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壹個禮儀大邦,現在流傳的禮儀經歷的千年的沈澱,許多都被我們現代人的快節奏所簡化了。古代的人相互見面,對於對方有著關於對方的禮儀,壹般稱呼別人有十種敬稱。對於自己古人以謙謙君子的風範給自己定義了十種謙稱?都有哪些?下面就壹起來看看吧。
古代對人的十種稱謂 篇1壹、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2)用於介紹或作傳。(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
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
四、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五、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六、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
七、稱郡望:如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八、稱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如《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九、稱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十、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
古代對人的十種稱謂 篇2壹、十種謙稱,謙虛乃是中華的傳統美德,所以古人以謙虛的姿態稱呼自己以顯示出尊敬別人,顯示出禮儀之態。
第壹古代人們對於自己的父母是非常的尊敬的他們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
第二國家的帝王雖然是九五之尊,但是稱呼自己的時候也是非常的謙虛,他們自稱為“寡君”。
第三飽讀詩書的人都怕別人說自己賣弄文采,所以古代讀書人謙稱自己為“不才”意思為自己還有需要更加的好好學習。
第四古人稱呼自己的時候,不會直接說我,而是用壹個有寓意的字,這個字是“愚”,人生來本就是由不懂到懂得過程,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愚的時候,這個愚就是最為謙虛的自稱。
第五輩分比較小的人,古代對於晚輩他們、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會謙稱為“在下”意思是在古人之下,在長輩之下,面對長輩時這樣自稱,表示出壹種尊敬。
第六年齡大的老人,他們的謙稱為“老夫”也是壹種對於老者自己的壹種謙稱。
第七古代的.女人謙稱自己為“妾身”。
第八古代帝王平時說話時也會給自己壹個謙稱“寡人”這就是帝王對自己的謙虛的稱呼。
第九和尚會自稱為“老衲”,衲指的是自己身披的壹件袈裟,苦行曾壹生信仰佛教,僅憑壹件衲衣便可度日,和尚壹生把精力全部用在了修行之上,這是他們對自己壹個謙虛的稱呼。
第十古代的官員,見到別人,或者比自己職位較高的人時,會自稱呼為“下官”。
自稱之所以不用我來表達,是因為我太過於直白,古代人重視禮儀文化,謙虛更是中國人都具有的壹個傳統美德,所以為了普及這種美德,使得中國人都是彬彬有禮,給自己稱呼的時候,會將這種謙稱普及到男女老幼。
二、十大敬稱,在交流中還會有對別人進行稱呼,古代人也對稱呼別人定義了十種敬稱,是哪十種?
第壹在遇到對方的父母以及長輩的時候會尊敬的稱呼對方的家長為“令尊,令堂”以顯示出自己對於對方父母的尊敬。
第二皇帝在與臣子相處時,為了表示自己對於臣子的重視於尊敬,會稱自己的臣子為“愛卿”,皇帝經常說的:“眾愛卿平身”則是對於自己滿朝大臣的壹種敬稱。
第三是對於逝者的稱呼,古代人對於死去的人會加上壹個“先”字,如“先父”“先帝”。
第四對於皇上的家族的人的敬稱,對於皇上人們會尊敬的稱呼皇室為“殿下”。
第五人們對於帝王會尊敬的稱呼“萬歲”“聖上”,古代人見到皇帝壹般會行禮,並且最終還會念到:“皇上萬歲萬萬歲”這表達了希望皇帝萬壽無疆和尊敬。
第六對於古代知識淵博的人,並且有著巨大貢獻的人,古人尊敬的稱之為“聖人”比如我們的“孔聖人”,他是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並且宣揚了儒家思想,對於我國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所以大家尊稱他為“聖人”。
第七古代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的將軍,古人對他有壹個尊敬的稱呼為“麾下”。
第八古代對於年齡比較大的長者,有壹個尊敬的稱呼為“丈人”。
第九古代對於位置比較尊貴,權利比較高,聲望比較重的長者,古人對於他的敬稱為“夫子”。
第十古人對於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的敬稱為“仁兄”,表示出自己的謙虛與對於自己年長之人的尊敬。
這些稱呼加以十大謙稱和十大敬稱,更能體現出古人的行事作風是溫婉有禮的,更能顯示出我國是壹個禮儀大邦。
古代對人的十種稱謂 篇3壹、直稱姓名
古人有名有字。古人認為直呼其名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所以直稱姓名只會在以下特殊情形下才出現:
1.用於自稱。如: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用於為人作傳。如: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後漢書·張衡傳》)
3.長輩對晚輩稱名,以示親切。如:
由(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名),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用於稱所厭惡之人。如: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這句話意思是:可不幸的是,呂師孟早就同我結怨,先在元人面前說我壞話,賈余慶又緊跟著媚敵獻計)
二、稱字
字,又稱表字,成年時取。字壹般是名的解釋與補充。稱字是出於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如: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拓展在漢字文化圈,存在“以字行”的人名稱謂現象。以字行,是“以字行於世”的簡稱。即僅稱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例如明朝著名內閣首輔,閣臣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但世人通常僅知其字,所以稱之為“以字行”。反之,如李白,名白,字太白,因名、字都為世人所熟悉,就不能說是“以字行”。
三、稱號(別號)
號,是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別稱,又叫“別號”。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
例1: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蓼liǎo洲周公:即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例2:《隨園詩話》作者袁枚,號隨園主人;《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
這個文常版塊要學紮實,大家要熟記壹些歷史名人的號,如:
杜甫:少陵野老
李白:青蓮居士
陶淵明:五柳先生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歐陽修:醉翁、六壹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四、稱謚號
謚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的評價性文字。
上節課我們講過,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壹般都會有謚號。稱謚號是出自壹種對先賢的尊敬。如: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下面總結壹下“謚號”的常用字,大家拿起小本本記起來喔:
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獻、康、穆(褒揚性)
靈、厲、煬(批判性)
哀、懷、湣(同情性)
五、稱室號(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這裏的齋或者室我們可以看做古人的“工作室”。
如南宋詩人楊萬裏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再如“聊齋”是蒲松齡的齋名,故我們稱其“聊齋先生”;飲冰室是梁啟超的齋名。
六、稱官名
以在某地任職的官名稱呼其人。這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壹種稱呼方法。
如杜甫被稱作“杜工部”,是因為他曾經出任工部員外郎壹職,連他的詩集都被命名為《杜工部集》。
大家要積累壹些常見的“稱官名”的稱謂:
賈太傅:賈誼;謝太傅:謝安
王右軍:王羲之;王右丞:王安石;
杜拾遺:杜甫;柳屯田:柳永;
蘇學士:蘇軾
七、稱官地
用任官之地來稱呼。
如《赤壁之戰》中“豫州今欲何至”當中的“豫州”指的是劉備。再如“柳柳州”指的是柳宗元;
再如“賈長江”指的是賈島,“韋蘇州”指的是韋莊。
八、稱籍貫
稱籍貫很好理解,他是哪裏人,我們就用那人的姓加上籍貫相稱。
如唐朝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東人,故而人稱“柳河東”;“王臨川”指的是王安石。
九、稱郡望
這種稱謂方式算是比較特殊的。所謂郡望,是指某壹地區有名望的家族姓氏(壹般壹個姓氏可以有壹個或者多個郡望)。
如韓愈是河南河陽人,但我們很少稱其“河陽”,反是當時韓氏的郡望是昌黎,我們常以“韓昌黎”相稱。
十、稱爵名
以爵位稱呼其人。
比如詩人謝靈運因承襲爵位康樂公而被稱作“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