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文學的文體。起源於古代人民的勞動歌曲和民歌,最初是詩詞歌賦的總稱。起初並無詩與歌之分,只是將詩與樂舞合二為壹,統稱為詩。中國的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和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是由古希臘的荷馬和莎孚以及古羅馬的維吉爾和賀拉斯等詩人創作的。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壹種高度濃縮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充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語言簡潔生動,節奏鮮明,押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句子壹般都是成排的,講究結構形式之美。
中國現代詩人、文學批評家何其芳曾說:“詩歌是最強烈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情,而且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在精致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鮮明的節奏上,它的語言和散文是不壹樣的。”這個定義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征:壹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二是抒情表達,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力和幻想力;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達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在中國最早流行、至今仍經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方式是“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壹為風,二為賦,三為比,四為榮,五為雅,六為賦。”
六義中,“體、雅、贊”是指《詩經》中的詩的類型,“賦、比、興”是詩中的表現。
傅:是壹種直接表達事物的方式。宋代學者朱在《詩傳註》中說:“贈者必說之真。”比如《詩經》中的《葛覃》和《蛞蝓》就用了這種手法。
鮑比:這是壹種比喻的方式來描述事物和表達思想和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而畢葉是什麽?用附件蓋東西,威脅要把東西割掉。”朱說:“如果妳比較,妳可以比較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比如《詩經》的書,比如《貓》、《說書》,就是這麽寫的。
邢:是壹種托物興味的手法,就是用事物的開頭來達到描寫事物、抒發思想感情的地步,唐代孔在《毛詩正義》中說:“得道者興。就拿比喻來說,自己起個心,那些在詩詞散文中引用植物鳥獸來看意思的,都是快樂的。”朱更明確地指出:“如果妳感興趣,妳應該先說點別的,以引起妳正在念誦的詞。”比如《詩經》中的關雎、就是“興”的表現。
這三種表現方法壹直流傳下來,經常綜合運用,相輔相成,對歷代詩歌創作影響很大。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從古至今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其運用也是靈活的,誇張的,重復的,重疊的,跳躍的等等。,很難描述。但是,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力不僅是詩歌的壹大特色,也是詩歌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詩歌中,還有壹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簡單地表示“象征意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是靈魂的直接形象,應該引起重視。從現代的觀點來看,詩歌中意象的創造主要有三種方式:
1.比較壹下。劉勰在《文心雕龍》壹書中說:比喻是“或聲喻、或形喻、或心喻、或喻。”在我們之前列舉的詩歌中有很多例子。還有壹種比較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用物擬人或者用人擬人。前者就像徐誌摩的《告別劍橋》: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揮手,/向西邊天空的雲告別。/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把“雲”和“金柳”當人看。人們模仿事物,例如,愛情的《因為風》:...我的心靈/像妳窗前的燭光壹樣明亮/略帶曖昧/不可避免/因為風/...用我壹生的愛/點亮壹盞燈/我是壹團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把“我的心”比作燭光,把我比作壹盞燈。當然,歸根結底,本質還是“擬人化”。
2.誇張。就是把要描述的東西放大,就像電影裏的“大寫”和“特寫”鏡頭壹樣,來引起讀者的註意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如王倫》(《贈王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提到“深千尺”和“三千尺”,雖非實情,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僅可以接受。但是,這種誇張壹定要有藝術性和美感,不能太荒誕,不能太真實,也不能太庸俗。比如有壹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壹袋棉花包著/卡車頭歪著/歪著,三尺高/像高射炮。”看完讓人覺得不真實,無法產生美好的感覺。
3.轉喻。就是拿這個東西代替那個東西。它類似於類比。
有區別,但又不壹樣。區別在於:類比壹般比較,比較的是具體可見的;而轉喻壹方面是具體的,壹方面是抽象的,它彌合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鴻溝,使詩歌的形象更加生動突出,引起讀者的聯想。這就是艾青說的“給思想插上翅膀,給感情穿上衣服,給聲音塗上色彩,讓逝去的都凝固。”
塑造詩歌的形象,不僅要用透視所取的素材來描繪畫面,還要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來多方面體現形象,做到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唱的是“池邊鳥駐樹,和尚推月下門”,但他也想到“和尚敲月下門”可以用。到底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於是用手做了個商議。沒想到,驢擋住了壹個大官的去路。這個人就是韓愈,壹位偉大的作家。當侍衛把賈導牽上馬時,賈如實相告。韓猶豫了很久,說還是敲門的好。因為有“敲”的聲音,所以在山中月夜有壹兩聲敲門聲,讓現場“活”起來,讓環境更加寂靜。楓橋旁的“烏梯”和“鐘”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裏的音樂描寫,“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壹盤玉裏”那壹段,非常生動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歌》:“還有那礁石/外有倔強的傾聽/風、雨、浪/幽幽/晨曦/靈泉寺的晨鐘/宛如噴湧的泉水/遠處的回應/隱隱的敲落/幾顆稀疏的星/公雞的啼叫/仿佛飄洋過海/雞鳴朝霞/似潮水。這首詩也寫得很好。因此,如果我們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技巧,將為詩歌創作開辟更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喻、誇張還是借代,都取決於詩人對客觀事物的敏銳觀察、自身感受和大膽想象。
敬幻想。可以說,無論浪漫還是現實,都不是沒有想象力(幻想)的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想象力豐富,詩風瑰麗,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過“妳是什麽時候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的?”(《茅屋被秋風吹破》)和“她雲發香帶霧,她玉肩月寒。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月夜》)等等。
這三種表現方法壹直流傳下來,經常綜合運用,相輔相成,對歷代詩歌創作影響很大。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從古至今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其運用也是靈活的,誇張的,重復的,重疊的,跳躍的等等。,很難描述。但是,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力不僅是詩歌的壹大特色,也是詩歌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詩歌中,還有壹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簡單地表示“象征意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是靈魂的直接形象,應該引起重視。從現代的觀點來看,詩歌中意象的創造主要有三種方式:
1.比較壹下。劉勰在《文心雕龍》壹書中說:比喻是“或聲喻、或形喻、或心喻、或喻。”在我們之前列舉的詩歌中有很多例子。還有壹種比較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用物擬人或者用人擬人。前者就像徐誌摩的《告別劍橋》: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揮手,/向西邊天空的雲告別。/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把“雲”和“金柳”當人看。人們模仿事物,例如,愛情的《因為風》:...我的心靈/像妳窗前的燭光壹樣明亮/略帶曖昧/不可避免/因為風/...用我壹生的愛/點亮壹盞燈/我是壹團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把“我的心”比作燭光,把我比作壹盞燈。當然,歸根結底,本質還是“擬人化”。
2.誇張。就是把要描述的東西放大,就像電影裏的“大寫”和“特寫”鏡頭壹樣,來引起讀者的註意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如王倫》(《贈王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提到“深千尺”和“三千尺”,雖非實情,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僅可以接受。但是,這種誇張壹定要有藝術性和美感,不能太荒誕,不能太真實,也不能太庸俗。比如有壹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壹袋棉花包著/卡車頭歪著/歪著,三尺高/像高射炮。”看完讓人覺得不真實,無法產生美好的感覺。
3.轉喻。就是拿這個東西代替那個東西。它類似於類比。
有區別,但又不壹樣。區別在於:類比壹般比較,比較的是具體可見的;而轉喻壹方面是具體的,壹方面是抽象的,它彌合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鴻溝,使詩歌的形象更加生動突出,引起讀者的聯想。這就是艾青說的“給思想插上翅膀,給感情穿上衣服,給聲音塗上色彩,讓逝去的都凝固。”
塑造詩歌的形象,不僅要用透視所取的素材來描繪畫面,還要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來多方面體現形象,做到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唱的是“池邊鳥駐樹,和尚推月下門”,但他也想到“和尚敲月下門”可以用。到底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於是用手做了個商議。沒想到,驢擋住了壹個大官的去路。這個人就是韓愈,壹位偉大的作家。當侍衛把賈導牽上馬時,賈如實相告。韓猶豫了很久,說還是敲門的好。因為有“敲”的聲音,所以在山中月夜有壹兩聲敲門聲,讓現場“活”起來,讓環境更加寂靜。楓橋旁的“烏梯”和“鐘”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裏的音樂描寫,“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壹盤玉裏”那壹段,非常生動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歌》:“還有那礁石/外有倔強的傾聽/風、雨、浪/幽幽/晨曦/靈泉寺的晨鐘/宛如噴湧的泉水/遠處的回應/隱隱的敲落/幾顆稀疏的星/公雞的啼叫/仿佛飄洋過海/雞鳴朝霞/似潮水。這首詩也寫得很好。因此,如果我們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技巧,將為詩歌創作開辟更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喻、誇張還是借代,都取決於詩人對客觀事物的敏銳觀察、自身感受和大膽想象。
敬幻想。可以說,無論浪漫還是現實,都不是沒有想象力(幻想)的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想象力豐富,詩風瑰麗,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過“妳是什麽時候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的?”(《茅屋被秋風吹破》)和“她雲發香帶霧,她玉肩月寒。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月夜》)等等。
(3)詞:又稱石喻、長短句、屈子、屈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聲調有固定的框架,句子有固定的數字,詞有固定的聲調。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調(58字以下)。詞可分為單音和雙音,雙音分為兩段,其中詞的層次和數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單音只是壹段。壹個字壹段叫壹段,第壹段叫錢、商、尚,第二段叫侯、夏、夏。
(4)屈:又名、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代,興盛於元代,風格與詞相近。特點:字數可以加襯字,多用口語。散曲包括詩和歌兩種。套數是連貫的壹套歌,少則兩首,多則幾十首。每壹組號都以第壹首曲子的曲子作為整套曲子的名稱,整套曲子必須是同壹個宮調。它沒有客人,但只有清唱劇。
2.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田園詩、懷古詩(關於歷史的詩)、悼亡詩、諷刺詩。
(1)懷舊詩。
壹般都是懷念古代的人和事。關於歷史的詩歌,往往是將史實與現實相扭曲,或是對個人經歷的惋惜,或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了他的個人經歷,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半年多來壹事無成。辛棄疾的《詠玉樂靜扣顧北亭懷古》表達了他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了社會現實。也有寫歷史的詩,只是冷靜理性地反映和評價歷史,或者只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經歷不在其中,詩人的感受只是畫外的聲音。比如劉禹錫的《武夷香》,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感。
(2)吟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以某壹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來描寫。思想上,往往是表達自己的意願。從物到人,從現實到虛無,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東晉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到了唐代,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擅長描寫自然風光、田園風光和舒適的隱居生活,具有雋永優美的詩境,清幽雅致的風格,清晰典雅的語言。
(4)戰爭詩。
從先秦時期就有邊塞和戰爭題材的詩歌,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然頻繁,統治者重視武術勝於文學,學者通過邀請邊疆法院比通過科舉考試更容易贏得聲譽和名聲。此外,盛唐時期,感情瑰麗的邊塞詩得到極大發展,形成了壹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
(5)旅行詩和永遠在我心中的詩。
古人長期的流放,長期的漂泊,或者長期的戍守邊關,總會引起強烈的思鄉和鄉愁,所以有很多這樣的詩句。他們或寫對壹次旅行的留戀,或寫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或寫對鄉愁的思念,或寫對閨房懷胎的思念。在寫作中,通過觸景生情、適時動情、以物傳情、因夢傳情,或者用絕妙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讓自己感覺受到了傷害。
(6)送別詩。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親朋好友往往幾年難相見,所以古人特別註重離別。臨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行,折柳相送,有時還吟詩送別,因此離別成了古代文人永恒的主題。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送別詩中所寫的具體內容和思想傾向往往也不同。有的直接表達離別之情,有的通過吐槽胸中之氣或表達意願來表達,有的重在離別之痛而不恨,有的重在規勸、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方法也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基本的如下: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根據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來劃分的。
(1)敘事詩:詩歌包含比較完整的故事線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激昂的唱腔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化小說都屬於這壹類。古希臘荷馬的《赫裏亞特》、《奧德賽》等史詩;中國詩人李記的《王貴與李祥祥》等故事詩;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和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等詩化小說。
(2)歌詞:主要通過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如情歌、頌歌、挽歌、挽歌、牧歌、諷刺詩等。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
當然,敘事和抒情並不是絕對分離的。敘事詩也是抒情的,但它的抒情性要求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往往敘述壹些生活片段,但不能鋪開,要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根據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來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壹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行數、字數(或音節)、聲調和押韻、詞語的對仗、句式的安排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如中國古詩中的“格律詩”、“絕句”、“歌”,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現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詩體。不受格律的限制,沒有固定的格式,講究自然和內在的節奏,用韻大致相似或不用韻。字數、行數、句式、聲調相對自由,語言相對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這種詩風也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流行起來。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滿哲理,講究自然的律動和音樂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韻,比如魯迅的《野草》。
(6)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說到“秋”,人們的第壹反應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眾所周知,元曲中關於“秋”的作品很多,最為傳神的是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父”,那麽白樸應該算是“秋之聖人”。這首歌的前兩句,白樸用筆如椽子,巧妙地將六組名詞並置,描繪出壹幅地天和諧的畫面:太陽在西,天邊滿是晚霞,斜照村莊;炊煙繚繞,老枝依舊,鴉樹羽毛突出。
第二句是前兩句描述的大尺度風景的壹角。
在這靜謐的秋景中,壹只大雁突然飛過地面。這種動態的突然出現,打破了靜態風景的印象,讓人動容。“壹點點”說明“洪飛”很遠,“陰影下”更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達秋天含義的壹句。首先,透視中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天的山和秋天的水,並有特征色——青綠;附近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子和花。白、紅、黃交相輝映,色彩斑斕,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秋天畫卷”,渲染了秋天的景色,傳達了濃濃的秋意。其次,整句沒有“秋”字,但“秋”無處不在,正所謂“無事,事事風流”!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縱觀全曲,其結構新穎獨特,即“安排靜景——中介洪飛動景——安排靜景”,規範而不死板;其次,構圖動靜結合,變化而非單調;再次,如果說這首歌前兩句中的秋景情不自禁的清幽冷峻,那麽第三句中,意境轉換,更為明朗、疏朗、和諧。這些都顯示了作者在提煉思想和構思技巧上的高超技巧。
(7)郭沫若《天上的市場》賞析
郭沫若的詩向來以強烈的情感宣泄著稱,他的《鳳凰涅槃》熱情奔放。他的《天狗》有毀滅壹切的氣勢;他的《早安》和《爐中有煤》曾經讓我們怦然心動。但這首詩寧靜祥和,意境優美,清新質樸。當詩人寫這首詩時,他正在日本學習。他和當時很多在中國的留學生壹樣,既懷念祖國,又對自己的理想未來感到迷茫。詩人不得不借助自然來思考這壹點,常常在海邊徘徊。壹天晚上,詩人在海邊散步,仰望著美麗的天空和閃爍的星星,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在詩中寫下了這個理想——仿佛是天堂裏的壹幕。
詩人把星星比作街燈。星星散落在天空,遙遠的世界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路燈是常見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把遠處的路燈比作天上的星星,也把天上的星星比作地上的路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帶領我們進入“空靈之境”?在詩人的心目中,天地是壹體的。
空靈的天空中有壹個市場,壹個繁華美麗的市場。展出的物品很多,都是世界之寶。詩人沒有具體寫出這些奇聞,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我們所需要的,帶給我們心靈的平靜和舒適。
它不僅是壹個市場,也是壹個生活場景。隔著淺淺的天河,在愛情上始終不渝的牛郎織女是怎樣的生活?還守著銀河,難道只能隔空相望?“我肯定我能騎上壹頭牛,”詩人說。在那個美麗的夜晚,他們壹定在五彩繽紛的市場裏遊蕩。流星是他們舉著的燈籠。簡單的幾個字,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千百年來嘆息的悲劇和人們的向往與悲哀。
這首詩的風格是蒼涼的,用自然清新的語言、工整的短句、和諧優美的節奏表達了詩人純潔的理想。意境壹般,節奏緩慢,如涓涓細流,漣漪蕩漾。但正是這種質樸的意境,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們的心隨著詩意徜徉在遙遠的天空,享受著各自美麗的夢境。
(八)抗戰時期的詩歌
當艾青、田甜、臧克家出現在詩壇時,新詩已經適應了抗日戰爭的形勢。它以各種形式為現實鬥爭服務。街頭詩、傳單詩應運而生,詩歌與群眾的關系空前密切。詩歌的主題基本轉向了對國難的描寫和國防的訴求,詩歌的旋律也由溫柔轉為雄渾。詩人投身於激情的戰鬥,而不是追求純粹的美,他們用憤怒而樂觀的語調歌頌了這壹民族生死存亡的鬥爭。何其芳寫的《夜歌》、卞寫的《慰問信》、王統照的《今日戰場》和舒群的《在我的家鄉》,都是抗戰詩歌的代表作。柯鐘平的《邊防軍》詳細地展現了真實鬥爭的人物和場景。這首詩和平漢鐵路工人破壞大隊都是在延安寫的,試圖用壹種在民間廣為人知的方式表達壹種新的生活。高蘭以吟詩為名,代表作《哭泣的死女人索菲》以個人的悲痛概括了民族的苦難。
抗戰期間,詩歌隊取得了很大進步。在重慶、桂林、成都等內陸地區,有《詩歌創作》、《詩歌墾殖》、《詩歌之星》等詩歌專刊和《七月》、《抗戰文藝》、《文學陣地》等文學雜誌,刊有大量詩歌,如呂健、徐遲、袁水排、胡風、鄒滌凡、韓北平、蘇錦三、清波、臧雲等。李陽的長詩《射虎人及其家庭》是這壹時期頗有影響的作品。在敵後,以延安為中心,晉察冀邊區等抗日根據地,嚴陳、龔牧、光偉然、朱子奇、小三、蔡其覺、房兵、陳暉、魏巍(山楊)等。還擁有豐富的詩詞,琴弦容易被用作音箱,可見抗日詩詞的嚴肅性、力度和誠意。
從抗戰後期到整個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政治版圖和戰區的劃分,40年代的詩歌活動大致分為國民黨統治區和中國* * *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兩部分,各有特色。但由於解放區代表著中國新的生命和希望,中國生產黨的文藝政策具有全局性的影響,解放區的新詩也成為全國的典範,對國統區的詩歌具有潛在的影響。