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廉”(潔)、“連”(生),民俗便有有“壹品清廉”,“連生貴子”等諧音取意;蓮有壹蒂二花者,稱並蒂蓮,以象男女好合,所以又比喻夫妻恩愛等等。
蓮有關的文化習俗與蓮的寓意是分不開的,有如下壹些:
1、采蓮習俗
江南有舊俗就是采蓮、愛蓮、賞蓮,這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提及:“到了采蓮季節,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齊齊,泛著壹葉葉小舟,在湖面邊采邊唱,這也是情人約會,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那又是壹個多麽熱鬧的場面!這可以從梁元帝《采蓮賦》中得到印證。”當然,這兒的“江南”在六朝或是更早遠的時期指的是長江以南,尤其指“兩湖”地區,後來在江浙之地也有此風俗。
在采蓮季節,古人還有泛舟遊賞的習俗。采蓮時還會唱采蓮歌,大都是以蓮比興的情歌。因為蓮和它的地下莖有諸多生態特征如“蓮開並蒂,藕貫七心”,“藕斷絲連”等,此外“蓮”、“芙蓉”等名稱又關顧著表示愛情的特定用語。
至今在泉州晉江安海壹代還有端午節采蓮的習俗。午後,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遊賞,登白塔。俗曰:“投悌”。各境扛木刻龍頭,舉大旗,提鮮花籃,敲鑼鼓,奏管弦,唱采蓮歌(俗名“蘇魯連”)。迎於各戶。執旗者舞於各家廳堂,呼吉祥語,提籃者送戶主鮮花,人家以紅包勞之。是謂‘采蓮’。
2、放蓮花燈
這是端午的傳統習俗。又叫“放河燈”。放了蓮花燈,象征借著河神的力量,祈求當年風調雨順,水陸平安。
此外在北京等地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有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的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後,老北京的又壹個傳統燈節。
放河燈亦做放荷燈,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超度亡人的壹種習俗。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裏壹送,排成壹隊“水燈”。
七月十五前後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結群,遊逛街市胡同,小孩們眾口壹詞地喊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那時的孩子們要在夜晚相互比誰的燈更美更亮,當年謂此舉為“鬥燈會”。
3、掛“蓮花燈”的習俗
元宵佳節,有掛“蓮花燈”的習俗,元宵節掛‘蓮花燈’寓意旺丁旺財。“蓮藕代表‘財運連連不斷’、蓮蓬裏面的蓮子和茨菇寓意‘早生貴子’,而紅白兩色花代表男孩和女孩,剛好湊成壹個‘好’字,代表兒孫滿堂!”
4、年畫、荷包
壹些民間繪畫中,壹頭龍首、獅尾、鹿身,身披鱗甲、馬蹄細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馱著壹年輕女子,手中抱個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騎個童子,懷抱蓮蓬和笙,取“蓮(連)笙(生)貴子”的諧音;畫面的背景“天宮”隱約展現,以示天賜貴子。
刺繡荷包的紋樣中常見有"蓮(連)生貴子"、"蓮裏生子"、"魚戲蓮"、等。傳說這其中"魚"比喻男,"蓮"比喻女。"蓮"與"子"的關系就是母子關系。還有“連(蓮)年有余(魚)”等。
5、祈蓮神
江西省廣昌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白蓮之鄉”。該縣赤水鎮太和村壹帶素有“祈蓮神”的民間習俗。
相傳隋末唐初某年春,世代種蓮的廣昌縣白水寨西溪村(今名赤水鎮太和村)村民們正值搶季栽蓮之際,卻遇社會動亂,村民們被迫棄蓮外逃,避難於山林。當避難村民貧病交困的之際,七蓮童領王母之詣從天而降,幾經酣戰,除暴安良,解眾生於劫難。此日正是六月二十四日。全體村民決定將這壹難忘的經歷以壹種形式銘記下來,世代相傳,以感戴七蓮童恩德。於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蓮花生日”(習慣簡稱為“蓮花節” ),寓連生貴子之兆。
從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太和村的蓮農們便舉行“祈蓮神”活動。
6、佛教習俗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征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壹起。佛祖壹出世,便站在蓮花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壹步壹蓮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莊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吉祥物。
藏傳佛教中更是有很多與蓮有關的習俗。
7、“食荷”習俗
用荷配兌其它食物制作節日食品進餐,稱之“食荷”。“食荷”的傳統食譜為蓮糕、蓮子粥、荷蒸飯、花瓣酒。
鶴慶白族的荷花節,人們觀蓮花、唱蓮歌、嘗蓮饌,堪算是壹種獨具特色的花卉飲食文化。此外在南京也有“食荷”習俗,品種很多,荷花粥、荷葉粥、荷葉粉蒸肉等等、濟南等地也有食荷花瓣的習俗。
8、“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壹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壹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壹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壹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壹張荷葉包起壹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裏,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壹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裏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壹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幹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壹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裏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裏,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8、“放河(荷)燈”
從上遊向下遊放荷燈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牛郎織女天河配,水上荷花燈傳情”
唐代有揚壹益二之說,遊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裏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壹放三千裏,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