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壹、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隨著我國社會的改革和發展,應試教育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不僅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嚴重摧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們對此深惡痛絕,紛紛呼籲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提出多年,教育大局至今沒有根本改變。在壹些地區和學校,應試教育依然如火如荼,甚至愈演愈烈。但是,素質教育的壹些要求和措施難以落實。教育如何擺脫應試格局,走上素質教育的新軌道,促進其良性發展?這就需要從理論上厘清和把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並為其轉型尋求和創造必要的條件。

首先簡單說壹下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而言,素質教育是旨在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而應試教育是旨在簡單應對考試的教育。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同時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存在對立統壹的矛盾。矛盾雙方既統壹又鬥爭,從而推動事物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同時,事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矛盾雙方的力量和地位也是不同的。其中壹方必然處於主導地位,它的存在和發展影響另壹方的存在和發展。我們稱之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從屬地位的另壹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在教育的矛盾統壹體中,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既不同又相互聯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進,並隨著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轉化。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辯證方法中目的和手段的範疇。眾所周知,目的決定手段,手段影響目的。當應試教育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質培養成為矛盾的次要方面時,整個教育的性質就是應試教育;當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應試換位是教育手段時,教育的本質就會轉化為素質教育。目的和手段從來都是統壹的、不可分割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從來都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孤立地強調壹個方面,否定另壹個方面。比如應試教育,從來不否認對受教育者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只是把它作為參加考試的條件和工具。而素質教育不能絕對排斥考試,科學合理的考試形式才能促進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我國國情而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機制可能不會長期廢除,在某些領域可能還需要加強。既然考試的功能沒有完全消失,素質教育就不能完全否定考試,而應該創新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成為促進素質培養和檢驗素質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

第二,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必然的。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教育基本上被少數剝削統治階級所壟斷,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秦漢的考察選拔法官,到魏晉南北朝的推薦,保證了政權牢牢掌握在封建統治者手中。後來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自隋唐以來,實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可以說是應試教育之首。那時候的學生,十年寒窗,夢想著通過科研去當狀元,成為統治階級的壹員。壹旦科研成功,妳就穿金戴紫,身價百倍。所以有鯉魚躍龍門的說法,但躍過的是螻蟻。雖然科舉制度也選拔使用了少數社會精英,但在其後期,以八股文選拔官員,卻更多地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扭曲了人性,扼殺了社會創新,淹沒了下層社會更多的優秀人才。“萬未餓死,儒冠常誤”,這是封建社會學子的無奈嘆息。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長期實行蘇聯式的計劃體制,三大區別日益明顯。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年輕人只能通過層層考試跳出農業大門成為國家幹部,而絕大多數年輕人在考試中被淘汰,只能終身成為工農普通工人。所以,考試成了決定人命運的至關重要的機會,考試也必然成為教育的目的,被廣泛推廣。龐大的考生數量和有限的錄取機會,總會讓考試演變成壹場沒有硝煙的激烈戰爭,最終將應試教育的發展推向壹個高峰。改革開放徹底拋棄了計劃模式,在經濟上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地位,在政治上成熟完善了民主法治建設,在思想文化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億萬人民徹底從現代迷信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廣泛的發揮。現在,人們已經成為自由的市場主體和平等的社會成員,他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地位主要由自身素質決定。社會歷史的巨變讓應試教育成為過去,素質教育應運而生。總之,應試教育是過去精英教育的產物,素質教育是開啟現代國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結果。然而,素質教育的實施並不是壹帆風順、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艱辛和創造性的工作。這是因為,壹方面,導致應試教育產生和存在的社會原因並沒有完全喪失。另壹方面,傳統習慣是壹種可怕的力量,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還有新生素質教育經驗不足的問題。比如,目前人們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機遇造成的,但應試教育依然能給人們提供這樣的機遇,這也是為什麽人們厭惡應試教育,卻無法自覺或不自覺地繼續使用它的原因。只有勞動者在競爭中不再抱怨“人生不如人”、“父輩不如人”,而是真正感受到自己“技不如人”,素質教育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但是,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或早或晚,她總會出現在我們面前,給大家帶來快樂和希望。

三、素質教育代替應試教育是社會的壹大進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民主法治建設的成就,使億萬人民真正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的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和改善,不再完全依靠制度的影子,而主要依靠自身的素質。在市場大潮和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勞動者要想安身立命,成就事業,謀求自身地位的提高,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就必然要依靠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壹種人人都需要享受的國民教育。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使國家能夠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配置和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確保全體公民學會受教育,人人享有受教育權,為他們參與未來社會競爭提供公平的教育平臺,讓勞動者通過素質教育掌握壹技之長,培養國家和社會有用人才,真正享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素質教育真正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勞動者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於其才能的充分發揮和應用,將極大地推動三個文明建設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可見,素質教育取代了應試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再是少數人享有的專利,而是全體公民擁有的福利和權利。它不再是權貴追逐名利的敲門磚,而是保證未來社會億萬人健康成長和公平競爭的基礎平臺;禁錮思想、毒害年輕人的不再是文化枷鎖,而是讓智慧和才華之花自由開放的雨露陽光。青少年從應試機器變成自由發展的教育主體,是社會文明的壹大進步。

第四,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前,中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壹重大機遇,認真調查研究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科學把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改革創新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正確處理教與考的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總之,在推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我們要開拓進取,革故鼎新,揚長避短,興利除弊,為素質教育的良性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提高全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編輯:彭傑)

提交日期:2012-03-03

  • 上一篇:關於形象美學的詩句
  • 下一篇:29歲的老中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