目前正處於低而正常的平均利潤率的企業階段。這個時候,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行業,比如眼鏡,說有暴利,簡直不可思議。

二、眼鏡行業壹般利潤率的基本情況

暗訪的結果通常是簡單對比小作坊的生產成本和正規眼鏡店的售價。這種沒有科學計算,基礎數據就站不住腳,根據壹些個別現象進行評價的結論是子虛烏有的。我們需要深入到R&D的生產和經營中去了解這個行業的價值。

現在的眼鏡是集各種先進技術於壹體的高科技產品。眼鏡架的材料要求比較高,加工難度大。比如金屬眼鏡架的生產,包括100多道工序,國內標準廠家在技術控制上非常嚴格。鏡片也因材質和工藝不同而差異很大。比如駕駛鏡鏡片采用PC材料(聚碳酸酯),需要根據使用要求進行特殊的技術處理。以市場價300 ~ 400元的駕駛鏡為例。壹副鏡片出廠價80元,鏡框200元,利潤率只有25%左右。

眼鏡是壹種特殊的商品,不像有些產品,簡單組裝後就可以投入使用。客戶要配壹副合適的眼鏡,從鏡片和鏡架出廠到客戶使用,還要經過驗光、加工、調整、復查等環節。所以賣眼鏡完全是個性化服務。在標準技術條件下,驗光時間在半小時至壹小時之間,復雜疑難病例約兩小時。壹般估計驗光費用50 ~ 100元左右,加工費用25 ~ 30元左右。但是好的鏡片加工程序很多,時間成本也水漲船高。量產鏡片近視1000度以內,散光200度以內。如果超過這個範圍,眼鏡鏡片需要定制,加工時間應該是3天到1周。特殊需求甚至需要在國外加工。因為驗光和加工是復雜的技術活,體現的價值還需要進壹步計算(在美國驗光的費用大概是30-50美元,在香港大概是200-700港幣),但是在中國,免費驗光和加工壹般都是作為賣點來吸引客戶,其價值是隱性的。

標準連鎖店,隱形產品毛利率30%左右,鏡架、鏡片毛利率50%左右。我們還想重申,這種高利潤率的部分原因是驗光和加工成本混合在價格中。假設業務的毛利率可以維持在50%左右。分攤運營成本後費用結構如下:租金占營業額14 ~ 16%,人工成本約13 ~ 14%,營銷費用約6 ~ 8%,固定資產折舊3%,增值稅17%,增值稅50×以上費用合計在46.5 ~ 51.5%之間。好的時候凈利率低至3.5%,不好的時候甚至虧損。

對於毛利率低的生產企業來說,與技術開發相關的成本是壹項非常重要的支出。目前,眼鏡的設計和材料的研發競爭激烈,舒適性和視力控制方面的技術不斷湧現。驗光是研發的重點,集光學和眼科於壹體。已有百年歷史,但對於中國來說,直到1985左右才被重視,其重要推動力來自企業。壹般來說,自發發展的眼鏡生產行業要想與國外先進企業競爭,必須增加各種投入,凈利潤更低。以某大型生產企業為例,年產鏡片16萬副,鏡框3000萬副,銷售額16億,利稅2000萬,利潤16萬,凈利潤率約654.38+00%。平均每副眼鏡賺8毛錢左右。只能靠量產來盈利,但大多數企業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

目前民族眼鏡企業,無論是眼鏡店還是生產企業,與國外同類企業相比,規模和實力都比較小。振興民族眼鏡行業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發揚開拓創新精神,合理利用資金,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把行業做大做強。

第三,利用災害牟取暴利

行業內過度宣揚暴利,對行業發展極為不利。指責競爭行業的個別暴利,等同於行業暴利,會誤導消費者壹起犯邏輯錯誤,進而誤導消費觀念,後果很可怕。這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消費者的認識產生關鍵影響,甚至影響到那些缺乏判斷力的客戶:大部分眼鏡廠商都是小作坊;眼鏡店大多從這些小作坊進貨;整個行業的利潤幾倍幾十倍;驗光配鏡的技術含量很低,在買眼鏡的過程中起的作用不大。這樣,根據消費者想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大價值的心理,由於整個行業的利潤驚人,買的越貴就越容易上當,越來越多的顧客會買低檔次、低價值的眼鏡;既然標準眼鏡店和非標準店賣的眼鏡是壹樣的,技術服務也沒有區別,不如直接去小店砍價或者買折扣大的眼鏡;由於驗光和加工的過程並不重要,大部分眼鏡店的服務都差不多,驗光就行了。這會造成更多的顧客湧向服務沒有保證的低檔次、低技術含量的眼鏡店,甚至有些顧客可能會直接購買組裝好的、有標記的眼鏡。這就造成了市場上“壞鏡驅逐好鏡”的不正常現象。

“壞鏡驅逐好鏡”對那些不規範、追求暴利的商家極為有利。他們贏得了更多的顧客。由於這類市場砍價比較普遍,顧客無法得到關於產品信息的有效保證,這些商家更方便以次充好,尋求高價,追求暴利。同時受害的是標準化的商家和顧客。不科學的負面報道導致客戶對商家不信任,商家的標準化服務得不到認可,優秀的技術提供的價值被嚴重低估,所以要麽參與惡性競爭,降低自身成本,降低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要麽退出市場。極端的情況是市場上只有不合格的產品。客戶的情況更糟糕,因為他們越來越不願意選擇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驗光不合格或者幹脆不驗光導致戴眼鏡進壹步影響視力,危害健康。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非法商家將大行其道,正規商家將深受其害,這將形成惡性循環。目前,壹些正規眼鏡店反映,不良報道導致顧客對眼鏡行業不信任,甚至出現物業公司借機向眼鏡店收取租金的鬧劇,損害了眼鏡行業的形象,幹擾了正常的經營活動。

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維權的手段不僅僅是掌握更多的產品知識,還要掌握壹些基本的經濟知識。壹些媒體人在報道中混淆了成本和收入的概念,將出廠價等同於成本,將售價等同於收入,將低檔產品的最低成本價與高檔產品的最高零售價相比較,用極其簡單的手段進行分析,造成了人們對利潤的不正確理解。我們應該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經濟觀,而不是幫助他們建立“暴利恐慌”和“暴利仇恨”。我們看壹件商品,不僅要看它的材料成本,更要想它真正被顧客擁有時會經過哪些必要的環節,它的使用舒適度、時尚美觀發展的成本,它的品牌價值,它是否經過再加工,銷售費用等等,這些都是商品價格與成本背離的重要甚至關鍵原因。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競爭的焦點越來越脫離商品的真實成本(即營銷中所謂的核心產品),越來越聚焦於產品附加值的提供。企業為商品提供的配套服務所產生的附加值已經遠遠超過商品的材料成本。現代社會的消費者認同前工業社會的成本收益觀念是違背常規經濟規律的。

2004年對眼鏡行業來說是不平凡的壹年。事實上,早在“暴利”宣傳將眼鏡企業推上風口浪尖之前,被稱為“沈嘉風暴”的眼鏡生產銷售許可制度在2004年4月就進入了嚴格全面實施階段。在深入挖掘行業價值內涵的基礎上,眼鏡行業將自我規範,為消費者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 上一篇:4P和STP在市場營銷中的闡述和關系
  • 下一篇:關愛老人的公益廣告宣傳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