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是政治思想領域“百家爭鳴”的時期。除了儒、法,還有道家、縱橫家、縱橫家、墨家、名家等重要思想流派。由於秦國奉行的政治思想指導原則和用人政策,加上商鞅變法後國家強盛,吸引了大批文武領域的優秀人才到秦國工作。這些人當時正處於政治思想紛爭時期,他們不可避免地屬於某壹派或者受到某壹派政治思想的影響。他們入主秦國後,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政治思想原則處理相關軍政事務,對秦國產生了實際影響。這些活動和思想因素無疑會對秦的政治思想進行補充和調整,使其戰時適用性更加突出,更加適合戰爭的需要。呂不韋號召關東各國賓客編輯《呂春秋》,是關東重要政治思想派別之間學者學術觀點的壹次大交流和大總結,也是壹次有機的思想融合。它在秦政治思想發展史上應有壹定的地位。雖然被秦朝人為的粗暴幹涉所制止,但試圖將諸子政治思想綜合為封建大壹統王朝的政治思想,無疑是正確的。毫無疑問,關東諸國各派的政治思想從多方面影響了秦國的政治思想。現將影響較大的敘述如下:
法家是對秦政治思想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經過商鞅變法和的倡導,它成為秦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秦孝公之後的秦朝統治者大多是法家思想的倡導者和執行者,其中也有壹些人本身就是法家。韓非提出了壹套君主專制的理論,被秦王嬴政吸收,成為秦統治思想的基本內容,制約了秦國和秦朝的命運。李斯輔佐秦王嬴政。
推行統壹戰爭也是法家思想在秦朝政治實踐中的主要實施者,對秦朝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言而喻。
縱橫家對秦國的政治思想也有很大影響,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張儀入秦前曾在魏、趙、楚、東周讀書,但都沒有用上。所以他入秦時,秦惠文王非常信任他,任用他為親戚。張儀的主要活動是外交。由於他經營商業,在瓦解關東各國聯盟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使秦國在當時的外交方式上具有以下特點:壹是不擇手段地運用各種形式的鬥爭,以達到“連橫”的目的,占領更多的敵國領土。當時秦國勢力強大,進攻的矛頭直指關東六國。然而,關東六國聯合起來對抗,著實讓秦國感到尷尬。秦國的當務之急是運用遊說等策略,派員在各國間活動,以期瓦解其“壹體化”趨勢,打開秦國向東發展之路。張儀背靠強大的秦國,以武力收復河西之地,並以連續的軍事進攻擊敗三晉,使其屈服於秦國。為了對付齊楚兩大相對穩定的聯盟,張儀親自出馬,擺著侮辱、欺騙、威脅、利誘等手段,利用齊楚的矛盾和弱點,成功地拆散了齊楚聯盟,解除了對秦國的威脅。後來隨之而來的是軍事打擊,極大的傷害了楚國的元氣。秦惠文十二年(公元前313),秦假裝避開張儀,好讓他能看到。張儀對說:秦國恨齊國。若楚與齊絕交,秦願贈楚六百裏商地。貪圖土地的楚懷王喜出望外,所有的大臣都向他祝賀。只有知道張儀是個男人的陳科沒有祝賀他。陳輔向楚懷王指出:楚若與齊絕交,秦必輕楚,張儀之言值得商榷。如果張儀被騙,楚將與為敵。結果是“若秦西患,北全渡,則兩國兵來”[1]。但是,楚懷王被張儀的花言巧語迷惑了,對秦國的土地又貪得無厭,所以沒有聽從陳科的建議,立即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誰知張儀回秦後,說自己病了三個月。得不到土地,誤以為秦國認為楚與齊國沒有決心決裂,於是派人侮辱,後者大怒,與楚國斷交,與秦國交好。秦國達到了目的,張儀出來見楚國的使者,告訴他秦國只給楚國六十裏地。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憤怒。他不聽陳的勸告,派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十三年(312),楚與秦丹陽(河南丹水北)壹戰,楚軍大敗,漢中之地失守。可見,戰略家的外交活動單靠軍事打擊是難以奏效的。後來,聯合齊、宋攻打秦國。幾經激戰,齊軍被溧水打敗。漢中失陷後,全力攻打秦國,在藍田(陜西藍田)被秦軍擊敗。為了對付齊國,秦國聯合楚國攻打齊國,並表示願意把半個漢中還給楚國,以便與楚國結盟。楚懷王對張儀欺騙自己深惡痛絕,寧願不在漢中,也要讓張儀出氣。聽到這個消息,張儀高興地去了楚,並通過朱博士和夫人王懷鄭袖,王懷讓自己去。秦國取得漢中之地,不僅消除了楚國的威脅,而且使巴、蜀的物資順利運達關中,對秦國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二是挑起或激化國家間的矛盾,使其內部不斷爭鬥,互相猜忌,無法真誠相待,甚至互相爭鬥,耗費人力物力,無心也無力形成強大的反秦聯盟,有利於秦國對各國的打擊。張儀是魏國人,但對魏國威脅和誘導的次數最多。結果是利秦害魏,對故土毫無感情。張儀還勸說韓國攻打楚國,並遊說齊國、趙國和燕國的君主向秦國低頭。張儀在關東各國的成功遊說,為秦國地位的提高和東進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張儀之後的外交活動中,秦國利用縱橫家的活動並不少見,這顯然是縱橫家思想對秦國政治思想的影響所致。
兵家對秦國對外軍事鬥爭做出了巨大貢獻,對秦國政治思想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秦的軍事集權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戰國時期,有很多來自關東的軍事人才,包括公孫衍、白起、蒙臺梭利的祖孫、王建父子、傑出的軍事家廖偉等。他們在秦國統壹戰爭中戰功卓著,創造了長平之戰、滅楚之戰等許多著名的戰爭案例,並以重金賄賂六國大臣,疏遠其王公大臣,用陰謀、暗殺等各種手段來認定秦國最後的軍事勝利。魏以秦國衛的身份進入秦國,主持秦國的軍事工作,他的軍事思想在秦統壹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廖偉子》是廖偉入秦後的壹部軍事名著。他的軍事思想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秦軍事思想的壹部分。這本書的24篇文章包括戰爭的概念,戰爭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戰爭的指導原則,具體的戰略戰術,隊列的編制,獎懲的原則等等。他不僅是壹本戰書,也是壹部哲學著作。他肯定“懲亂禁暴”的戰爭,反對以殺掠為目的的戰爭。認為軍隊的勝利取決於道德,即正義的戰爭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他認為:“凡兵者,能以道勝,能以勢勝,能以力勝。論敵強使敵失,師散,雖皆形而不為用,乃勝也。.....夫將所以武者,人也;人之所以打架,是因為生氣;氣其實是打仗,氣是奪來的。”[2]。本文指出了“人”和士氣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士氣,壹個將軍要相信士兵,重視他們的思想,講政治,同時輔之以法家的刑罰。“妳必須先尊重和信任,然後才尊重妳的工資,在懲罰之前感到羞恥,在約束自己之前感到親切”?[3]。這種恩威並行的方法,反映了戰國末期儒法逐漸融合的歷史趨勢。廖偉還總結了他在戰略和戰術方面的經驗,如行軍作戰的壹般原則、陣地戰的規則、軍事紀律以及秦軍的殘酷懲罰。從其刑罰來看,“軍中有數千人北戰,守降,從地而逃,軍中稱為漢奸。”用“殺其全家,去其家,送其墳,屍骨暴露於市,男女暴露於眾”來懲罰這種人?[4]。可見,秦軍在統壹戰爭中是戰無不勝的。除了用軍事榮譽刺激他的精神,用嚴刑峻法切斷他的退路也是主要原因。因此,秦軍士兵在戰鬥中不進則退,每個人都感到絕望。這樣的壹個師真的不是壹般部隊能達到的。
關於的事跡史書記載不多,但從軍事名著《廖偉子》和在統壹戰爭中作為秦國統帥的地位來看,無疑是這位傑出的軍事家主持了統壹秦國戰爭中的戰略戰術,否則很難想象秦國在短短十年內完成統壹大業,取得如此多復雜的軍事勝利。在軍事謀略上,歷史上只有魏片建議秦:“以秦XL,諸侯如郡縣大臣,惟恐諸侯聯合,出其不意。這也是為什麽智博、福查、XL拼了老命。”願王不愛財物,不賄臣,不亂計,但死三十萬金,王公可為。" [5] 。秦王按照他的計劃,在統壹戰爭中,多次用這種賄賂來離間自己國家的君臣,取得了勝利,如趙、齊之死。廖偉軍事思想在秦統壹戰爭實踐中的成功,不僅具有顯著的科學價值,而且與當時全國統壹的要求和趨勢以及秦統壹的基本條件有關。這種先進的軍事思想在秦統壹戰爭中的成功無疑為秦的政治思想增添了積極的因素。
第四,說客對秦政治思想的影響不可低估。遊說在戰國時期相當流行。當時各個政治派別的人都不遺余力地宣傳和運用自己的治國理念,或者是為了得到有錢有勢的官員。他們振振有詞,奔走於諸侯國之間,或請人自薦,或自告奮勇向那個國家的君主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長處。如果被采納,將會富強。如果不用或者用不完,可以轉到其他國家。當時的名人在許多國家工作過,如公孫衍、孟嘗君、張儀、蘇秦、甘茂、吳起、陳奇等。這種現象沒有受到輿論的批評,也沒有被相關國家封殺,可見是當時的風氣。法家如商鞅、李斯都擅長討論時間,軍事家張儀更擅長。類似於說客,可見說客的範圍之廣,幾乎包括了當時各派的活躍人物。但狹義的說客派系,名不見經傳,但掌握了壹定的治國安邦的技巧,基本掌握了各種理論,但對門戶沒有主見,善於即興發揮,為統治者出謀劃策。這類人在當時社會上也有壹定的數量和影響。從關東進入秦國的人物中,有壹些傑出的說客,他們為秦國的發展和統壹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策略或言行對秦國的統治產生了重要影響,無疑也影響了秦國的政治思想。這些著名的人物有陳毅、範睢、蔡澤、毛嬌、姚佳等等。陳科為秦惠王效力,但被張儀排擠,投奔楚國。但他的心卻轉到了秦國,他利用秦國的機會,向秦惠王顯示了自己的心機。當時,漢魏交戰,秦國出兵救援,大臣們意見不壹,秦國拿不定主意,就問要不要出兵救援。陳科建議秦惠王坐以待斃,看老虎打架,然後在他們都輸了之後再出兵。秦王輝緊隨其後,漢魏以後,“大國受傷,小國亡,秦興兵伐之,大事也。”“這陳也是的打算?[6] 。範睢是“世界上的辯手”。“他進入秦朝是為了侍奉秦王趙浩棋。針對秦國軍事戰略上攻齊的錯誤,他指出“少練不足以傷齊,多練則害秦。”“此所謂借賊兵而盜糧也。王者不如交遠友,近攻。得寸進尺,得寸進尺,得尺進尺。" [7] 。這種“遠交近攻”的策略,是從漢魏開始逐步統壹天下的。這壹戰略適應了秦國統壹戰爭的趨勢,是繼王召之後秦國逐步滅六國軍事戰略的指導思想。範睢還建議王召解除許安泰、魏冉等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他被任命為秦湘,成績斐然,被封為應侯。蔡澤是個燕人。”他曾經在諸侯中讀書,但是個頭小,個頭大,所以沒有遇到。”“去找趙,壹個壹個看。韓、魏相遇,奪壺作畫。聽說鄭安平和王姬都是秦的罪魁禍首,應該慚愧才對。蔡澤西進秦國。“當進入秦國時,他抓住機會,利用秦國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來謀取財富和進行政治投機。入秦後,結識,借古喻今,勸速退以保其財,取代為秦丞相,“收東周室”。“上任才幾個月,“人要麽惡,要麽怕刑,卻因病相謝”?[8]。雖然蔡澤的政績並不明顯,但他在秦的所作所為緩和了王君臣與秦昭的內部矛盾,避免了秦統治集團內訌造成的負面後果,在當時仍有壹定的積極意義。姚佳出生在壹個卑微的家庭。他曾經偷過大良,名聲不好。後來遊說趙,被開除。最後被用在了秦國。曾為秦國出使關東,成功瓦解燕趙吳楚四國聯盟。他的突出貢獻在於向秦提出了用人不能盡善盡美的觀點,得到了秦的贊賞。這對秦“任人唯賢”政策的進壹步發展和秦戰時用人思想的正確貫徹具有壹定的積極意義。齊人毛蛟被任命為秦可卿。他冒著生命危險勸說秦王嬴政赦免其母之罪,以防止秦王嬴政因不孝名而被諸侯國出賣,事關秦國大局。綜上所述,可見說客對秦國的貢獻和對秦國政治思想的壹些積極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道家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秦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主要表現在秦政治思想的理論形態上。兩派代表人物入秦的歷史不詳,但他們的理論形態對秦政治思想的影響確是歷史事實。魯《春秋》綜合了各派的政治思想理論,為以後統壹的封建王朝制定了壹個統治方案,即治國之策。其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總結吸收了法家、名家等政治思想因素,以陰陽五行思想為骨架和形式。《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屬於秦政治思想的範疇,但由於人為因素沒有付諸實踐。秦朝建立後,五德學說與各種制度相結合,使其統治更加神秘和崇高。浪費人錢財求長生的迷信方士,起源於燕、齊等地,也與陰陽五行、道家思想有壹定淵源。
儒家思想對關東各國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但由於與秦以法家為主體的政治思想存在矛盾,對秦的政治思想直接影響很小,但也不是沒有影響。魯《春秋》以儒家思想為政治思想的主體,書中引用了周、齊、魯國的歷史事件。秦的《訓官條例》、《為官之道》中有許多內容與秦的法家思想有很大不同,其中許多內容與《禮記》、《大》、《說苑》相同。儒家思想滲透到秦的治吏規則中,說明儒家思想的某些內容實際上已經被秦的政治思想所吸收。由、王琬、春和秦始皇任命的醫生大多是儒生或受儒家政治思想影響的人。這些人曾經掌握過秦國的軍政大權或者參與過統治集團的決策,所以把儒家的壹些政治思想運用到當時的現實政治生活中是合理的。正是由於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儒生們不願意被冷落,所以他們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到秦統治思想的正統地位,尤其是在秦建立以後。這壹時期的儒法之爭,實際上是戰國時期各國政治思想鬥爭的延續。由於秦始皇崇尚法律,壓制儒家,儒家政治思想受到擠壓和打擊,導致了“焚書坑儒”等歷史事件,使法家思想處於獨特的地位。
從春秋戰國時期關東各國諸多學派對秦國政治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在秦人“取利”主義的支配下,只要對秦國的發展有利,秦國都可以接受和儲存任何學派的思想和人物為己所用,這對戰國時期秦國的迅速崛起和國家的統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縱橫家、軍事家、說客的思想,補充和發展了秦當時以法家為主體的政治思想。在法家學說的指導下,秦國的政治思想以縱橫家、軍事家、說客為標誌,成為成功指導秦國完成統壹戰爭的柔性政治思想,其軍事傾向極為突出。秦建立後,陰陽五行思想和道家思想壹直作為秦政治思想的基本因素而存在。只是隨著秦始皇封建專制的空前加強和對臣民的殘酷,法家思想之外的其他派別的思想因素要麽被排斥、打擊,要麽名存實亡,使得法家思想主宰了秦朝的政治和思想領域,並日趨極端化。在秦二世統治時期,秦國的統治越來越糟糕。李斯建議二世實行“監責之術”,進壹步發展了韓非集法、術、權於壹體的君主專制思想,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監督和控制大臣。這是法家想走到窮途末路的證據。由於秦二世、趙高、李斯等人的倒行逆施,秦朝的統治很快就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