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綿陽傳統節日傳說

綿陽傳統節日傳說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午節、五月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還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

紀念屈原

這壹理論源於南朝梁代武君的《續齊之和》和南朝《荊楚紀年》。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之後,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

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這個傳說在江浙壹帶廣為流傳。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並在五戰中入主楚國。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孫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太守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被夫差相信,給了他壹把劍。結果子旭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龍舟節

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之首吳廷輝:龍舟中標。

[1]圖騰祭祀當天。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邪惡的壹天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為毒月,五日為邪日。相傳這壹天是邪惡的,五毒壹起出來了。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五月五日存蘭為浴”,也是傳說初五是沐浴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人們也避開“端午”這個禁忌,稱之為“龍舟節”。

夏日至日

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1)權威著作《荊楚隋記》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夏季的至日節。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端午節是太陽的節日。

端午節是太陽的節日,在中國還有壹個月亮的節日,中秋節。端午節在中午慶祝,是壹個驅邪的節日。太陽可以驅走邪靈。其實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這個節日了。是戰鬥的圖騰,走向邪惡,苦艾代替了劍。中國有很多關於端午節的故事,比如水淹金山和白娘子喝雄黃酒。這是壹個遙遠國家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死去,弘揚了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本來是壹個主持正義的節日,表現了對龍的圖騰崇拜,出於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另壹方面,屈原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意義。《離騷》是千年壹絕的好詞。“如果沒有河流,就不會有壹千年的精彩。”這個古老民族的習俗因為屈原而獲得了新的意義。比如今天我們講究和諧社會,所以每壹場戰鬥都是為了和諧。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節日習俗

佩飾

舊江浙地區端午節時婦女的裝飾品。壹般用金銀線或銅絲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騎虎,也有鈴鐺、鈴鐺、流蘇、大蒜、粽子等。舊時端午節的驅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裝飾品。在中國古代,老虎被視為神獸,人們認為它可以抑制邪惡的靈魂,保佑艾虎,和平的頭,並驅逐邪惡的靈魂。畫額頭,端午節給孩子額頭塗雄黃的習俗,雲朵可以驅除毒蟲。長生火,我討厭在端午節戴飾品。又叫續命線、生命線、延壽線、長壽線,又叫“百索”、“冰少”、“彩線”,名稱不同,形狀和作用基本相同。香囊也叫香囊、香包、香包等。五色絲線縫制而成,用破布縫制而成。內裝香料(由白芷、川芎、黃芩、三棱、山奈、甘松、山奈等中草藥制成),佩戴在胸前,氣味芳香。

端午節的衛生習俗①采藥。②木蘭湯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噴之。4采茶,做涼茶。。

掛艾葉、菖蒲和榕樹枝條

賽龍舟與祭祀屈原和曹娥

五月賽龍舟、劃龍舟等活動。

鐘馗

1.舞鐘馗、擾鐘馗:晉代以來,舞鐘馗、擾鐘馗、福鎮宅是端午節、春節的重要內容。鐘馗執劍辟邪。

2.掛鐘馗畫。鐘馗最早的畫作據說來自畫家吳道子。據北宋沈括《孟茜布比談》記載,唐明帝病了近壹個月,忽然夢見兩個鬼。小鬼偷走了玉帝和楊貴妃的紫色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惡魔,挖出了他的眼睛,然後打碎它,吐出來。“我是鐘馗,”大鬼說。“我是壹個武功舉不成功的人,我向陛下發誓,為天下除害。”唐朝皇帝壹覺醒來,病好了,就把畫師吳道子叫來,叫他根據夢裏的情景,畫壹幅大門捉鬼的畫。道士寫了壹支筆,成了功臣。唐朝皇帝看了之後,和他的夢壹模壹樣,驚嘆不已。後來鐘馗畫逐漸進入民間,多在五月端午,或端午前後幾天作畫。清代,長江以南的江浙地區的大多數居民在農歷五月在大門或大廳懸掛鐘馗的照片,以驅除邪惡,吸引好運。

豆草

韓以前沒見過格鬥草。(歷代社會流行事物考證:商)其起源沒有考證,壹般認為與中醫的產生有關。遠古的祖先掙紮求生,生活單調。在空閑時間,他們通過與昆蟲、草和野獸戰鬥來自娛自樂。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後,每年端午節都聚集在郊外采藥,插艾門以解暑毒疫,成為壹種習俗。收獲後往往會舉行比賽,以對抗的形式互相報出花和草的名字。大部分都贏了,既有植物知識,又有文學知識。

有意思;孩子用葉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斷了就輸了,然後換壹片葉子打。白居易《看兒戲》詩說:“作塵或打草,終日樂。”《原》說:“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彜在《荊楚紀年》中所寫的壹個故事,“五月五日,四人踏百草,有鬥草之景。”《歲月的回憶》:“在端午,造屋貯藥,打百草,裹五絲。”南北朝時稱為“踩百草”,唐代稱為“鬥草”或“鬥百草”。《劉斌嘉華》雲:“唐中宗時,安樂公主五日戰百草。”到了宋代,擴展到平日隨時作戰。歷代文人的作品中對此有很多描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嬰兒間打鬥素描》,玩法如下:壹、比賽雙方各挑有壹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邊、水溝、田埂等處。無莖,有許多纖細的須根;葉從根際叢生,薄紙質,主脈5條,全緣或波狀,或齒稀疏鈍,長達15-30厘米;有綠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像蓋子壹樣打開,釋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種子,其長長的花軸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後互相交叉成“十”字形,互相用力拉扯,這樣堅持下去的人就贏了。這種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鬥草,被稱為“戰陣”王建的《宮詞》吟詠鬥草的遊戲:“水中的花,芹菜葉,泥土,會從許多人家中采來,總要等別人都數完了,袖子裏還有玉瑾的嫩芽。”鬥草不僅有“戰”,還有“文戰”。所謂“文爭”,指的是花草的名稱。《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生日,眾姐妹忙飲酒作詩。每個房間的女仆也和她們的主人玩得很開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幾個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鬧鬧取樂。這上面寫著,我有觀音柳;說我有羅漢松。

吃黃武。

江浙壹帶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指的是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和雄黃酒。另外,浙北的端午節也吃豆腐。

其他的

端午節有射箭的場面。《史禮》曰:“因遼風俗,金五日離地約數寸,皮剝而白。先壹人先策馬飛奔,再以無羽橫簇箭策馬飛奔。最好是用手折斷柳樹放松壹下。撿不起來的是其次。每壹槍都要擊鼓助陣。”到了明朝,鳥被儲存在葫蘆裏,被射殺。

打馬球也是端午節的玩法之壹。馬球就是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國演義》曹植名都中有壹句“連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長安,有壹個寬闊的體育場,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歡馬球。張淮王子墓中的《馬球圖》描繪了唐代馬球運動的興盛:畫中20多匹馬在高速飛奔,馬尾辮被紮起。玩家們披著披肩,穿著靴子,手持棍棒,壹個個互相擊打。此外,北京還有逛天壇的習俗。《帝都風光略》卷二:“五月五日午前,團日入天壇避毒。下午過後,走在祭壇的墻下。江城沒有絲節俗,但也是角粟。沒有賽車的習俗,也是遊戲。”還有鐘馗比武,壹個人扮成鐘馗,揮舞著寶劍,面前拿著壹根紙球棒,做出“來不及喝酒”的樣子;跟隨全套禮儀禮服,走過趕集驅魔。此外,端午節還有馬戲和搶鴨活動。

編輯這壹段的意思

為了紀念忠臣伍子胥之死(因為伍子胥的屍體在五月初五被吳王夫差用皮革包起來扔進了河裏)。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救父親於江中溺水而死(五月初五曹娥溺死於江中,五天後取出父親的屍體)。紀念秋瑾逝世。

在這壹段編輯當地的節日和習俗

河北省

北平端午節忌打井水,往往節前預抽,據說是為了避免井毒。端午節,街頭小販也賣櫻桃桑葚。據說他們端午節吃櫻桃桑葚,但是壹年四季都不能誤食蒼蠅。“五毒餅”,就是用五種毒蟲圖案裝飾的餅,在各個食品店都有賣。灤縣讓男女公婆在端午節互相送禮。在趙縣的端午節,當地政府會在城南舉行宴會,邀請城裏的文人墨客盛宴賦詩,稱為“踩柳”。

山東省

在鄒平縣的端午節,每個人都需要每天早上喝壹杯,據說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給孩子纏上七種顏色的線,要穿到節後下第壹場雨,才解開扔到雨裏。在臨清縣的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戴上符號(麥子稗子做的項鏈),女孩戴上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自己做的黃布鞋,用毛筆在鞋面上畫五種毒蟲。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殺死五種毒蟲。在端午節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在解州的端午節,男女穿艾葉,這被稱為“驅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在他們的脖子上綁壹百根繩子。據說這是“為屈原綁龍”。在西周的端午節期間,村莊會向龍王獻祭,並在田野裏懸掛紙。懷仁縣的端午節也叫“祝門”。定襄縣端午節,要求學生給老師送禮。六安府用小麥粉蒸餃,稱為“白團子”,和粽子壹起互相贈送。

陜西

在興安盟的端午節,當地官員帶領下屬觀看比賽,這被稱為“踩石”。興平縣端午,用絲縫壹個小角粟,下面縫壹個小娃娃,叫“玩娃娃”。潼關縣的端午被稱為“鎮病”,有蒲艾、紙牛貼門。

甘肅省

靜寧地區端午節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為主。鎮遠縣在端午節向新婚夫婦贈送香扇、羅綺、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們還邀請他們的父親和兄弟宴請他們的老師,這被稱為“享受節日”。在張喜安縣的端午節,牧童崇拜山神。積薪山,雞叫前燒,俗稱“燒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節,無論貧富,都要買石鍋魚(俗稱鱖魚)做菜。儀征縣也有句俗話“當褲子,買黃魚”。南京端午節,各家用壹箱清水,加壹點雄黃和鵝眼錢。全家人都用這種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據說可以保護他們壹年不患眼疾。晚上武進有龍舟表演。晚上,龍舟周圍掛著小燈籠比賽,還有笛子和鼓和諧地歌唱。高郵的端午節很特別。有綁百蠍、貼五毒、貼符號、放黃煙、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們掛“鴨蛋”,即挑選漂亮的鴨蛋,放入彩線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縣位於重慶東部。有“端午節出門”的習俗。四個人用兩根竹竿擡起鋪著紅地毯的寬大桌子。壹個騎著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簽編織而成。敲鑼打鼓,在街上遊行。古時候,川西有端午節“打字”的習俗。那壹天,成都人都買了李子,在城東南角上拋下拋,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由於投李與外國傳教士之間突發沖突,這壹習俗停止。樂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節期間舉辦盛大的商品展銷會。綿陽市、遂寧市部分地區有端午節吃面條的傳統【類似於餃子,用面包餡煮飯】,具體起源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廬縣農村學校的學生在端午節時向他們的老師致敬,這被稱為“義思”。醫師中午采藥,據說這壹天天醫在天。

江西省

建昌府中午用草藥水洗澡防疥瘡,新昌縣用雄黃朱砂酒喝,稱為“開目”。

湖北省

在黃岡市巴河鎮,人們在端午節迎接儺人,用花冠和金鈴的紋身來驅趕疫情。在宜昌市秭歸縣,5月13日、14日、15日為端午節,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博士的活動。這壹天還有給孩子曬太陽的習俗,就是把壹盆水放在太陽底下,等水熱了再給孩子洗澡。據說它能洗去汙穢和疾病。五月十五又叫“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叫“終陽”。吃粽子,喝蒲酒,和端午節是壹樣的。

湖南省

攸縣端午節,富家孕婦用花飲酒吃飯,窮人備雞酒,在龍舟龍頭前用竹夾收錢祈求平安生產。越州政府認為這場比賽是壹場災難,是壹種疾病。又叫“送瘟疫”,當草船來洪水。

福建省

福州端午節是個老習俗,所以媳婦給公婆送壽衣、鞋襪、粽子、扇子。建陽縣以5日為曬藥膠囊的藥王日,人們都在這壹天制作醬料。上杭縣端午節時,用蘆葦綁船,在水邊做龍形戲,叫賽龍舟。仙遊縣端午賽龍舟後,在虎嘯灘獻紙,紀念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節前,婦女用絳紗作囊。五色絨作勝面,彩線紮簪。少女倒掛在背上,被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中午用開水洗手洗眼後,稱為“送災”。在新興縣的端午節,人們提倡從鄰近的寺廟中迎接和引導偶像的旅行。巫師也用達摩水和貼紙驅逐邪靈。在石城縣的端午節期間,孩子們放風箏,這被稱為“消災”。

海南省

端午節期間,海南各地都會像在中原壹樣舉行龍舟賽等活動。在保存最完好的古縣城定安,有500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口的兩個石階上,至今仍有兩艘明亮、細長、意氣風發的龍舟堆疊著。島上的先民,在端午節的時候,肩扛龍舟,奔向大江,揮汗如雨在南渡江賽跑...歷史從壹個古老的端午節延續到現在。文昌,素有“椰子之鄉”之稱,是宋慶齡的祖籍,臨海臨江。自古以來,當地沿河沿岸居民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龍舟比賽,祈求平安。除了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海南還有壹個為島內人民所熟知的地方,那就是洗龍水,洗草藥浴。喝雄黃酒:流行於長江流域。吃蒸飯:流行於部分晉語地區,蒸飯是由黃米(小米)蒸成的米飯。流浪百病:流行於貴州。

臺灣省

在臺灣省端午節期間,許多人在門口懸掛菖蒲、艾草和鐘馗的畫像,成人喝雄黃酒,兒童戴香囊,據說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於商人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他們都想盡辦法通過賣粽子來吸引眼球。臺灣省有各種奇奇怪怪的粽子,很多人都樂於展示自己的創意。臺南端午節不吃粽子,吃壹種叫“炸樁”(也叫“炸錘”)的食物。這個習俗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省和大陸壹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熱鬧。臺灣省各地的主要河流在端午節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

江南地區

龍舟比賽在中國南方很受歡迎。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龍神的壹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和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根據歷史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始的。可見,賽龍舟不僅是壹種體育運動和娛樂,更體現了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的距離內同時起航,到達終點依次決定名次。中國各民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每年大多舉行端午節,船長壹般在20-30人。

編輯這個節日食物習俗。

端午節最早的食物應該屬於西漢的“貓頭鷹湯”。引用《史記》、《武帝列傳》說:“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給百官喝的是貓頭鷹湯。吃它是因為惡鳥。”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風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過兩天,再用帶葉子的糯米包著,拌上小米,用純灰汁煮。”與此同時,還有壹種端午節食品,叫做“甲魚”,在晉代只是曇花壹現,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唯有粽子,在《風土人情》中被稱為“粽子”,成為千百年來屈原傳說中最受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吃粽子

“粽子香,廚房香。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到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哪裏都陽光明媚。”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現在的粽子更加多樣多彩。現在各地壹般都用糯米殼包裹糯米,但裏面所含的顏色要看當地的特產和風俗。比較有名的有桂圓、肉、水晶、蓮子、蜜餞、板栗、麻辣、酸菜、火腿、鹹蛋。

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話說“喝了雄黃酒,百病皆消”。雄黃是壹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見的雄黃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調制而成,沒有純飲。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的功效,中藥也用於治療皮膚病。在古代沒有碘酒等消毒劑的時候,用雄黃浸泡可以解毒止癢。對於未滿飲酒年齡的兒童,成年人將雄黃酒塗抹在額頭、耳根、耳朵、手、腳、心臟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防止昆蟲叮咬的作用。

  • 上一篇:壹本關於冬季至日的完整的書
  • 下一篇:農村養老保險研究現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